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職場大小事

職業媽咪7大育兒難題

辛苦的職業媽咪,既要面對職場的競爭、分擔家計,下班回家還要迎接另一個角色的挑戰──媽咪,而且一點都不輕鬆!工作與家庭如何兼顧?如何把握和寶寶相處的時間?寶寶哭到令人抓狂怎麼辦?寶寶生病了怎麼辦?帶出去玩好嗎?寶寶用品怎麼挑選?母奶及配方奶的抉擇?這7大問題,常讓上班族媽咪很困擾!本文特地邀請有醫師專業背景的媽咪來現身說法,並請一對也是為人父母的兒科醫護夫妻提供給您專業又實用的建議喔!
職業媽咪7大育兒難題

寶寶誰來帶?工作與家庭如何兼顧?

考量個人狀況,挑選托嬰要謹慎!

寶寶還不到一歲的婦產科醫師彭依婷依她的經驗表示,這個問題要考量到每個人的家庭狀況、工作、經濟能力等。以她自己來說,家中雖然有公公婆婆可以協助,但因為預期未來工作只會越來越忙,工作性質又跟其他人不太一樣,常常晚上要值班,沒辦法每天都回家照顧寶寶,考量到他們的生活可能因此被綁住,沒辦法接手讓公婆有時間可以休息,所以也考慮過托嬰中心或找保母。

尤其現在大部分的托嬰中心環境都不錯,有很完善的課程,老師對寶寶的比例也合乎規範,因此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然而一旦小朋友生病,很容易互相傳染,尤其越小的寶寶感染就越麻煩,所以最後選擇找保母。但保母畢竟不是家人,因此要先實際拜訪、和保母對談、了解其照護方式、環境狀況、其他同住的人,確認自己能信賴、接受,才能放心把寶寶交給保母。

 

雖然不捨,還是有方法可以看到寶寶

不過,確實有很多婦女會在工作和家庭間猶豫到底該如何選擇?彭依婷醫師表示,自己原本的工作不論收入、福利方面都很不錯,放棄的話不但會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也會影響未來給寶寶物質的能力,雖然很捨不得寶寶,不想錯過寶寶成長的每一個過程!不過現在對她來說,工作是處於最重要的打拼階段;加上現在手機、平板電腦各種軟體很發達,例如:LINE、WHATSAPP等即時通訊軟體,帶寶寶的人隨時可以傳照片與媽咪分享,對職業媽咪來說蠻方便的。

 

職業媽咪,愛孩子的心是一樣多的!

鄭康祥醫師進一步補充,工作與家庭的抉擇沒有所謂最好的答案,只有最適當的。首先評估自己的經濟狀況、家庭環境等等,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先不要落入二選一的狀態,若能兩者兼顧、魚與熊掌兼得是最好的。

鄭康祥醫師的夫人,同時也是台北榮總兒童加護病房護理師趙芷麟想提醒大家,雙薪家庭可以等到經濟收入穩定後再作考慮,盡量以不要跟社會脫節為主;在心態上要想辦法讓自己平衡。新手媽咪剛開始要離開寶寶回到工作崗位時都會很捨不得,總掛念著寶寶,因為媽媽永遠是媽媽,母子連結是永遠不會改變的。

 

工作繁忙,如何把握和寶寶相處的時間?

時間量雖少,但「質」要更好!

彭依婷醫師說,因為忙碌的工作,反而讓她更珍惜與寶寶的相處時間,回家後還是要多跟寶寶講話,因為寶寶的腦部發育從零歲就開始了,可以講故事或唱歌給他聽,多跟寶寶眼神接觸也會讓他跟你比較熟悉。此外,讓寶寶在睡覺時聽兒歌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管是播放CD或是媽媽自己哼,寶寶會比較平靜;醒著的時候就選擇比較活潑的歌,例如帶動唱,有時甚至跟著歌跳舞,寶寶還會跟著一起手舞足蹈,很HIGH的感覺,寶寶很放鬆就會笑得比較開心!

