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爸媽吵架影響孩子的一生!

婚前小倆口就可能因為一些小摩擦而有口角,婚後兩人之間冒出了可愛的寶貝,更增添吵架的議題了,柴、米、油、鹽、醬、醋、茶…樣樣都可以吵,但是您知道爸媽若經常吵架可是會影響寶貝的身心發展喔!除此之外,吵架之後的處理更是關鍵所在!
爸媽吵架影響孩子的一生!

 

在討論爸媽吵架對於孩子可能產生哪些影響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吵架的原因,兩夫妻吵架到底是為了什麼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似乎總是有吵不完的議題呢?友緣基金會楊淑芬老師認為大致可分成以下兩個主要原因。

reason1、主觀性

楊淑芬老師指出,這類型通常是因為父母個人情緒因素而衍生出吵架衝突。很多時候,老公在工作領域面對挫折,帶著不愉快的心情回家;回到家裡,看到某些人、事、物感到不滿,就脫口一句不動聽的話,白天也忙了一整天的媽咪聽到火氣也跟著上來,兩人一觸即發,就吵起來了。這些可能都是個人的情緒沒有處理好之故。

reason2、客觀性

只要爸媽兩個人的目標、觀念、想法或行為有所不同,就可能會產生衝突或吵架,楊淑芬老師舉例,像是生活習慣方面,換洗衣物怎麼擺放、馬桶蓋是否要蓋起來;家事分工方面,誰要倒垃圾、清潔廁所;養育分工方面,半夜寶寶哭鬧,誰要起來安慰或泡奶;教養態度方面,要不要讓孩子上才藝課、學英文;金錢管理方面,平時的孝親費要給多少、過年紅包要包多少;婆媳相處方面,放假要不要回婆婆家…等,任何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成為爸媽吵架的內容。

爸媽吵架有助雙方瞭解?

夫妻吵架,在所難免,即便是再相似、再相配的兩人,因為來自於不同家庭,擁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生活環境,經歷不同,意見不同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爸媽吵架是否能夠有助於雙方溝通與瞭解呢?歐米加兒童學習館技術長黃名璽職能治療師指出端看,吵架是良性還是惡性來決定。

良性,更瞭解對方

吵架就吵架,居然還有良性的?倘若每次吵架的議題都不太相同,有時候是教養、飲食、金錢或是生活作息…等不同議題,就屬於良性的吵架。至於為什麼不同議題的吵架就歸屬於良性呢?黃名璽職能治療師表示,從不同議題的變化可知道,基本上,每次吵架之後,就能夠進一步瞭解對方想法,產生一套因應處理模式,也算是解決問題,更加理解對方的立場。

因此,楊淑芬老師建議爸媽,每次只針對吵架的事情來討論,以自己的立場講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惡意攻擊對方。這樣才能對於雙方立場的瞭解有所幫助,因而找到共識,如此一來,吵架反而可以穩固夫妻的關係。

惡性,越吵越不良

若是爸媽總是針對同一件事情不斷爭吵,永遠沒有結論與共識,就屬於惡性吵架。黃名璽職能治療師指出,惡性的吵架類型通常會越吵越大,甚至出現翻舊帳,這樣的吵架對於夫妻之間的關係就沒有建設性,也會對於孩子產生許多不良影響。

延伸閱讀:夫妻吵架關係變差?3招打破夫妻冷戰的僵局

 

爸媽常吵架有害孩子的健康?

基本上,爸媽常吵架對於孩子的負面影響是佔了絕大多部分。每天爸媽與孩子同時相處才短短幾個小時,但有些爸媽一天就吵2次,孩子長期處於這種壓力之下,會有何影響呢?然而,關於吵架的頻率,一星期吵幾次才算是「常」吵架?

