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旅遊

圍爐不是吃火鍋、不想生虎寶寶?帶孩子一起認識春節禁忌&習俗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奉行著許多傳統習俗,農曆新年更是全家團圓的重要日子,爸比媽咪除了忙著大掃除、辦年貨外,不妨帶著小朋友們一起認識年節背後有趣的故事與意涵吧!
圍爐不是吃火鍋、不想生虎寶寶?帶孩子一起認識春節禁忌&習俗

 

新年到!俗諺說:「初一早,初二巧,初三睏卡飽,初四神落天,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吃食,十一請查某子回來食泔糜配芥菜,十二請子婿,十三關老爺生,十四接財神,十五元宵暝。」除夕,再加上長達十五日的春節,成為臺灣人最重要的節慶。

過年故事:燈猴神與沉地

過新年,為什麼大家見面要說:「恭喜」呢?《圖解台灣民俗【熱鬧逗陣版】》一書中提到,相傳這是人們得罪燈猴神的故事,燈猴(燈鉤)就是以前台灣民俗以竹子做成的燈架子,是用來放油盞的,有一年冬至節,人們忘了用冬至湯圓「餉耗」燈猴神,於是牠懷恨在心,後來就到天上去稟奏玉帝說,人類忘恩負義,作惡多端,不如將他們消滅,重新創立一個良善世界。

玉帝聽了讒言,命令造化之神在除夕12點,將陸地沉沒,另造一個世界。這消息被好心的土地公聽到,急忙轉告灶神、門神、床母等家中器物神,一起向玉帝求情,但是,因為沒把握求情有效,於是托夢告知凡人們要預作準備。人們知道除夕夜陸地將會沉沒,就覺悟地準備接受事實,於是除夕日當天各家準備豐盛的食物,答謝神明們過去庇護之恩,然後全家大小圍在一起,大吃大喝,抱著等待世界毀滅的決心。

沒想到過了午夜12點,竟然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原來,玉皇大帝聽了觀音菩薩的阻諫後收回成命,人們知道自己大劫已過,便趕忙梳洗,更換新衣,祭謝神明祖先,出外踏春。大家一碰面,不論認不認識,都互相稱賀:「恭喜!恭喜!」

延伸閱讀:過年吉祥話這樣說!食物、生肖、數字,讓大人小孩都朗朗上口

春節有哪些習俗呢?

除夕

圍爐、守歲、貼春聯、發壓歲錢

初一

 

走春:以前的人相信,利用自己的生辰決定行走的方向,會遇到福神,帶來福氣。

初二

回娘家

初三

俗稱「赤狗日」,忌外出。

初四

接神日。「送神雞,接神鴨」、「送神早,接神晚。」,眾神明在農曆12月24日返回天庭,直到初四再返回人間,這天以鴨祭祀,因為鴨比雞的力氣大,可以替神明挑回行李。

初五

初一到初四,將垃圾視為「財氣」,忌打掃。到了初五,要將所有垃圾好好清除,招待客人也不用再用「甜料」。

初九

天公生

初十五

元宵節(小過年)

除夕,逐除疫鬼

在台灣,慣稱除夕為「二九暝」,這一天家家戶戶會拜公媽、貼春聯、圍爐與守歲。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李文環說,其實,除夕的「除」字,原始涵義是逐除疫鬼的意思,也可以說是去除不好的東西。傳統上,我們稱農曆十二月又為「臘月」,「臘」是古人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種活動,在整個十二月,人們會祭拜很多鬼神,除夕則是臘月一連串逐疫的祭祀活動之一。

農曆十二月也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候,尤其以前在中國北方更能感受得到,人們在這個月中可能最容易生病,因此,能夠平安健康地渡過這個月份,對人們來說是相當具有挑戰性的,所以,人們在這個月中祭祀,到了在除夕這一天貼春聯,就是盼望來年也能夠像今天般平安順利地渡過一整年。

為什麼叫「圍爐」?

