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淡定面對孩子犯錯

當孩子做錯事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斥責他、處罰他、還是先打一頓再說?其實,天底下哪個孩子不犯錯,教養也不需要跟孩子撕破臉,本文教你如何具備「淡定教養」的智慧!
淡定面對孩子犯錯

Please Calm Down!
「淡定」這個形容詞,相信大家最近都耳熟能詳,日前網路上盛傳的一篇文章,旨在敘述一個男生如何冷靜地在大庭廣眾之下和歇斯底里的女友談分手,而「淡定紅茶」、「淡定哥」…等名詞也跟著點閱率爆紅了起來。

不過,我們今天不是討論兩性關係,也不是分享紅茶哪裡可以買得到,而是探討「淡定」這個形容詞,如何用在對孩子的教養上,以及如何能夠在不破壞親子關係的前提下,讓孩子自然而然的從錯誤中得到教訓,讓教養這件困難的工作變得更輕鬆愉快!
 
淡定教養的智慧
「淡定」是什麼?
其實,許多人都誤會了「淡定」的真正意涵,以為那是一種「冷漠」、「獨善其身」,彷彿與世隔絕般的灑脫態度,但若是這麼解釋,未免也太過於利己主義與缺乏人性!
 
根據小編私下訪問數位「網路用語達人」得來的結論,「淡定」指的其實應該是「冷靜的面對一切突如其來衝擊,卻沒有失去理性處理問題的熱誠,策略性的旁觀,卻仍對事情的發展抱持樂觀希望」的一種生活態度,唯有具備高度EQ涵養及智慧者,才能達到如此的境界。
 
「淡定教養」3階段
聽起來還不賴吧!?不過,「淡定」的生活態度和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又有什麼關係呢?
 
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顏鈺軒認為,「淡定的教養」主要包含了3個階段,首先,爸爸媽媽要先能夠接受「孩子本來就會犯錯」的事實,接著要有「放手讓孩子承擔責任」的勇氣,最後才能達到「笑看孩子每一次錯誤」的終極目標。
 
孩子不犯錯才怪!
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顏鈺軒老師在這裡要先跟爸比媽咪們分享幾個小故事:
 
肯定「犯錯」的晏嬰
春秋戰國時代輔佐齊景公,讓齊國稱霸一方的宰相晏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史家認為,晏嬰最值得肯定的優點,就是懂得自我反省,從不驕傲自大、剛愎自用。
 
晏嬰手下有一位名叫高繚的部屬,為官3年,從沒做過什麼錯事,可是有一天,晏嬰卻把高繚給免職了。晏嬰左右的人感到很奇怪,高繚替晏嬰辦事,從來沒出過任何差錯,按理應該加封爵位才對,為什麼反而被罷黜?
 
晏嬰卻說,我罷黜他,正是因為他從來沒有犯任何錯,只會聽主人意見辦事,唯唯諾諾,沒有主見,和這樣的人共事,對我和齊國有什麼好處呢?
 
傳統上,父母總是認為不犯錯的孩子才是乖小孩,常常不給孩子犯錯的機會,也不准他們犯錯,但這麼做真的能養出一個完美的孩子嗎?還是只是消極的養成孩子陽奉陰違的壞習慣,甚至是知道一出錯就會大難臨頭,所以採取逃避的態度,寧死也不願意承認,把責任都推給別人?
 
因此,要培養出一個對事情負責任、敢做敢言的孩子,爸爸媽媽首先必須具備能夠接納孩子犯錯的胸襟,這是非常重要的。
 
犯錯象徵正向學習精神
常聽人說,成功是「99分的努力,再加上1分的天才」,或許,孩子並不需要失誤99次才能換得1次成功,但失敗絕對是成功之母!幾乎所有科學家、發明家的生平故事,都是由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錯誤所寫成。
 
在失敗中茁壯的愛迪生
愛迪生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家,他一生中的發明超過2000多種。但他從小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問題兒童」,不但愛問「為什麼?」,時常給師長找麻煩,對於不懂的事情更喜歡親自實驗。
 
有一次,他問媽媽:「為什麼母雞老是坐在雞蛋上?」媽媽告訴他答案後,愛迪生也想學母雞孵蛋,結果壓碎了一窩蛋。又有一次,媽媽告訴他毛皮摩擦可以生電,愛迪生於是很興奮地找來兩隻貓,用銅線把貓的尾巴綁在一起,結果落得滿身抓傷。更誇張的一次,是愛迪生問起火藥是怎麼做的?後來…他燒毀了整座穀倉。
 
