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幼兒園跟小學有什麼不一樣?準備上小學,幼小銜接這樣做!

據調查顯示,從幼兒園進入小學,100個小朋友只有75個做好準備!你家也有剛升大班的孩子嗎?你是否認為,幼小銜接,現在談還太早?穿制服、寫功課、上課時間不能亂跑…也沒有點心吃,這麼多的改變,孩子有辦法在過完暑假後全部適應嗎?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提前認識學齡後的新生活!
幼兒園跟小學有什麼不一樣?準備上小學,幼小銜接這樣做!

 

「上小學」對孩子來說,是多麼令人期待的事情,可以像大哥哥、大姊姊一樣背著書包、穿上制服,神氣地上學去,不過,緊隨而來的,可能是不安與緊張的情緒,畢竟幼兒園和小學無論在課程安排、教學方法、上課時間、教室情境、生活常規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差異,孩子即將面臨一個全然不同的學習環境。
 

幼兒園vs.小學 學習型態差異

 
幼兒園
國小一年級
出席規律性
彈性較高,孩子可能較常因天氣不好、前一天假日玩太晚…等原因而請假或遲到。
一般規定每天需在7:50前到校,缺席、早退需正式向老師請假,針對遲到問題可能也會有所處置。
專注時間
視主題活動內容彈性調整,無固定時間限制,1個活動通常持續15〜20分鐘,中途可自由上廁所。
每堂課40〜45分鐘,下課時間10分鐘,老師會希望同學盡可能於下課時間上廁所,以維持課堂秩序。
作業及交代事項
作業一般無硬性規定,老師的交代事項會以聯絡簿直接與家長聯繫。
每天有固定作業量,以紙筆書寫作業居多,孩子開始要自己承擔「做到老師交代事項」的責任(如:自己寫聯絡簿),不能以忘記作為合理的理由。
上課方式
以孩子為中心的啟發式教育,培養思考、討論、解決問題及實際操作能力。
學科取向的教育,以課程為中心,老師講課,學生聽講及筆記。
學習評量
無紙筆測驗。
以傳統紙筆測驗為主。


幼兒園vs.小學 生活型態差異

類別
幼兒園
國小一年級
師生比
一個班級25〜30位學童,2位老師,老師能夠提供孩子較周全的照顧與協助。
一個班級20〜35位學童,1位導師,每位導師要照顧的孩子將近幼兒園老師的兩倍,孩子需培養基本自理、處理突發問題與溝通的能力,因為老師不一定能時時在旁覺察並伸出援手。
教室佈置
較有變化、像家的感覺,角落有豐富的教具和材料提供幼兒自由操作,通常也不會限制孩子一直坐在固定座位。
桌椅陳設較為制式、缺乏彈性。
如廁環境
和一般家庭一樣是坐式馬桶,廁所的門也常是半開放式甚至全開放式,孩子不易感到害怕。
蹲式馬桶,廁所的門採封閉式且需上鎖,不少孩子會對幽閉空間感到恐懼,甚至因為不敢直接面對臭臭的排泄物而排斥如廁。
飲食&睡眠
除了提供午餐外,還有點心,有些幼兒園也會提供早餐。
午睡採躺睡。
自備早餐及午餐,或訂購學校午餐,正餐之外沒有額外提供點心。
午睡採趴睡,孩子一開始容易因不適應而睡不著。

延伸閱讀:大班就開始!幼小銜接學注音,從每天1篇短文開始

 

進入小學前,要學會什麼?

在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差異以後,我們進一步要探討的是,孩子需要具哪些能力,才足以應付新階段的學習生活?這些能力又該如何養成呢?

從調查看問題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及輔幼中心主任涂妙如認為,我們可以從「小一老師的困擾」、「幼兒園老師的認知」、「小一家長的煩惱」與「大班家長的擔心」4方面來探究這個問題。

· 學注音符號不是最重要的!

調查發現,大班家長最擔心的「學習注音符號」問題,小一老師並不擔心,甚至小一孩學童的家長也不擔心,可見得學習注音符號並不是孩子進入學齡前最需要具備的能力,原來家長們都誤會了!

· 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

涂妙如老師指出,有些家長在教養孩子時,不太尊重幼兒園老師的觀點,總覺得老師對年紀幼小的孩子要求太多,因此下課後仍然幫孩子背書包、餵吃飯,殊不知過度介入會導致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調查中發現,幼兒園老師重視的能力小一老師也重視,家長實在應該和幼兒園老師做更好的溝通與配合才是。

· 能贏在終點嗎?

「不要輸在起跑點」是很多廣告對家長強調的觀念,然而,不輸在起跑點的孩子,真能贏在終點嗎?涂妙如老師認為,提早讓孩子學習小學課程的內容,可能會引發孩子另一種類型的挫折-使孩子覺得上課很無聊,自己都已經會了,因而養成不專心上課的態度,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被老師貼標籤,甚至不知不覺課程已逐漸加深,孩子也不自覺,後來成績反而更差。

8大重點能力養成

以下,就讓我們聚焦於小一老師最困擾的項目,逐一討論各項適應學齡生活的重點能力如何養成!