李文環副教授表示,傳統有句話說:「三十火、十五燈。」,三十火就是表示除夕夜,十五燈,指的就是元宵節,一方面漢人相信火象徵丁財興旺的意思,另一方面也時常用火跟神明做一個連結,例如,前往廟裡拜拜會點香;這一點跟原住民有所不同,因為傳統上平埔族是利用「水」,與祖靈做一個連結。

因此,所謂的圍爐,並不是全家人圍著一個火鍋或是爐子大吃大喝唷,而是以前會在吃飯的四腳桌下放置一個小火爐,而且在爐子的周圍擺錢(以前用的是銅錢,而且一個銅錢,幣值不小,可以買很多東西),等到吃完飯,再把這些銅錢發給孩子們。

吉祥寓意的年菜

台北王朝大酒店公關經理丁柏偉表示,出現在年夜飯中的菜色,各自都有不同的吉祥涵義,蘿蔔糕(菜頭粿),代表「好彩頭」、年糕代表「年年高昇」、髮菜代表「發財」,豬腳則因為形狀像「元寶」,所以又被稱為富貴蹄,代表福壽延年、去除霉運,此外,過年不可或缺的年菜就是魚,代表著「年年有餘慶豐年」,佛跳牆因為與福州話中的「福壽全」同音,也成為過年必備年菜之一,最後,臺語有句俗諺「吃甜甜好過年」,就是相信吃了甜的食物之後,會多說好話,因此,別忘了準備一些甜食,像是桂圓、冬瓜糖、蜜餞等,讓全家人與來訪客都能享用。

延伸閱讀:歡樂過年,原則要有! 寶寶年節飲食大體檢

初一到初四,吃得清淡

李文環副教授表示,其實傳統上,只有在除夕這天吃得豐盛,初一到初四反而吃得極為簡單,一方面是因為以前用灶生火不容易,一方面是為了要表示一種謙卑的心情,感謝上天讓自己平安地度過去年。初一的早餐就叫「清菜」,也就是吃素菜,在這一天也不開火,通常只吃素菜與除夕做的蘿蔔糕,但是,現在也已經沒有這種習俗了。

初三:老鼠娶親日

為什麼會有「初三老鼠娶親,忌點燈」的民俗傳說呢?李文環副教授認為,其實老鼠這個動物與農業生活的關係十分密切,農夫並不喜歡老鼠,因為老鼠會破壞農作,可是,有另外一種老鼠,被臺灣人認為是有益的,就是田鼠,也可以稱為錢鼠,也就說,不是所有老鼠都是不好的,因此,有兩種角度可以詮釋,第一個是認為老鼠是錢鼠,越多越好,可以咬錢進家門,不要打擾他們成家;第二個則希望早一點睡,燈光熄掉了,老鼠無法熱鬧辦親事,就不會有更多破壞農作的老鼠。

延伸閱讀:剃胎毛會讓髮型好看?抓周是發育評估指標?寶寶成長禮俗背後的小祕密...

初一到初七:另類動物象徵日

李文環副教授與我們分享了十分有趣的動物象徵日,傳統來說,一年的前七天被視為最重要的小周期,因此,人們找了7種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家禽動物,分別代表每一天,到了那天,就不殺當天的代表動物:

初一:雞日

初二:犬日

初三:豬日

初四:馬日

初五:羊日

初六:牛日

初七:人日

例如,初一是最重要的一天,選擇雞放在第一天,是因為在漢人的認知中,雞具備五德(五種重要的道德):文、武、勇、仁、信;此外,也有人認為雞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也有人推測雞就是鳳的一種。初一這天,古人會自己畫上雄雞的圖案,貼在門口,有鎮宅的意思。又如在第七天:「人日」這一天要吃用7種蔬菜做成的七菜根,也就是日本人現在仍有在吃的七草粥。