顏鈺軒老師表示,孩子的發展可分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有句俗話說:「七坐,八爬,九發牙」,這代表著孩子的成長過程是由許多循序漸進的階段所組成,在還不會坐的時候,我們不要奢望孩子會爬,在還不會爬時,我們要孩子走,那簡直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們需要學習如何控制大肌肉動作的協調性,才能站起來一步步的往前邁進,這些身體上的發展是我們顯而易見的。
 
然而,比較令爸媽受不了的犯錯行為,經常與孩子的心理發展有關,但由於這是肉眼所看不到的,因此便很難去拿捏評估,孩子的能力到底應該有什麼樣的增長,於是演變成爸爸媽媽面對孩子犯錯時也很為難,不知道該怎麼面對與處理。
 
其實,就像學走路可能必須跌個10跤,才能開始走好,同樣的,不論孩子在做任何事時,若不犯錯10次,也無法學會怎麼把事情做好。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看到不懂的事物,孩子就會想去了解,並且用他們僅有的技能去嘗試、探索,過程中難免犯錯,但也就是在這種「試誤」的過程裡,他們才能逐漸學習到如何避開前方的石頭,不管是跳過去、繞過去,還是把石頭搬開,孩子會想到很多辦法,但若是從小遇到困難就由父母幫忙或直接告訴他們怎麼做,以後他們面對眼前的大石頭,可能就只學會蹲坐在石頭前哭泣、求助。
 
讓孩子自己收拾善後
當孩子犯錯時,許多爸爸媽媽會認為孩子不是故意的、也沒有處理的能力,所以要不是採取包容的態度,耳提面命、只要孩子下次注意就好,或是索性打罵一頓,然後幫他收拾善後,草率的結束整個事件。但是這麼做孩子真的會記取教訓嗎?
 
勇於負責的雷根
美國前總統雷根,11歲時和朋友一起玩棒球,不慎將鄰居家的玻璃打破,所有孩子都因為怕麻煩,一哄而散,但雷根卻鼓起勇氣帶著球棒到鄰居家裡認錯,鄰居跟他索賠12.5美元。
 
回家後,雷根告訴父親:「我不是故意的。」父親卻說:「玻璃是你打破的,你要負責賠償。」但雷根很為難的說:「可是我沒有錢!」於是父親對他說:「這筆錢我先借給你,1年後還我。」
 
往後的半年,雷根在家裡灑掃庭廚、打工賺錢,最後終於把錢還給了父親。後來,雷根在回憶時表示,這件事讓他發現,只要勇敢面對自己所犯的過錯,即使年紀還小,也可以靠自己的力量來承擔過失,這讓他明白什麼是「責任」。
 
    顏鈺軒老師舉例,常常看到小朋友把水打翻了,媽媽雖然嘴巴上罵:「怎麼那麼笨啊,水都不會拿好!」,但卻急忙拿抹布把水擦乾,這樣一來,小朋友學到的是「水打翻了=會被罵」,卻不是「水打翻了=要自己拿抹布來擦水」。
 
久而久之,孩子承擔責任的肩膀會越來越弱,爸爸媽媽也會覺得越來越累,因為隨著孩子長大,爸爸媽媽要cover的事情越來越多,孩子可能功課開始不寫了、考試前不盯著他、幫他複習就根本不準備了…,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永遠會幫他們負責,因此,負責任的態度必須及早、從小處開始培養起。
 
欣賞孩子的錯誤
「關心,但放手」的界限該如何拿捏?為什麼有時父母得「欣賞」孩子犯錯,甚至不該「打擾」孩子犯錯呢?
 
