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給孩子自由!如何給?

各位爸比媽咪看到孩子做出不合理的行為,是不是經常脫口就跟孩子說「不可以」、「不准」、「不行」呢?擔心不儘早為孩子設立規範、嚴格指正,孩子將來就會變壞?想讓孩子快樂長大,卻又不知該如何拿捏界線,才不會變成過度地寵愛放任?
給孩子自由!如何給?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所謂自由,應該是像回家的「回」這個字的概念,在一個合理的大範圍內,讓孩子們自己學習做出選擇,而不是放任他現在馬上想要做什麼就可以做。

什麼是合理的大範圍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進一步與我們分享,像他有三個孩子,8歲的姐姐、7歲的哥哥,跟一個3歲的弟弟,每天姐姐跟哥哥放學回來,他不會去限制他們,一定要馬上做完功課,才能去玩,或是幫孩子設立出所謂做事情的先後順序,他選擇讓孩子自己做決定。但是,不能夠越界的部分是,不能熬夜寫作業,或是通通都只是在玩,完全不去寫自己的功課,或玩過頭,吵到鄰居的安寧,這些都是不被允許的。

當給孩子的自由度不夠時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陳淑琴副教授認為,父母給孩子適度的自由,主要目在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如果父母過於保護自己孩子,什麼都幫她做得好好的,等於剝奪了孩子學習獨立自主的機會,養成孩子依賴的習慣,將來他如果碰到困難,會沒有足夠的能力做判斷與面對。

叛逆小孩?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是一直被設限的,他可能會覺得壓力很大,喘不過氣來,慢慢的也會對於自己的能力產生質疑。有時候,家長越跟孩子說不可以,他反而越會想要去試試看,如果他做了,會有怎麼樣的後果。

「反抗期」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心智發展很重要的階段。有些父母會擔心放任著孩子不管,孩子將來會越來越壞?其實,家長應該先想,自己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嗎?也許他不是故意跟你唱反調,他只是好奇,跟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此外,也不要期待任何事情跟孩子講過一次,他就應該要知道。

 延伸閱讀:我家寶貝越大越瘦,怎麼辦?醫師、營養師教你檢視孩子的營養

設立規矩不牴觸自由

其實,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例如,1歲到2歲的幼兒,與其說他們能夠乖乖聽得懂爸爸媽媽的話,設立的規範,不如說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大人們的行為,通常直到進入幼稚園的團體生活後,才會真正學習到所謂的規範。

有些父母親會帶著自己3歲以下的孩子,去咖啡廳跟自己的朋友碰面聊天,孩子就在咖啡廳中跑跑跳跳,大聲喧嘩。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像這樣年紀的孩子,他不見得真正懂他那麼做,究竟有沒有影響到別人,或者是不是適合的行為,他只是對陌生環境覺得好奇,甚至覺得咖啡廳就是他另一個新的遊戲場,或是看到哥哥姐姐們也跑來跑去,他也會想要模仿跟著玩。

直接告訴孩子「可以」做什麼

許多父母一看到孩子在咖啡廳裡跑來跑去,就大聲斥責說「不要這樣跑來跑去」,孩子就停止跑來跑去,改用鼻子去貼著窗戶磨蹭,父母看到了又馬上大聲斥責說「不要這樣貼窗戶,很髒!」,孩子就不貼窗戶,接著他開始拍打自己的桌子,父母又說「不要敲,沒看到其他的叔叔阿姨在看你了嗎?」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指出,當你告訴小孩子不准這個,不准那個,其實,會讓他產生困惑,他為什麼好像做這個也不行,做那個也不對呢?那麼,他到底還可以做什麼?事實上,孩子本來就不會知道在所謂的「高級咖啡廳」那樣的場所空間中,他能夠做什麼,應該要有怎樣的舉止規範。

