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我家有隻「懶惰蟲」!別忽視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

你家的寶貝是否像隻「小懶蟲」,連從房間到客廳都要媽咪抱,不肯自己走?站著喜歡靠牆,能坐就不站,能趴就不坐?亦或是走路經常跌倒、扭到腳踝,遊戲時也容易傷到手腕?寶貝真的只是單純的懶惰嗎?如果是這樣,為何又會受傷?小心!這很有可能是「肌肉張力不足」的徵兆喔!
我家有隻「懶惰蟲」!別忽視肌肉張力不足的孩子

 

許多父母在孩子7、8個月大、開始發展坐和爬的動作時會感到很疑惑,自己的孩子為什麼坐起來搖搖晃晃、也不愛主動爬行,甚至大一點以後,坐姿不良、坐不久、站不穩,走不遠、跑不快…等問題接二連三地出現,用白話來形容,就是「肌肉比較沒有力氣」,而在感覺統合領域裡,它的專業術語就叫作「肌肉張力不足」、或「低肌肉張力」!

「肌肉張力」是什麼?

「肌肉在不刻意出力的狀況下,還能讓身體維持一定的姿勢」的一種機制,就是所謂的肌肉張力,舉例來說,當我們站著的時候,不需特別用力就可以維持站姿,靠的就是肌肉張力。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人體神經組織主分成中樞神經系統和周邊神經系統,而肌肉張力就是受中樞神經系統的大腦調控,如果大腦的功能訊息處理不佳,甚至有結構上的問題,成長中的孩子,肌肉張力就可能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進而影響姿勢維持與活動效率、日常生活功能以及學習狀態。

適當的肌肉張力除了可以使肌肉更有效率地出力,還能夠保護骨骼,王宏哲老師解釋,因為骨骼是身體的最後一道防線,支撐身體絕大部分的重量,而肌肉的收縮功能較佳,能夠吸收、分擔這些重量,因此肌肉張力正常、肌耐力佳的人,骨骼往往也比較健康。

然而,肌肉張力也可能因為先天遺傳或後天環境的因素,而出現過高或過低的現象,過高的張力猶如人在緊張時身體會緊繃、僵硬一般,會使寶寶活動困難,而過低的張力則如同生病時全身軟綿綿一樣,讓寶寶全身彷彿綁了千金重的鐵塊,使不上力。

肌肉張力vs.肌肉耐力

王宏哲老師指出,肌肉耐力是指「一組肌肉維持某個姿勢或動作的時間可以持續多久」,就像賽跑中的「長跑」一樣;而肌肉張力則是受到中樞神經大腦的影響,有點類似「短跑」,有些人天生就跑得快,不太需要經過大量訓練獲得這個能力,但有些孩子的確需要一些外界的環境刺激來促成。

如果張力正常但耐力不好,就是因為太懶惰、缺乏鍛練,例如:平時沒有運動的習慣;但是,也有部分的人天生張力就不好,他們多半耐力也不佳,因為天生肌肉就是軟趴趴,也就更不愛動了。無論孩子的張力好不好,父母都應該增加其運動量,運動能提升肌肉的耐力,讓孩子的身體發展得更好。

肌張不足的影響

王宏哲老師表示,如果肌肉張力不足,骨骼沒有一個良好的保護機制,孩子很容易發生骨骼歪斜、脊椎歪斜、脊椎側彎、下背痛、骨刺…等骨骼問題,產生「莫名其妙」的疼痛,這時很多家長會猜測:「這只是成長痛」,忽略肌肉張力不足的可能性,久而久之使得狀況更加嚴重。

長久下來,肌肉張力不足還可能導致姿勢不良、視力不良(因為姿勢不良而產生的斜視),在運動方面,孩子大動作的協調能力也會不佳(如:跳舞跳不好、跳不久、容易累),這些狀況都會引發學習上的問題。

延伸閱讀:看0~1歲發展圖解 判斷寶貝是正常or異常

從0歲起,Check寶寶的肌肉張力

許多爸比媽咪都是在孩子進入學齡後,透過老師的提醒,得知孩子有姿勢不良、體能表現落後…等狀況,才發現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然而,王宏哲老師認為,其實從寶寶出生後父母就可以開始觀察!

事實上,1歲前是觀察孩子未來是否發展成「低肌張」的重要時期,從寶寶翻身、學坐、學爬、走路…等動作發展中就可以大概預測,因為肌肉張力較低往往會連帶使得孩子的動作發展偏慢,學趴的時候,會發現他圓滾滾的身軀撐不起來,要爬的時候好像沒什麼力氣,整個攤在地面難以移動,或是由趴轉變成蹲姿或站姿的過程,也會顯得比較笨重。

當寶寶在這些姿勢轉換的過程中,表現得似乎不是那麼順利,或是落後發展階段太多,如:6個月大還不會翻身、8個月還不會坐、9個月還不會爬,就可能得考慮他是不是屬於低肌肉張力的孩子。

判斷低肌張的指標

低肌肉張力的孩子會有哪些症狀?爸比媽咪如何觀察寶寶是否有肌肉張力不足的問題呢?我們可以從身體的不同部位來加以觀察!