1000美金買到的教訓
王品集團的董事長戴勝益曾經分享過他教養孩子的觀念,他的兒子高中時曾和同學集資了1000美元,想在網路上買電腦,因為規格超高又便宜,但賣方卻遠在印度。
 
當時戴董事長心中已經有了底,知道這八九不離十是個騙局,但他做了什麼?他沒有說破,只是靜靜的等待事情發生,果然沒多久,兒子就氣急敗壞的跑來告訴他被騙的消息,戴董事長只是淡淡的說:「這就是陷阱,人生路上本來就有大大小小的陷阱,如果沒有做好功課就冒然投資,就得承擔落入陷阱的後果。」
 
後來,戴董事長也沒有幫兒子善後,讓他自己想辦法變賣身邊的東西籌錢還給同學,因為他認為只有讓孩子親自承擔慘痛的責任,他才能夠學到教訓,這是一門寶貴的功課。
 
如何培養出具有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顏鈺軒老師認為,只要不是涉及生命安全或後果無法承擔的事情,父母應該多給孩子嘗試的機會,面對孩子犯錯時,也應抱持「這是你的問題,你有能力去解決;我關心,但不涉入」的立場,笑看孩子自己承擔的過程。
 
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在這個真實的世界裡,獲得真實的回饋,也就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避免下次重蹈覆轍,這可能比父母嘮叨100句或打100下來得有效許多。
 
父母常見NG心態
過去傳統的父母的管教方式,通常是以權威為導向的,覺得「我說得算、照我說的方式做就對了」,但近年來由於民主、開放的風氣盛行,目前的家長較少用權威的方式管教孩子,但面對孩子犯錯時,卻也不少抱持著錯誤的認知及態度:
 
NG心態1:孩子犯錯是故意的
第一種類型的爸爸媽媽,總是對孩子抱持著某些刻板印象,諸如:拖拖拉拉、情緒化…等,當孩子一有類似行為出現時,便會很快的替他對號入座,不過,這群爸爸媽媽對孩子最嚴重的刻板印象,莫過於認為「孩子犯錯就是故意的、他就是一直想找我麻煩」,因此往往立刻加以責備,經常造成親子雙方關係的緊張。
 
專家說:
顏鈺軒老師指出,很多時候孩子看來似乎是故意的一錯再錯,但其實他們或許也正在慢慢修正自己的行為,也許第1次到公園玩時,完全無法接受要回家的事實,但第2、第3次以後可能變成,再玩一下子嘛、再玩5分鐘,可惜這類容意抱持刻板印象的爸爸媽媽,很容易忽略這些進步,只會認為孩子「每次都不乖乖跟爸爸媽媽回家」!
 
根據大腦神經科學的實證研究發現,人在做一件習慣的事情時,大腦與神經的連結可能只需0.01秒,但如果是做一件新的、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情,大概需要花35倍的時間。
 
這也代表著,孩子要改變根深蒂固的壞習慣已經有點困難了,但是當孩子開始嘗試改變時,爸爸媽媽又很容易用既定的刻板印象去解讀孩子的行為,這會扼殺孩子成長的動力,讓他覺得自己的改變被全盤否定,也讓親子雙方的互動陷入一種負面的原地踏步情況。
 
心態2:我要教出完美小孩
第二種類型的爸爸媽媽,是過度完美主義傾向的父母,他們很難接受孩子犯錯,因為他們會覺得:「天啊!我賦予自己這麼大的教養責任,又花了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在學習如何扮演好親職,我的教養應該會是很完美的啊!為何我的孩子會出這樣的包?」
 
專家說:
這類父母通常對於養育孩子有著比常人更高的熱忱與期待,本身或許也有較高的知識水平與豐富的教養觀念,所以在親自扮演親職角色時,往往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當情況失控時,就容易感到非常挫折、無法接受事實,因而也會較難看出孩子根本的問題原因出在哪裡。
 
顏鈺軒老師認為,其實,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爸爸媽媽,當父母對孩子的發展有過於完美的期待時,也會用同樣的完美框架套用在自己身上,尤其當孩子狀況不好時,就會把很多責任歸咎到自己的教養上。此時,如果不能適時的放下心中的期望,去認識、接納孩子的特質,可是會讓親子雙方都變得非常辛苦喔!
 
心態3: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
在嬰幼兒時期,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是由爸媽來照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能力理論上已經越來越好,可是還是有許多父母會過度的以孩子的保護者自居,唯恐孩子犯錯(或者只是做出超出他預料的事情),他們的口頭禪經常是「太危險了!」、「不可以喔!」及「快回來!」。
 
專家說:
父母經常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危而禁止孩子做一些事情,殊不知有時越限制孩子,孩子越會從父母看不到的角落尋找自己發揮的空間,這樣反而更危險,因此,與其在第一時間就封鎖他的想法和行為,倒不如在自己看得見的地方,給孩子一點嘗試的機會。
 