當一直跟孩子說「不准」、「不要」、「不可以」的時候

1. 他會心裡會感覺不舒服,接著有可能就生氣、發脾氣。

2. 他會困惑,不知道他可以做些什麼。

3. 常常被禁止的孩子,會失去好奇心、自信心、思考力。

站在孩子的立場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建議家長多站在孩子的立場思考,可以在出發前,耐心跟孩子說明等一下要去咖啡廳做什麼,那一個地方又是個什麼地方。此外,最重要的是與其叫他不要跑跑跳跳,不要發出聲音,最好直接告訴孩子,他能夠做什麼事情。

尤其對於一些新手父母來說,他們還是想要有婚前自由與朋友聚會的時光。可是,卻忘了他們現在有一個小孩。對於學齡前的小孩來說,任何事情都是「玩」,你如果期待孩子會乖乖守規矩,坐在旁邊一起聽大人聊天,這本身就是十分不合理的要求與期待。

陳淑琴副教授表示,可能平常在家孩子有任何需求,媽媽就會馬上回應她,但是,到了咖啡廳媽媽可能忙著跟朋友聊天,不會馬上回應孩子,從孩子的觀點來說有所謂異常的表現,其實只是想要吸引媽媽的注意,建議家長可以試試看下面幾種方法:

1. 常常帶孩子出去,可以先從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去咖啡廳開始。

2. 跟朋友聊天的時間,剛開始時不可過長,等孩子慢慢適應後再逐漸增長。

3. 對孩子來說在陌生的環境原本就會較興奮,他並非故意吵鬧,父母應理解。

4. 可引導轉移注意力。

 

善用正向影導

正向語言 :同一種意思,換句話說

如何給孩子選擇權?

選項應實際,而非無限

一般來說,2歲以後,如果提供選擇,而非要求,兒童能較快速養成合作的行為。但是家長要注意提供選擇的技巧要留意數量與種類,對於幼兒來說,無限的選擇、不切實際的選擇(不可能被實踐的選擇),都是不合宜的,只會讓他們擁有更多做出選擇之後,反而被拒絕的經驗,例如,當實際狀況明明只有三明治或牛奶可以選擇,家長卻問孩子「今天早餐你想要吃什麼?」這就是是無意義的。

提供幼兒簡單、實際,至少有一項可以實現的選擇是必要。

延伸閱讀:寶寶會自己穿脫衣物了嗎?

用「選項」代替「禁止」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跟我們分享到,像他的大女兒的興趣是畫畫,他允許她可以在家中除了客廳以外的牆面任意塗鴉,有些家長可能會不知道界線該如何拿捏,擔心放任孩子隨意塗鴉,她可能會變成在爸爸公司的報告上也畫,在餐桌上也亂畫。

如果孩子真的亂畫,畫到了爸爸重要的報告上面,又該怎麼辦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說,他會耐心的跟孩子解釋,那份報告是屬於爸爸的重要東西,是屬於爸爸的。第二,他不會說:「以後不准你畫在爸爸的報告上」,他會提供選項給孩子,畫在回收紙上、畫在爸爸買給你的畫冊上,或是畫在遊戲間的塗鴉牆上面。經過這樣提供選項的過程,某種程度也是在訓練孩子自己做出選擇與決定。

 

Q 我帶著兩歲半的孩子去百貨公司,上手扶梯的時候,他跳啊跳的,怎麼都說不聽?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提供處理三步驟:

步驟1 同理孩子

跟孩子說:「這樣一直蹦蹦跳跳,是不是因為跟媽媽來百貨公司,坐這個手扶電梯,覺得很有趣很開心」,這表示你在同理孩子當下的感覺。

步驟2 用直述語句,代替禁止

接著跟孩子說「這樣很危險。」代替「不准跳了!」

步驟3 提供選項

「你要媽媽抱著你」還是「過來牽著媽媽的手」

NG 4示範

1. 「媽媽跟你講了多少遍,你是不是不懂啊?!」

2.  罵小孩

3.  動手打小孩

4.  「不准跳!」「不要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