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家有愛吃手的孩子

你家的孩子是否常常咬著手指不放?即便爸比媽咪採用了各種小偏方,孩子對於手指的喜好還是有增無減。吸吮的確可以為孩子帶來滿足與安全感,也是成長過程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但是,當孩子時常咬著手指不放時,爸比媽咪就應該多加觀察與注意!
家有愛吃手的孩子

當孩子愛吃手…

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表示,愛吃手的孩子可能是以自己的方式來滿足感覺的刺激。只是每個孩子需要滿足感覺刺激的情境不同,有些孩子是緊張的時候,才會不自覺地吃手;透過口腔來咬手,讓手部達到深壓的感覺,讓情緒達到穩定。

 

這類型的深壓類似於大人的按摩,雖然不見得所有按摩能夠穩定情緒,因為有些成人的按摩方式易造成孩子的疼痛感,反而讓孩子呈現對抗的狀況。不過,普遍來說,深壓的動作可以幫助孩子的情緒穩定。

 

加上,孩子還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就以自我刺激的方式達到滿足。不過,即便是具備基本口語表達能力的5歲孩子也不會跟媽咪說:「我很焦慮!」於是,媽咪就會發現孩子咬手,到最後變成咬指甲,不斷重複此行為。

 

甚至,爸比媽咪本身也可能沒有發現當自己處於緊張情緒之際,會透過不斷地吃東西,尤其是一些需要咀嚼的食物,如:珍珠奶茶、魷魚絲或是口香糖來舒緩自己緊張的情緒。

 

 

不同情境的愛吃手

張慧敏治療師指出,每個孩子愛吃手的情境都不同:有些會特別容易在睡前或是想睡的時候吃手;有些小朋友可能是搭車時,因為搖晃的不舒服感覺而吃手;有的小孩可能在轉換環境時,如:剛到阿公阿婆家或是剛進入不熟悉的新教室時,特別容易吃手…等。

 

 

當需求未被滿足…

如果孩子想吃手的需求未被滿足,會造成不同的不良影響。如:因為焦慮才吃手的孩子,由於並無達到穩定的情緒,就會依然是持續焦慮;如果是因為想睡,才開始吃手,可能在入睡方面就會較困難。

 

而且,需求未被滿足的孩子,較容易有情緒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有可能是會跟著孩子一生的。像是有些爸比媽咪是看到孩子一吃手,馬上就非常激動地用力拍打,孩子的情緒更容易緊張、焦慮;將來有可能對於大人生氣的反應,產生過度的解釋或聯想,衍生出來的問題就更多了。

 

 

用奶嘴替代手指?

有些爸比媽咪會以奶嘴來取代手指的安撫作用,丟一個奶嘴給孩子,他就能馬上乖乖地入睡,不吵不鬧。張慧敏治療師指出,由於腸病毒在台灣十分盛行,從衛生安全方面來考量,奶嘴也許是比起吃手衛生,且手指的皮膚長期浸溼變脆弱後就容易發炎。但是,就長期效益來說,吃奶嘴就只是一個安撫工具,以奶嘴替代不見得是最好的方式。因此,除了吃手與奶嘴之外,治療師普遍鼓勵爸比媽咪找到另外的安撫替代方案。

 

 

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爸比媽咪可能想知道不同階段的愛吃手小孩,是否有其不同的意義與原因?張慧敏治療師表示,無論多小或多大的愛吃手孩子,其釋放出來的訊息都是因人而異,不過大致與情緒有相關、尋求自我刺激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本來沒有吃手習慣的孩子,為什麼最近一直密集吃手?是因為6個多月的寶寶開始長牙,藉由咬手指舒緩不適;或是因為家庭環境的改變,爸比媽咪這陣子常常吵架,不知不覺造成孩子的緊張與焦慮。

 

另外,本來孩子會密集吃手,但是突然減少了,爸比媽咪應該發覺最近在生活環境或飲食習慣是否有哪些改變?這些訊息都可以當作以後如果寶寶又吃手了的改善方式。

 

 

強烈剝奪 治標不治本

有些爸比媽咪只要孩子的手一接觸嘴巴,要馬上狠狠拉開或是用力打手或是採用一些老偏方,如:塗抹辣椒、黃蓮在手指上。如果爸比媽咪發現孩子已經有吃手的需求,張慧敏治療師就不建議家長莫名其妙強烈剝奪。而是建議採取較適切的替代方案,一樣也能滿足孩子的需求,而且對於孩子較不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選擇適切的替代方案

如果孩子是因為想睡,才開始咬手,張慧敏治療師就建議爸比媽咪可以做一些輕柔的嬰兒按摩,尤其要加強手部的區域;有些孩子是一起床就會咬手,爸比媽咪就可以早餐部分提供脆硬食物,如:有點厚度的蘋果片、全麥麵包…等,透過需要用力咀嚼的食物來達到穩定情緒的效果,不過也許有可能發揮功效,但是不是絕對。