 

夫妻倆一起分擔、一起陪伴

有些人會認為職業婦女工作這麼辛苦,回家還要打理家務、照顧寶寶,太疲累時會無暇顧及兩邊;現代人又比較不像以前的媽媽可以一次帶好多個孩子,又要下田、又要煮飯打掃等等,一邊揹著孩子、一邊工作更是家常便飯;其實,這是夫妻雙方要共同協調的,並非只是一方的責任,例如有一個人在哄寶寶時,另一個人就去做家事,兩個人再共同挪出一段時間陪伴寶寶。

延伸閱讀:家事不是一個人的事!耍點小心機讓另一半心甘情願分擔

 

再累,看到寶寶就開心!多利用零碎時間

趙芷麟護理師依她自己照顧寶寶的經驗說,其實媽媽即使身體疲憊,只要和寶寶在一起,什麼精神都來了,多和寶寶相處,才會知道他的成長及學習狀況,是否需要補充不足的地方。

以她自己的經驗,因為女兒由公公婆婆帶,下班後如果真的很累,她會先回家休息一下,順便打掃整理家裡,然後假日再去接女兒回來。職業婦女不像全職媽咪可以整天和寶寶黏在一起,可以視自己的狀況調整,先將家裡和自己打理好,才能好好和寶寶相處。零碎時間也可以多利用,例如寶寶7個月左右會坐了,可以開始跟他有一些粗動作的教學,多給他視覺和影像的刺激,還有和寶寶的肢體接觸也是很重要的,慢慢地,寶寶的腦部發展會越來越好,記憶力開始增強,講過什麼話都會記得,這些都是媽咪和寶寶很好的互動模式。

 

寶寶哭不停!媽咪要抓狂?

經由相處,了解寶寶哭泣的種類

以前總聽別人說,若寶寶哭了,要看看他是肚子餓還是尿布濕了?因為寶寶還小不會說話,哭聲就代表他們想傳達訊息給大人,但有時候可能剛吃飽沒多久、尿布也才剛換好,寶寶還是大哭不止是為什麼?彭依婷醫師表示,她比較常發現的原因是寶寶可能睡不好,因為寶寶跟大人不同,有時候他們明明生理時鐘到了是想睡的,但有入睡困難,睡不著就會生氣哭鬧,這時候媽媽也只能多安撫他。

趙芷麟護理師根據其多年照護兒童的經驗指出,通常遇到這個問題,她都會告訴媽媽們不用緊張,因為還沒跟新生兒培養好默契,尤其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待了這麼長一段時間,已經適應在肚子裡的生活,所以出生後一開始媽媽在適應寶寶、寶寶也在適應媽媽。基本上寶寶如果精神、活力都正常、哭聲很大聲,那都不用太擔心,因為新生兒一開始最基本的就是生理需求,但如果都讓他滿足了,寶寶還一直哭鬧的話,就可以尋求專科醫師的協助。最重要的還是要從相處照顧經驗中培養出默契,慢慢地媽媽就會抓到寶寶哭泣的種類性質,是在表達什麼,抓到訣竅以後也就不會那麼容易恐慌了。

 

寶寶哭了,到底該不該立刻去抱他?

此外,一直有一個疑問在拉鋸戰:「寶寶哭的時候,到底該不該立刻去抱他呢?」有一派說法是要趕快去抱他,不然寶寶長大會變得不信任人;另一派說法則是不要抱他,否則寶寶會變成凡事依賴、無法獨立。

關於這個問題,彭依婷醫師建議,媽媽們可以先觀察一下,媽媽跟寶寶相處久了,通常可以辨別不同的哭聲所代表的意思,如果不是生理需求或是需要更換尿布等,有時可以讓他先哭一下,但不要持續太久,因為寶寶哭太久反而會忘記自己為什麼哭,而陷入惡性循環,停不下來就會越哭越傷心!可以在寶寶旁邊跟他說話、輕拍他,讓他知道媽媽就在旁邊,給他安全感;如果還是一直大哭不止,再抱起來多加安撫,等到寶寶稍加平息了再放下來,一樣要讓他感覺媽媽是在身邊的。