廣東、東南亞華僑也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他們稱之為七彩魚生,就是在盤子中間放生魚片,周邊放七種顏色切成絲的蔬菜,通常也是生菜,然後加上醬料將所有材料攪拌在一起,每一次攪拌,都會大喊 :「撈呀撈,發財的。」也是取其諧音,代表越撈越能夠步步高昇。日本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還有雞日、犬日…的認知,不過,在台灣目前就已經不為人所知了。

元宵節:添丁求子

李文環副教授指出,元宵是一月十五,也是一年當中第一個月圓。台語「月肉生」就是月神保佑保佑小孩子健康長大的意思,由於台灣人是多神信仰,除了註生娘娘外,月神也是一個跟孩子關係密切的守護神,因此,傳統上,已婚的婦女可以在這一天求子,未婚的則可以在這一天祈求好一段好姻緣。

《圖解台灣民俗【熱鬧逗陣版】》一書提及,閩南、客家語中,「燈」與「丁」諧音,因此元宵夜「攢燈腳」,就是婦女們求子添丁的習俗,此外,元宵節婦女們拿著小燈籠結伴而行,也可以「走百病」,祈求除去未來一年的疾病。屏東縣的佳冬鄉客家村仍有元宵拜新丁的習俗,元宵日的一大早,許多媽媽會抱著未滿周歲的小嬰兒前往廟宇祈求平安,有一種內包鳳梨餡和紅豆沙,外型像月餅的新丁餅,會在祭拜之後分送給親朋好友,分享添丁喜悅,也期望能獲得祝福。

元宵VS湯圓

元宵是戰後從大陸來台新移民的習俗,取其團團圓圓的吉祥涵義,以甜餡居多,捏好一顆餡料之後,就在糯米粉上滾,滾出黏粉的小糰,在冷水中一浸,立即取出,在繼續入粉中搖滾,不斷重複,糰越滾越大,就是所謂的元宵;至於紅白色的小湯圓,則是出現在各種節慶當中,也時常用於祭神,以前的人們相信各種器物都由不同的神掌管,燈有燈神,門有門神,窗有窗神,還會把小湯圓直接黏在這些器物之上,表達對神明的心意。

為什麼不喜歡生虎寶寶跟蛇寶寶?

每到龍年,就有好多龍寶寶報到,但傳統民俗上,大家似乎較不喜歡在蛇年生小孩,對虎年也有類似的認知,這是為什麼呢?

李文環副教授認為,中國人對老虎的生性十分了解,所以對這種動物的印象本來就不好,認為牠是兇殘的猛獸,生活真實體驗與認知形塑虎的形象;相對地,獅子明明也是一種猛獸卻成為守護廟宇、殿堂大門的重要象徵物,甚至是趨吉避凶的符號或厭勝物,這是因為中國本土沒有獅子,牠是經由外國使節進貢引進中國,人們對於獅子僅止於意象,而這種意象又與高高在上的朝廷連結而形成高貴的象徵性,換言之,中國人所認識的獅子乃是「被符號化的獅子」。蛇與龍也有類似的情形。

「蛇」字的原始意義,學者多認為是女性生殖器的隱語和象徵,是具有神聖的意義,後來演變指涉真實的蛇。真實的蛇出沒不定,又具威脅性,令人不安。至於龍,聞一多認為是一種虛擬的圖騰,其主體形象是蛇,因此,龍兼具蛇的實體與象徵性生殖崇拜的雙重意義,後來演變成為中國皇權的象徵。蛇與龍原本都是生殖崇拜的吉祥物,而龍年與蛇年的吉與凶,則是後人共同創發出來的流年認知。

不知道爸咪媽咪們,又如何看待呢?

延伸閱讀:最棒的新年禮物!用5本經典童書帶孩子認識過年習俗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副教授 李文環、台北王朝大酒店公關經理 丁柏偉
參考資料/《圖解台灣民俗【熱鬧逗陣版】》(好讀出版)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
年菜設計/台北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