 

如果孩子是因為到了一個新環境產生緊張感,才開始咬手,爸比媽咪可以溫柔地與孩子互動,如:抱著他搖晃、唱歌、輕拍…等安撫動作;如果孩子是當遇到陌生人才會出現咬手的狀況,建議爸比媽咪先抱著孩子,讓他貼近大人的身體,讓聽見熟悉的心跳聲,再加上輕柔的拍撫、哼唱輕快的兒歌…等。

 

 

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當孩子逐漸長大,認知能力較佳,也知道自己的情況,爸比媽咪可以教導他如何協助自己面對緊張的情境,除了吃手指之外,還可以透過其他方式來克服。張慧敏治療師希望爸比媽咪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如:需要吃脆硬的食物,才能滿足的孩子,盡量選擇健康的蘋果、堅果來達到效果,而不是油炸類的雞排;用手打人與跑操場都滿足、安撫孩子,教導孩子選擇以正向的抒發方式,而非打人或自殘行為。

 

 

接受治療的時機

張慧敏治療師曾遇到有一個小朋友吃手,吃到手指都是口水疹,一直脫皮、流血。如果已經嚴重到這種地步或是試了許多方法,還是無法改善,建議爸比媽咪帶著孩子至醫院接受專業的協助,請職能治療師進行評估與治療。

 

當孩子接受職能治療之前,職能治療師必須先與爸比媽咪進行會談,瞭解出現哪些人、事、時、地、物,孩子會容易想吃手,找出原因之後,才能提供適切的個別化替代方案。

 

   在評估過程中,職能治療師也會試著瞭解家長針對此問題曾做了哪些嘗試,如:可能是爸比媽咪的按摩方式並無使孩子抒發壓力,一般按摩會建議從手臂上肢往下按,可是一開始就直接接觸上肢,有些孩子可能會更緊張,張慧敏治療師建議先從手腕碰觸,慢慢往上按摩,再從上至下。

 

根據張慧敏治療師的臨床經驗,在使用了其他感覺刺激或是提供相關滿足之後,孩子愛吃手的狀況多半有所改善。

 

 

在家也要做功課

只是在治療過程之中,需要雙方的摩合。常見遇到問題是在醫院進行的治療都是有效,但是一回家後,爸比媽咪並無繼續進行操作,當然就無法改變現狀,問題就一直存在,於是每次來到醫院詢問的問題都是一樣的,並無明顯進展。

 

因此,在醫院嘗試成功的方法,回家之後,需要仰賴爸比媽咪持之以恆的繼續執行。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愛吃手的問題不是感冒,有人可能需要服藥1星期才會好,有人吃3天就可以治癒。

 

甚至,從長遠來看,這也許是一個長久性的問題,而愛吃手釋放出來的訊息是這個孩子較容易緊張。天生容易緊張的孩子個性不會一夕之間改變,突然就變得不會緊張了。爸比媽咪需要多用點心!

 

 

從嬰兒時期觀察

嬰兒時期是觀察孩子的天生氣質的機會,因為他會最原始的反應來表達自己;到了3歲,孩子開始說話,會看大人眼色來行事,反而開始壓抑自己的情緒。因此,透過嬰兒期的觀察,發覺孩子是否屬於焦慮型,爸比媽咪就要多用注意其情緒反應。

 

 

何謂「職能治療」?

從教科書上的解釋來看,所謂的「職能治療」是指利用以有意義、目的的活動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回歸到他們的職業。還有另外的目標就是改變生活型態,也就是追求較健康、合適的生活型態,如:雖然吃蘋果有益健康,可是對於就是不喜歡吃蘋果的人,這個生活形態可能就不適合,職能治療師必須量身為每個人來打造適合的生活型態與重返職業表現。

 

而孩子的職業表現是什麼呢?遊戲就是0~3歲孩子的職業,在遊戲之中成長與發展,但有些孩子天生較敏感,甚至在玩玩具方面都可能有適應的問題,職能治療師的目標在於幫助孩子玩遊戲以及與別人一起玩遊戲。

 

到了進入幼稚園階段的3~6歲孩子,其職業內容就是一半遊戲、一半學習,幫助孩子有效率的玩遊戲與學習即重點所在;而6歲以上進入學齡期,當一名學生就變成是他的職業,張慧敏治療師就曾處理許多過動、學習障礙、情緒失控的孩子,因為這些情況都會引發在學校生活的問題。

 

 

 

張慧敏

現任: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學歷: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早期療育組、長庚大學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萬芳醫院復健部兼任職能治療師、國軍門診中心復健科兼任職能治療師、童綜合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萬芳醫院復健部兒童復健中心職能治療師 張慧敏
攝影/潘朵拉兒童攝影
梳化/筱喬
演出/漂亮媽咪:張鈺崴、可愛寶寶:孫藝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