至於有些長輩會比較容易捨不得,在旁邊看著為什麼孫子哭了,還不快點抱起來?這時候媽媽就會感受到壓力,其實這是需要溝通的,和長輩建立共識、彼此協調,也讓他們了解寶寶哭泣的情形在慢慢長大後會越來越改善,只要是對寶寶好的事情,有良善的溝通,長輩大部分都是能接受的。

 

注意異常的哭泣,必要應就醫

然而寶寶若長時間哭泣,因為要先排除很多狀況,建議還是要帶給兒童專科醫師看診。鄭康祥醫師說明,一般新生兒莫名哭鬧不安比較常見的原因就是腸絞痛,判斷腸絞痛有一個「三的原則」:(1)一天哭超過3小時;(2)一週超過3天以上;(3)持續超過3個禮拜以上。

假設檢查一切都正常,正常的餵食、睡眠、精神活力都很好,卻還是有這種狀況發生的話,就認為是符合腸絞痛的診斷。

而造成腸絞痛的原因是寶寶的腸胃神經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蠕動較不規則協調,因此寶寶會以哭鬧不休做為反應,不過這種情形多半在寶寶3個月大,神經發展越來越成熟之後就會慢慢消失;因此,遇到這種狀況,媽媽也不用太過擔心,可以幫他做腹部按摩,安撫寶寶來舒緩腸絞痛的情形,如此即可降低寶寶大哭不安的頻率。

 

寶寶生病了怎麼辦?

要知道寶寶的狀況,才能跟醫師描述

新手媽咪一旦遇到寶寶有不對勁,就會開始慌張錯亂!彭依婷醫師建議媽媽在懷疑寶寶生病時,可以自己先做初步評估,主要是活動力和食慾的部分,觀察寶寶的食慾、活動力是否下降?尿尿情形有沒有異常?身上有沒有紅?前囟門有沒有凹陷?有沒有發燒等等,若有異常症狀和發燒,記得要記錄下來,再去諮詢兒童專科醫師,因為媽媽對寶寶平常的狀態是最了解的,如果寶寶活動力和食慾都正常的話,就比較不需要這麼擔心。

彭依婷醫師表示雖然自己是醫生,比起一般人學過較多醫學相關知識,可能遇到寶寶有狀況的時候比較不會這麼緊張,但畢竟還是新手媽媽,例如常聽人家說「七坐、八爬、九發牙」,自己的寶寶好像比較慢爬、又不太會認人,這時候也不免會擔心一下,後來就多多讓寶寶趴著訓練,真的有進步。她指出,寶寶的發展本來變化就比較大,只要不要落後太多到最低標準,其實不用太慌張,新手媽咪們在求助醫生前,可先採取觀察的方式,還有兒童健康手冊上其實有很多資訊都是很有幫助的,媽咪們一定要仔細閱讀。

延伸閱讀:不能拖!寶寶出現這7種現象,請立刻就醫

 

把握兩個重要的觀察依據

鄭康祥醫師進一步補充說明,切記永遠有兩件事是最重要的:(1)先判斷寶寶的食慾、胃口;(2)觀察活力、精神的部分。如果寶寶食慾真的變差了、活動力真的下降了,那就應給兒科專科醫師做更詳細的檢查。

鄭康祥醫師提醒,一定要記得諮詢專業人士,譬如兒科專科醫師,當然其中還有分很多專業,像是6個月以內的寶寶,可諮詢新生兒次專科醫師;如果食慾、活動力這兩個大前提都跟平常一樣,沒有什麼大差別的話,大部分的狀況就是多安撫、注意、持續追蹤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