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上學哭哭怎麼辦?5招安撫孩子的分離焦慮

許多父母在寶貝上幼兒園的初期沒有調適好自己和孩子的心情,以致於孩子分離焦慮嚴重影響適應的過程,甚至哭鬧不已,讓不少父母非常頭痛。面對哭哭不想上學的孩子,父母適當放手調整情緒是關鍵。
上學哭哭怎麼辦?5招安撫孩子的分離焦慮

 

上學哭哭有3類型,你家寶寶屬於哪一型呢?

上學哭泣的3種類型

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康素杏表示,在她服務幼兒園十多年的時間內,看過各式各樣新生上學哭泣的狀況,大概可以分成下類三種類型:

偶像劇型

此類型是第一次上幼兒園的小孩,突然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就算有很多好玩的玩具、舒適的環境,但跟主要照顧者的分離會讓他害怕跟焦慮,抱著父母不願意分離,有的默默啜泣,有的嚎啕大哭,每天早上都上演著偶像劇般的戲碼。

後知後覺型

有些孩子對陌生情境接受度較高,剛開始因為上學的新鮮感可以和家長瀟灑道別,一旦「蜜月期」過了,對環境不再感到新鮮,開始意識到沒有父母的陪伴,也慢慢感覺到團體生活的規範,因此可能隔了幾週才開始哭。這種情形家長反而沒有預期,會有更多的擔憂與揣測。

吸引注意型

顧名思義,這一類的孩子並不一定是因為對環境感到陌生而哭泣,很顯然的是因為要引起大人的關注,「討抱」的成分很高,因此,在父母面前哭得淚人兒,一轉身破涕為笑遊戲去了,這類的孩子通常是會看父母的反應來決定哭的強度和時間的。

家長的態度 是克服分離焦慮首要關鍵

了解孩子不想上學以及哭泣的原因後,接下來要尋找解決之道,康素杏園長認為,首先需克服的是分離焦慮的問題,這個問題不僅出現在孩子身上,家長也有相同的問題需解決。

初上學黏人、哭鬧是正常情形

依附關係是指寶寶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情感連結,每個寶寶對大人依附的強度因人而異,通常主要照顧者對待寶寶是溫暖的、喜歡和嬰兒親密接觸、對嬰兒的需求很敏銳會立即回應,例如︰寶寶哭了會馬上安撫,同時照顧者會鼓勵寶寶去接觸外在事物,在這樣的互動之下,寶寶自然而然對照顧者產生信任感,能安心往外探索環境。

0~6個月的嬰兒依附關係尚未成熟,較不會對特定的人產生很深的情感,6個月以後隨著認知能力的發展,依附關係也會漸漸成形,會出現明顯的「依附行為」,寶寶開始會「認生」,開始會注意特定對象,當特定對象離開時,寶寶會產生情緒的分離焦慮甚至哭鬧,看到不熟悉的陌生人則會出現害怕或排斥的反應,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通常1~2歲之間寶寶對於照顧者的緊密的依附關係會達到最高潮,因此,初上學的寶貝會有黏人、哭鬧的情形也就不足為奇了,而分離焦慮是自然的身心發展,父母請平常心對待

與老師建立默契,扮演好「陪讀」角色

前述的偶像劇哭泣類的孩子就是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孩子需要循序漸進的適應新環境,此時,如果幼稚園有提供家長陪讀,家長可以陪讀1至3天,但陪讀時需了解陪讀是要將孩子的依附關係以及注意力從家長移轉到老師身上,讓孩子逐漸減少分離焦慮,所以家長需與園方密切配合,和老師建立默契,在適合的時間出現或抽離,並逐漸減少待在教室的時間。不過若是家長陪讀時間過長(超過一週)、時來時不來、更換不同的人來陪讀、或是孩子一哭馬上跑進教室安撫孩子,這些行為都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的情緒更不容易穩定,家長需注意。

父母整理好情緒,孩子也能解除警報

若是孩子念的幼兒園沒有提供陪讀,那家長就需要避免自己出現分離焦慮的狀況,比如說在幼稚園門口要跟孩子說再見時,還不停的交代孩子什麼東西帶了沒、媽媽幾點會來接你、媽媽好想你、媽媽捨不得跟你說再見,說了很多話讓分離更加難分難捨,家長的這些情緒都會感染孩子,讓孩子更為焦慮,建議家長整理好自己的情緒,用明快愉悅的態度親一下、抱一下孩子之後就跟孩子說bye-bye,道別時只需說自己幾點會來接孩子即可離開,雖然有的孩子剛開始會哭泣,但經過老師的安撫,多數在2週內就會解除分離焦慮警報。

安撫孩子分離焦慮的5妙方

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壓抑情緒,而是引導正確的抒發與表達,康素杏園長提供以下幾個方法可以更正向的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

1.爸媽信物不離身

讓孩子帶著代表爸媽的一樣物品,這招通常無往不利,像是媽媽的手機、小布偶、甚至是家人的相片等,都有安撫小寶貝的功效,可以放在孩子身上,作為感情的轉移與寄託。

2.愛心小語便利貼

老師和家長可以在孩子想念爸媽時,在便利貼上畫上爸媽的笑臉,寫上電話號碼和想念的愛心小語貼在身上,這是運用「同理心」的原理來反映出孩子的內心想法,通常孩子會很寶貝這張「想念便利貼」,等著放學時送給爸媽,表達他一整天對家人的想念。

