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部落客專欄

靜心瓶DIY,將正向意念帶入生活中

在進行親職教育的過程中,我經常聽著家長說:「我再也受不了!孩子老是鬧彆扭,一發脾氣就是崩潰大哭,根本就是在激怒我!」不妨帶著孩子一起製作靜心瓶,將正向意念導入生活中。
靜心瓶DIY,將正向意念帶入生活中

 

這篇文章想告訴你:人們為什麼會有失控行為?為什麼孩子失控時怎麼講都聽不進去?透過好玩、實用的正念靜心瓶,不僅親子玩創意,也將好奇、專注帶入經驗中。

在進行親職教育的過程中,我經常聽著家長說:「我再也受不了!孩子老是鬧彆扭,一發脾氣就是崩潰大哭,根本就是在激怒我!」

其實,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沒成熟時,如果難過、生氣、亢奮等等的情緒出現時,往往沒辦法立刻冷靜,這個時候如果用說理的方式,不僅孩子聽不進去,還會增加親子雙方不被理解的挫折感,此時,家長若也激起了憤怒、沮喪的情緒,並且在還沒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及想法時,立刻用懲罰、威嚇、剝奪的言行去回應,可能更會傷害親子關係。

 

為什麼會有失控的行為?

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在當發生緊急狀況時,出現「戰鬥」、或「逃跑」、或「僵住」的反應。

有些家長跟我說:「孩子一直在學校惹事情,我就是忍不住要揍孩子!」、「孩子早上拖拖拉拉,每天早上我都在怒吼中度過!」有些家長這麼形容孩子:「孩子跟我賭氣,然後就用力甩門!」、「孩子鬧脾氣,我怎麼好好講,孩子就是聽不進去...」。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遠古時期的人們遇到野獸時,確實需要戰鬥、逃跑、凍結的行為,這些是遇到真實危險時為生存所需的反應。隨著時代的演變,我們遇到這些真實危險的情境其實微乎其微,但是當壓力來的時候、事情不如預期時,仍會激起人們的自動化反應,而這些自動化反應卻是在親子關係中存在著破壞性。而這些自動化反應,需要家長和孩子回到當下,聚焦於身體感受,就可以有意識地在想法、情緒、身體感受和行為傾向之間,形成一個暫停的空間,避免下一刻破壞性的行為。

 

正念是什麼?

簡單來說,正念(mindgulness)就是「活在當下」,專注於此時此地。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卻很不簡單,需要每日持續練習。

正念的原理原則,是以「同在模式」(being mode)取代「行動模式」(doing mode),也就是聚焦在感覺、呼吸,停留在此時此地的身心感受,而不是聚焦在計畫、過去、白日夢。

親子手作

正念靜心瓶

進行正念表達性藝術工作坊時,閃閃發亮的靜心瓶,總是能吸引大人及小孩的目光。一起來玩玩看吧!

 

材料

瓶子(如果是年幼的孩子,建議使用塑膠瓶)、各種顏色的蔥粉、清水、膠水、強力膠

 

做法

1.將清水倒入瓶子中,大約倒到7分滿。

親子手作

2.將蔥粉放入瓶中,可選1~3種顏色混搭。

親子手作

3.將膠水倒入瓶中,直到幾乎倒滿。

親子手作

4.家長將瓶口畫一圈的強力膠,再將瓶蓋旋緊。

親子手作

靜心瓶完成後,可以搖晃靜心瓶,觀察一下:「今天早上床時,出現了什麼想法和情緒呢?到了下午呢?晚上呢?」

看著蔥粉在瓶子天旋地轉,慢慢降落時,可以進一步說明:「當我們著急、興奮、生氣、害怕時,大腦就跟瓶子一樣,什麼都看不清。」

接著停止搖晃靜心瓶,把它放在桌子上,也可以選一個蔥粉凝視著緩緩降落的過程,搭配正念呼吸練習。如果是初學者,試著將一隻手放在肚臍下方,吸氣時肚皮隆起膨脹,吐氣時肚皮下沉,在一呼一吸之間,亮片也慢慢沉到瓶底,問問自己和孩子:「水變清澈了,頭腦的感覺呢?」引導覺察想法及感受都還在我們的頭腦中,沒有被排除,但是透過呼吸,也能回歸平靜。

我在辦公室和家裡都會放靜心瓶,每工作一個小時,就會搖晃靜心瓶,搭配三步驟呼吸空間練習,覺察此刻的想法、情緒、身體感受。心情好的時候,感覺著自己的興奮、快樂、平靜等等的愉悅情緒;心情不好時,感覺自己的煩躁、憂鬱、難過、委屈等等的不愉悅情緒。平時透過靜心瓶練習經常照顧自己的情緒,當遇到挫折、壓力、煩惱時,會更容易將注意力回到當下。

親子手作

(上圖為我在2019.11.30帶領正念靜心瓶工作坊的照片,大家做的靜心瓶都是獨一無二。)

 

靜心瓶的做法很容易,而且無論是大人或小朋友,看著如雪花紛飛的靜心瓶都會感到喜悅與滿足,以上心得與你分享。

 

本文章轉載自《❤ 小桃媽幸福部落 ❤》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