楊淑芬老師指出,這個答案是十分主觀的,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感受,爸媽應該多觀察與詢問孩子的感受。另外,除了吵架的頻率之外,吵架的強度也應該注意。然而,爸媽常吵架對於孩子到底有哪些影響呢?以下將從三方面來討論。

生理面

面對爸媽吵架,每個孩子的身體狀況不同,反應也不盡相同。楊淑芬老師指出,常見的生理反應就是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冒汗、容易疲倦生病、沒有食慾…等。有些孩子還會反覆告訴爸媽:頭痛、肚子痛…等不適。當出現這些生理反應,長時間沒有妥善處理,再加上長期處於壓力荷爾蒙之下,就會導致孩子長不高、發育受阻…等問題。還有些孩子會因為緊張而出不自覺眨眼的固定性行為。

心理面

黃名璽職能治療師指出,對於年紀小的孩子,面對爸媽吵架的心理反應就是害怕,每天處於恐懼之中,對於心理發展與心智成熟,當然是會有負面影響。而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擔心不知道什麼時候爸媽又要吵架了,因而容易害怕、憂鬱、焦慮。 除此之外,也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心理反應:

容易自卑

孩子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處理爸媽的吵架問題,也會覺得為什麼我的爸媽和別人的爸媽這麼不一樣,因而產生自卑心情。

對於批評產生過度敏感

這是因為常聽到爸媽互相指責,孩子也會擔心自己是否做錯事情,因此只要聽到一點批評,就有過度反應。

追求過度的完美形象

孩子會覺得如果我凡事都做得很好,就不會讓爸媽不高興而吵架,因而事事希望達到100分。

外顯 行為面

爸媽常吵架的影響從心理層面也會轉化成外顯行為。楊淑芬老師指出,像是追求過度完美形象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有強迫性行為,如:擔心自己很髒而反覆洗手;孩子也可能做事很容易分心,這是爸媽常吵架讓孩子的心裡有很多事情需要擔憂。

睡眠困擾

爸媽常吵架也可能會讓孩子出現睡眠方面的困擾,孩子心裡有著太多需要擔心的事情而不容易入睡──「在睡著的當下,會不會發生什麼意料外的事情?」這都是因為對於環境的不安而產生。有時候還會做惡夢,甚至夢遊,對於平常生活無法解決事情,可能會透過惡夢或夢遊來呈現。

退化行為

孩子可能會出現退化行為,也就是原本已經學會的行為,突然不會了;或是已經沒有出現過的行為,後來又出現了,如:尿床、咬指甲、吸手指…等。有些孩子出現退化行為是因為在生活之中有太多事情是他們無法解決的,因為無法解決,而出現防衛機制;透過退化方式來呈現孩子的無能與無奈。有時候是孩子透過退化行為讓爸媽注意到他們,爸媽因而離開吵架的戰場。

偏差行為

對於已經有了人際關係的孩子,就容易出現衝突、暴力的行為或是說謊、偷竊…等偏差行為。曾有一研究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學童進行家庭問卷調查,當這群孩子為小學六年級之際,再觀察孩子表現,就會發現常吵架家庭的孩子出現異常或暴力行為的比例較多。

人際困難
人際關係也可能會有些困難,因為若是爸媽常吵架,孩子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常會有衝突,因此選擇自我孤立──「如果我和別人沒有往來,就不會產生衝突!」因此,在學校可能沒有朋友,常常都是一個人行動。

另外一個人際困難的原因是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衝突而常有摩擦,因為生活中沒有良好的示範或參考經驗;還有能是因為心裡有太多需要擔心的事情了,像是擔心爸媽何時又要吵架、爸媽可能會離開他,因此沒有心思放在結交朋友上。

延伸閱讀:別以為聽不懂!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恐引發情緒失調!

常見爸媽吵架的類型

有人說吵架是一門藝術,透過吵架,夫妻雙方表達內心的感受和需求,也是對自己和對方的內心的探索。但是吵架的樣貌有千百種,有些吵架型態對孩子會有不良的影響,有哪些型態呢?這些型態對孩子又會產生什麼不同的影響呢?

type1、攻擊型

攻擊型的吵架是最常見,還可以細分為兩小類──(1) 言語攻擊:什麼不堪入耳的話都罵出來的漫罵、翻舊帳、奚落、嘲謔;(2) 肢體攻擊:傷害自己、對方或是摔東西,可能會讓別人受傷的吵架方式。

