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說,想要瞭解什麼階段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玩具,或跟孩子進行什麼樣的遊戲前,首先要瞭解對孩子而言,什麼叫做「遊戲」?所謂的遊戲指的就是「孩子們自願參加,並且可以從中可以得到樂趣的行為。」
遊戲不等於教學
「教學」是明確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講完後他一定要學起來!例如,告訴孩子1+1=2,然後再問他1+1等於多少? 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提醒爸爸媽媽,在給孩子玩具或陪孩子遊戲時,應重視過程,而非只急著想要看到學習成果。
例如,不論在幾歲時讓孩子開始接觸彈琴,如果一開始就不斷要求或指正孩子的姿勢,有目的性的督促,反而會讓孩子感受到很大的壓力,無法從中得到任何樂趣,很可能讓孩子因此排斥學習。相反地,如果孩子是自己亂敲亂彈琴鍵,發現到每一個琴鍵發出的是不同聲音,覺得十分有趣好玩,進而越來越投入,常常想要接觸或練習,雖然在大人眼中這就是很認真地想要學習,但對孩子來說,其實是遊戲!
此外,給予玩具的目的也是為了提供多樣的感覺刺激與學習經驗;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再三強調,遊戲一定要孩子自願參加,且能從中獲得樂趣,在玩樂的過程當中,孩子自然能夠潛移默化,培養與健全多方面的能力。
遊戲對小朋友來說,指的就是是他們自願參加,並且從中可以得到樂趣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