1.聆聽他人說話

孩子只顧自己說自己的,不聽別人說話,怎麼辦?其實平常在家就能為孩子進行「聆聽訓練」,當孩子打斷別人說話、急著插嘴時,千萬不要順著他,一定要堅持地告訴他:「媽咪還在講話,等我說完再換你」,說完之後還要記得問他:「媽咪剛才說了什麼?」,看看孩子有沒有專心在聽。

2.安靜坐好上課

小學一堂課長達40〜45分鐘,但孩子容易坐不住,怎麼辦?家長平常可以透過親子一起閱讀繪本的方式來延長孩子專注的時間,3歲以下孩子的親子共讀時間約10分鐘,此後逐漸增加,到中、大班最好能夠達到25〜30分鐘。

此外,為孩子準備「從事靜態活動」的空間也很重要,中、大班後,家長可以提供小桌子、小椅子給孩子,讓孩子只要到了固定場域,就會因為情境暗示而安靜下來,自然也就容易專心。

3.分辨輕重緩急

「孩子上課才要上廁所,下課卻急著去玩!」這是每個小一老師都很頭痛的問題。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就出在他還不懂得事情的優先次序!很多父母不諒解老師「希望孩子上課盡量不要上廁所」的規定,但是這除了會使孩子漏掉這段期間的課程內容之外,也會有安全上的疑慮(上課時間廁所無人,歹徒容易在此時犯案)。

因此,家長平常就要灌輸孩子「下課優先上廁所再去玩,否則萬一忍不住上在褲子裡會很不舒服」的觀念,也請老師於下課前加以提醒,以免孩子忘記。

4.學習輪流、等待

「排隊」這件事情在團體生活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涂妙如老師認為,日常生活裡,父母有很多機會為孩子作正確的示範,像是點餐、結帳時就要對孩子說:「還沒輪到我們,所以要等一下」。

現在的家長因為孩子生得少,什麼事情都讓著孩子,以至於孩子認為任何東西「都是我的」、「我最先」,變成了小霸王。建議父母要多給孩子練習等待的機會,尤其是獨生子女,請他讓爺爺奶奶先、爸爸媽媽先,然後再輪到他,接著鼓勵他的行為,孩子到了學校後,自然也會樂於展現禮讓的態度。

5.了解真心的友誼

涂妙如老師表示,友誼觀念其實在孩子大班時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有些大班女生甚至會因為和好朋友吵架而不肯上學,在小一階段反而要建立的是「孩子對不同類型友誼的認識」

在同儕裡,孩子可能會碰到這樣的威脅:「你不給我這個玩具,我就不跟你好」,這會讓孩子感到非常難過,父母要教導孩子分辨何謂真心的友誼,友誼是彼此互相關心,而非透過物品交換來建立。

此外,還要讓孩子明白,朋友有很多種,有些是好朋友,有些只是普通朋友,讓孩子知道友誼也有程度的區別

6.當個守時寶寶

小學多半規定7:50前到校,但是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往往隨自己的方便來變動孩子上學的時間,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後,要準時上學當然很難。因此,在幼兒園時期,家長就要盡量讓孩子每天規律地在8:00〜8:30入園,以培養孩子規律作息及守時的觀念。

涂妙如老師指出,不少家長因為較晚下班,連帶地讓孩子也跟著自己晚睡,大人或許隔天還能準時起床,但因為孩子所需的睡眠時間較長,早上自然很難被叫醒,大人卻還誤以為是孩子賴皮、愛賴床,這也是父母需要自我檢討的地方。

7.整理自己的東西

孩子會自己整理書包嗎?其實在學齡前就可以辦到!前提是父母要放手讓孩子練習。涂妙如老師表示,在2〜4歲的「秩序敏感期階段」,孩子就很有物我概念,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

建議此時就可以提供孩子收納物品的空間,讓孩子學習收拾自己的東西。不要把孩子的東西全都跟父母的放在一起,也不要擺在他根本搆不到的地方,否則永遠只能靠父母幫他整理。

家長可以幫幼兒園的孩子準備小書包,但別為了沿用到小一而刻意買大一號,否則最後往往都是家長幫忙背;每天睡前請孩子自己整理好書包,把隔天要穿的衣物也一併準備好,初期家長可幫忙看過,等孩子上手後就可放心讓孩子自行處理。

8.保管自己的物品

能不能分辨什麼東西是自己的、什麼東西是別人的,以及照顧好自己的物品,也是孩子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因為這樣一來他才不會三天兩頭要重買新文具,也不會不小心把別人的東西帶回家,被人誤以為是「順手牽羊」。

父母可以協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貼上姓名標籤,以利他辨認自己的東西,並提醒孩子好好保護它們,這也是一種責任感的養成。

 

而在進入小學前、後,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做些什麼呢?

如果孩子不適應,該怎麼協助他度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