延伸閱讀:0~2歲 在家就可以做的8種「大肌肉發展遊戲」

‧ 頸部

1.3個月以上,父母抱著時,頭部還容易東倒西歪。

2.3個月以上,脖子還沒有開始「變硬」,還無法在趴姿的狀態下把脖子抬起來,並維持3~5秒。

3.3個月以上,將寶寶抱直、坐在父母腿上、離開父母的胸膛,他不能自己撐住脖子和頭部一下下,一定要靠在父母身上。

4.輕推寶寶的頭部,感覺不到阻力,頭部很輕易就被推向一邊。這代表寶寶脖子的韌帶、關節、肌肉都很鬆弛,沒有力氣。

5.脖子經常往前突出、頭部向前傾,看起來垂頭喪氣,沒有精神。

6.不喜歡抬頭看,因為抬起頭需要用到頸部的力氣。或是稍微抬頭一下馬上又低下去。

7.走路好像一直在看地板,常被誤以為走路不專心、不看路。

8.由於頸部肌肉力量不夠,頭部無法維持平衡,走起路來搖頭晃腦。

9.2、3歲後經常抱怨脖子很酸。

10.習慣以手托腮。

11.很容易扭到脖子。

‧ 背部

1.翻身的動作遲遲沒有出現。

2.3個月~1歲前,將寶寶面朝下的捧起來,看他是否能夠將頭抬起、把身體直挺起來,手、腳能否伸直,背肌無力的寶寶,身體會全部向下垂墜。

3.經過3個月左右的坐姿練習,到了10個月大左右,坐著還是彎腰駝背。(1、2歲以上的小朋友,彎腰駝背的姿勢更是不能常有。)

‧ 腹部

1.坐姿的平衡不佳,很輕易就會被推倒。1歲時,輕推孩子,孩子不應該會倒,如果倒得很誇張,表示孩子軀幹的力氣是比較差的。

2.肚子鬆垮,坐或站著時,喜歡向後用肩膀倚靠著東西,如此一來腹部的肌肉就不用收縮,可以靠外力撐住自己的身體。長久下來,可能連帶使骨盆周圍的肌肉也沒有力氣,致使骨盆歪斜,甚至造成長短腳。

3.容易下背痛,有坐不久、不耐坐的情形發生。

4.身體總是靠旁邊的外物支撐,歪向一側。

不是因為累而倚靠東西

王宏哲老師表示,一般人通常會想倚靠著東西,都是因為已經維持同一個姿勢太久(如:長時間看書),沒有力氣了,所以才需要稍微托一下腮或靠一下牆,但低肌肉張力的孩子在一開始看書的時候習慣用這樣的姿勢,即便父母加以糾正後也很快又故態復萌。

‧ 上肢

1.手肘外翻,上臂和下臂不是在同一直線上(手肘伸直時,關節處呈現>180度的非水平狀態。)如此一來,在活動時便很容易受傷。

2.手腕或手指往手背方向彎曲時的角度過大,有韌帶過鬆的現象,例如:大拇指屈指肌腱可下凹至接近手背。

3.不喜歡爬行…等需要以手撐地的遊戲,爬行動作會較晚出現,力氣也比較差,甚至無法讓肚子離開地面,貼地爬的時間很長,或是將肚子撐起來,胸口卻又貼下地。

4.玩丟、接球…等遊戲時,手腕容易扭傷。

軟趴趴才好,不容易受傷?

王宏哲老師指出,當孩子的韌帶較鬆、身體結構能夠彎曲的角度較大時,許多人會說:「這孩子的筋很軟Q,很適合練瑜珈!關節夠柔軟,一定比較不容易受傷。」錯了!剛好相反,這群人才容易受傷!

因為他們的肌肉、韌帶張力天生偏低,當要吸收一個衝擊力道的時候,例如:穿著高跟鞋跑步趕公車,一不小心、快要扭到時,一般張力沒問題的人,肌肉和韌帶可以很快把腳踝拉回來,可是天生張力較差的人,跌下去時肌肉和韌帶抓不回腳踝,就真的扭傷了!因此,天生張力較差的人,比較沒有辦法保護骨骼,這是先天上的問題,也會跟著孩子一輩子,只能找方法來預防自己受傷。

延伸閱讀:2~5歲 在家就可以做的8種「大肌肉發展遊戲」

 

還有其他哪些部位可觀察?如何幫助孩子提升肌肉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