「曾經有個爸爸反映,孩子很喜歡攀爬2樓的陽台,他每次都會大聲喝斥孩子,甚至打過孩子,可惜一點效果也沒有。於是我問這位爸爸:你比較希望教會孩子危險的概念,還是讓孩子以後獨自在家裡以外的地方看到陽台可以爬時,就覺得是天賜良機,不容錯過?』。」
 
顏鈺軒老師建議,碰到這種情況,爸爸媽媽可以拿一個易碎物品,帶著小朋友到陽台,陪孩子做個實驗,讓他把碗丟下樓(前提當然是有其他大人在樓下清場),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情?然後問孩子:「碗破掉了對不對?如果是小寶掉下去,你覺得會怎麼樣?」
 
有時候,父母的保護換個方式,會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也會讓孩子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更安全、更令人放心。
 
拿出你的淡定態度!
    要求為人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保持冷靜,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顏鈺軒老師特別對於「父母看待孩子犯錯的態度」,提出了幾個建議:
 
把期待放遠一點
顏鈺軒老師認為,父母在孩子犯錯時,若能抱持「讓孩子自己負責」的態度,不論是弄倒一杯水、打破一個茶杯,或是今天的功課沒寫完,這些小事其實都可以讓孩子學習到如何去為自己負責。
 
從這些小地方開始做起,逐漸的,爸爸媽媽就可以發現,孩子漸漸擁有足以承擔責任的能力,而且也能夠相信,父母已經肯定他們的能力了,他們就不會過度的擔心「爸爸媽媽對我的行為會有什麼回饋、評價?」,很多家長都反映他們的孩子總是報喜不報憂,面對糾正時態度又很激烈,但可能要反省的是,在遇到孩子跟父母反映一些問題時,父母是用什麼態度去對應他們的。
 
在很多事情上,如果爸爸媽媽能夠停下腳步,把整件事情放長遠來看,希望未來孩子具有承擔責任的能力,那麼現在幫他解決問題,到底是在幫這個孩子,還是在害這個孩子?
 
保持情緒的獨立性
顏鈺軒老師指出,父母經常會把孩子的功過跟自己過份的綑綁在一起,「之前有個媽媽非常難過,一邊哭一邊對我說:老師,我的孩子從學校回來跟我說,都沒有人要和他做朋友』,但是沒有朋友這件事情,該難過的到底是孩子還是爸爸媽媽?」
 
我們可以為孩子的現況憂心,但有些時候,爸爸媽媽應該適度的把自己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做切割,才能更清澈的看到孩子問題的癥結點在哪裡,否則過份的綑綁與涉入,甚至主動熱心的為孩子出了一籮筐的主意,孩子去試了之後無效(很正常,因為每個人的個性、氣質都不同,適用的辦法也不同),家長又會更加自責,覺得自己又害慘孩子了,這樣未免也太辛苦了。
 
當父母懂得區隔自己和孩子的事情之後,孩子慢慢會發現到:「爸爸媽媽有爸爸媽媽的世界,我有我的世界,我交不到朋友這件事情,我得自己想辦法」。
  
有時,將彼此綑綁在一起,不但會讓家長過份承擔孩子的情緒,孩子也會覺得自己在承擔家長的期待,交不到朋友,孩子已經很傷心了,還要因為媽媽一而再再而三的傷心,讓自己更加難過,這樣一來,孩子反而沒辦法去做任何事了。 
 
因此,經過區隔之後,父母如果發現這件事情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可以在旁陪伴、支持他度過難關,但請讓孩子為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不要直接幫他解決問題,因為,孩子終究要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呀!
 
 
顏鈺軒
現職:笛飛兒EQ教育 親職講師
經歷:兒童EQ教育8年經驗、民視交通台「幸福學分班」親職教養對話節目多次邀約、孩子可以作最棒的自己2007(遠流)、當孩子情緒的魔法師2009(遠流)、親子雙贏高EQ,我家的管教好舒服2011(遠流)共同作者、國語日報網路親職QA專欄、自由時報專欄作者、國語日報EQ成長課程、聯合報文教基金會EQ課程、天母國小兒童動作技能與社會能力遊戲團體、廣福國小兒童EQ課程專任師資、東吳大學、玉成國小、嘉惠托兒所、竹圍社區發展協會...等機構多場演講經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訪撰文/陳映潔
諮詢/笛飛兒EQ教育親職講師 顏鈺軒
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
梳化╱蔡琇惠
演出/漂亮媽咪:曾琇翎;可愛寶寶:陳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