當孩子看到爸媽以攻擊方式來吵架時,就發現平常最熟悉的溫柔爸媽怎麼突然變得有些恐怖,因而產生認知衝突,孩子可能就會出現很多疑問?黃名璽職能治療師指出,尤其是見及肢體攻擊的吵架模式,對於孩子的影響更為劇烈,孩子的害怕程度更甚,也很有可能讓孩子人格特質演變成具有暴力傾向。

type2、逃離型

不直接面對面起衝突而是以冷戰來處理,互相不理對方,好像是陌生人。黃名璽職能治療師指出,這樣的吵架模式對於孩子的人格特質可能會有影響,有可能當孩子遇到壓力時,就以冷漠面對,甚至將來就會逃學、逃家。

還有有些父母會以喝酒、抽菸或是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的不是、指使孩子傳話…等來吵架。爸媽以為小小聲的吵,應該不會怎麼樣吧?其實,這樣的吵架模式也會讓孩子的個性容易變得孤僻,不喜歡交朋友甚至是壓抑過度,讓人格分裂。

爸媽吵架

看見爸媽吵架 孩子有樣學樣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來看,孩子很容易模仿大人的行為,尤其是處於3~4歲的可塑期階段,孩子看到什麼就學什麼,無形之中認同大人的處理模式。當孩子看到父母以某些特定方式處理問題,倘若自己的生活之中,遭遇衝突或不如意,也會以相同手法來面對。

楊淑芬老師就曾認識一對常常激烈起衝突的夫妻,孩子才1歲和3歲;有一次,孩子想搭某一特定的電梯,但是上來的卻是另一台,在一旁的楊淑芬老師發現爸媽平常的吵架模式在此時上演了──大哭大鬧、猛捶牆壁。爸媽若是以不良方式處理衝突,孩子也會以相同方式來表達挫折。

在校園之中,有時候可以看到有些學生,沒事亂尖叫,就像是動物園的野獸,我們可以合理地推測爸媽在家吵架常大聲互罵,小孩也容易嘶吼亂叫。或是老師說一句,孩子頂回去五句,不管事情如何,孩子都認為自己沒有錯,都是同學的錯,就像是爸媽吵架愛翻舊帳,小孩做錯事也是理由一大堆。

爸媽吵架

不同解釋系統 產生不同想法

每一個孩子會因為生長背景、家庭觀念、經歷不同而讓腦袋瓜裡有著不同解釋的方式或想法。因此,當孩子看到爸媽吵架的場景,孩子也會因為有自己的解釋系統而產生不同影響,也會影響之後的生活與價值觀。

對此楊淑芬老師舉例說明,當孩子看到爸媽吵架,有一方總是非常強勢地攻擊對方,孩子小腦袋的解釋系統可能會出現幾種想法:

(1)你要強悍,別人才會聽你的

假如孩子是這樣的解釋這場吵架情境,等於是認同攻擊性行為,將來甚至可能會發展出霸凌行為,變成總是欺負弱小的小霸王。

(2)以強欺弱,弱勢者好可憐喔

孩子看到得是強者總是會欺負弱者,因此,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會不自覺地想要壓下強勢的那一方來幫助弱者,這時候,就會忘了客觀觀察的重要性,就像是弱者也是有需要學習的課題,猶如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

(3)瞧不起人,弱勢者就是沒用

倘若孩子認為一直被欺凌的那一方很沒用,以後可能會討厭或是瞧不起弱者。
孩子如何解釋一場吵架也有可能源自於父母?楊淑芬老師指出,腦袋瓜的認知與被受教育的想法有關,有時候會因接觸到某些故事、生活場景而有不同的解釋,這樣的解釋是很主觀的。

因此,父母應該要常常詢問孩子──他們怎麼想爸比媽咪吵架這件事,才可能瞭解孩子的解釋模式。否則,同樣生在父母常吵架的家庭,兩個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相同,雖然根據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父母使用某種方式,孩子也會使用那一種,但人是十分複雜的動物,有自己的想法,將這些想法與情感加進來,又會產生不同的變化了。

延伸閱讀:夫妻吵架最不想聽到的12句話

爸媽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