3.安撫電話傳情意

當孩子因為想念家長哭鬧時,家長熟悉且溫暖的聲音最能撫慰寶貝焦慮的情緒,老師會說:「你現在很棒,已經安靜下來,媽媽就能聽清楚你說的話,我們現在打個電話告訴媽媽寶貝很想他」,如果是用威脅的方式:「你再一直哭,我就不幫你打電話,雖可短暫抑制孩子的情緒,但反而會強化分離焦慮。必要時,老師也會請其他同事「扮演」爸媽和孩子講電話,暫時緩和家長和孩子雙方的分離焦慮。

4.承諾約定要兌現

家長守則中切忌「失蹤」和「言而無信」,因為偷跑會讓孩子在下一次分離的情境時更焦慮,會擔心爸媽不知何時會「失蹤」,與小寶貝的承諾一定要具體且立即兌現,「等一下你溜滑梯時,媽媽要去上班,在你睡午覺醒來,媽媽就會來陪你」,雖然孩子對於時間無法具體掌握,但對「事件」及「情境」是有所感受的,這些約定如果能如期兌現,家長再循序調整約定的時程,和孩子間的誠信夠了,安全感自然就會提高。

5.退化行為別著急

孩子因為分離而產生的退化行為通常無法預期,發生的輕重程度也不一,諸如:尿床、睡不安穩、說夢話、吵著吃奶嘴、暴怒暴哭、害怕獨處、黏TT,此時,家長不用過度著急,也不能因為補償心態而表現強烈的不捨,更不能因此而打罵孩子期望其長大堅強,這些退化行為都是適應期間的過渡反應,原因無他,就是需要多一些關注,因此,家長要比平常挪出更多的時間陪孩子,更有耐心的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陪孩子聊聊在學校開心的事、出去散散步、陪他看看書,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知道爸媽和以前一樣愛他。

一開始好好的,突然不想上學

上學幾週後,孩子才開始哭吵著不想上學,這類後知後覺型的孩子,反而會令家長有更多的擔憂與揣測,像是孩子在學校被霸凌、老師對自己的孩子不夠好…等負面想法紛紛出籠。

充分親師溝通+給予老師信任

事實上這類型的孩子一方面是因為對新環境的新鮮感已過覺得無聊,另一方面老師會開始要求一些生活作息的規範,孩子不想遵守等原因造成,在幼兒園是常見的狀況,家長不需要過於擔心。

發生這種狀況最重要的是充分的親師溝通以及家長對老師的信任,家長可以詢問老師孩子入學適應狀況、老師用什麼方式引導孩子建立生活習慣、處理行為的引導技巧、家長要如何配合學校調整生活習慣等,幼兒園通常會先告知家長在孩子入學初期可能有的反應與解決之道,家長得到充分的瞭解將有助於孩子不適應時能即時因應。另外,可在入學填寫基本資料時,盡可能描述孩子在家中的習慣,以及父母在面對孩子行為時的教養態度,這有助於老師瞭解每個家庭的生態。

家長的分身、父母的另一對眼睛

老師,永遠是父母最佳的伙伴,在孩子適應的過程中扮演著家長的分身、父母的另一對眼睛,尤其是在寶貝上學適應的初期,老師更在孩子分離焦慮時不厭其煩的陪伴著,因此更需要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在家長逐步放手的同時,順利的帶領孩子步入學習的正軌,減輕孩子因分離焦慮為家長帶來的困擾,因此,和老師有良好的親師互動關係,相信一定能大手牽小手,家園同心齊步走。

做好入學前準備,縮短孩子適應期

回歸到源頭,孩子上學前的前3個月是調整生心理的重要關鍵時期,即早和孩子一起做好入學前的準備及調整,可以讓上學這件事變得輕鬆美好。

協助孩子做好身心理的調適

在生理部分,雖不需操之過急大幅度改變孩子的生活習慣,但基本的自理能力需要循序漸進的建立,如:會表達大小便的需求、自己用餐、固定的生活作息,因這些能力都攸關上學後立即會面臨的挑戰。另外,物品的準備也是預備工作的一環,像是:書包、餐具、用品,陪著孩子挑選、寫上姓名,告訴他該怎麼用,孩子對於物品的所有權很重視,同時也象徵著對環境的認同,當家人不在身邊時,孩子自己熟悉的物品也能成為安撫的利器。

在心理部分,家長應建立孩子對於幼兒園的正面印象,如:「在學校會有好朋友陪你一起玩」、「老師就和媽媽一樣,你有什麼事老師都會幫助你」,「學校裡的玩具和家裡的不一樣,媽媽好期待寶貝上學後回來和我分享」,盡量具體且符合孩子的理解程度,但不能過度強調學校及老師的權威感,更不要拿學校來當作威脅利誘的手段,像是「你這麼不乖,明天就把你送到學校去讓老師教」,孩子在還沒上學前,就把學校和不好的印象劃上等號,小心孩子得了「上學恐懼症」。

先帶孩子認識校園環境

康素杏園長表示,孩子對一個即將要去的新環境,充滿了新奇、陌生、恐懼,在進入幼兒園前,孩子沒有任何團體學習的經驗,不認識幼兒園裡的人,對於環境的熟悉度也不夠,這樣的心情就如同大人進入一個新的工作環境,也是充滿不確定感與恐懼,要消除這緊張的情緒,可在孩子未上學前先帶他去幼兒園玩一玩,和老師互動建立熟悉感,讓孩子對這個陌生環境有初步的了解,先有了好感,再來要進一步踏入就會容易許多。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附設幼兒園園長 康素杏
圖片/育兒生活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