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鼓勵V.S責罰,爸媽怎麼聰明拿捏?

活潑天真的孩子難免有調皮搗蛋的時候,盡管如此,父母管教時也不能都採取責備,以免造成孩子難以抹滅的負面影響。可是當父母利用鼓勵方式引導孩子,有哪些前提須先瞭解,才不會將孩子慣成小霸王?而鼓勵和責罰之間的分寸該如何拿捏?
鼓勵V.S責罰,爸媽怎麼聰明拿捏?

 

吃飯時,經常遇到媽媽希望孩子將所有的飯菜都吃完,有些家長甚至會用糖果或玩具鼓勵孩子,例如:孩子將所有飯菜吃完即可吃冰淇淋或買玩具。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專任老師詹純玲指出,孩子的營養的確很重要,可是當孩子不吃時,需要考慮的是孩子怎麼了?食慾不佳?挑食?食物太硬不易咀嚼?邊吃邊玩,無法專心吃?習慣被餵食?或他真的已經飽了等因素?若未考慮這些,只是一味用糖果或玩具鼓勵孩子多吃些,孩子可能已經很飽,但為了這些獎勵拼命吃;有的孩子甚至可能以此作為吃飯的籌碼,難以學到、瞭解及提出吃飯的真正需要,是很可惜的。

另外,有些孩子的自我要求很高,例如:他明明很傷心難過一件事情,像是摔跤跌得很嚴重、很痛,很想哭仍不願意哭出來,也未表達任何情緒;倘若大人稱讚他:「你很勇敢,都沒有哭」……其實這句鼓勵並非如此合適。詹老師指出:「並非希望孩子用哭來表達情緒,可是很多時候,哭泣也是自然情緒的流露與宣洩。重點是如何幫助孩子哭完後,能面對問題,及漸漸能學習用語言表達情緒。」當大人以自己的標準鼓勵孩子,而不去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或真正的需要,即是不合理及不恰當的鼓勵方式。

至於不適當的責罰,詹純玲老師表示,當大人只是用權威角度要求孩子,且要求他承擔他犯錯的結果,甚至與事件不相關,例如孩子打破杯子,大人要求他不能看電視;或要求孩子承擔的量超乎他的能力,像是4歲小孩將整碗飯掉到地上,大人要求他清乾淨……,這些都難以讓孩子學到自我負責及從錯誤中記取經驗。

除此,有些父母會對孩子做人格上的批評。例如責備孩子「好笨」、「連這個也不會」、「小氣鬼」,甚至責罵他「早知道就不要生你」等,在孩子的人格貼上大大小小的負面標籤,其實這對孩子都會造成很大的恐懼。還有,有的父母威脅孩子會被警察抓走;或是雖不會責打孩子,卻將他關廁所或陰暗的地方等,這些都可能造成孩子產生心理上的陰影。

無論是有心或無心,父母的一句責備或讚美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正向作用或負面影響。

 

適當管教的4大前提

無論是有心或無心,父母的一句責備或讚美都可能對孩子產生正向作用或負面影響。而在教養孩子時,責罰與鼓勵的尺度該如何拿捏?父母應該掌握哪些原則?

1不衝動處理事情

經常內觀自己的情緒變化,練習瞭解自己。

在管教孩子時,最重要的是別因為一時衝動而處理事情,詹純玲老師表示:「不被自己的情緒牽著走,不容易,但需要練習。」在教養上,父母應時常去瞭解孩子、發現孩子的改變,而且要經常內觀自己的情緒變化,練習瞭解自己及穩定自己的情緒。一旦最重要的根基穩定,不僅情緒不易被孩子的行為影響,且能夠客觀的看待孩子的行為,也較不會出現沒原則、教養態度不一的情況。

2瞭解行為的背後原因

另外,當孩子有不適當的行為,無論丟東西、打人等,應先瞭解他行為背後的原因,詹老師分析,以丟玩具為例,是好玩?不知道要放哪裡?吸引注意?還是在生氣?而孩子打人,是因為想跟對方玩?還是為什麼事生氣?若是在生氣,是因為不知如何表達或覺得說了無效?惟有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大人才知道如何引導孩子學習正向行為。

清楚孩子現階段能力

詹老師曾看過一歲半的孩子因為看到一本桌曆覺得很新鮮,於是拿起來玩,可是玩的過程不小心將桌曆撕破。父母看到桌曆被撕破感到很生氣,為此責備孩子。然而,一歲半孩子拿東西的力道原本就不穩、亦不太會拿捏,而他也是好奇想拿來玩,只是因為在玩的時候不小心將它撕壞。

倘若父母瞭解這情形,也就能示範翻書的方式及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桌曆要輕輕地翻、慢慢翻」,如此他才能學到正確的方式。所以,瞭解孩子目前的能力與行為,才能真正助於適當管教,而父母也才能依孩子目前的能力進行要求與培養。

再舉例來說,很多孩子會拿別人的東西,有些父母看到會直接責備:「你怎麼可以當小偷?」但實際上他們不懂「偷」的意義,也不覺得自己是「偷」的行為,現階段的他們或許不太瞭解所有權的歸屬問題,尤其年紀愈小的孩子愈自我中心,會覺得所有物品都是他的。所以大人要先認清孩子目前的能力,再慢慢教導他:「這是別人的東西,如果你想拿要先經過他的同意。」

3當孩子情緒的支持者

當然,這不等同於同意孩子的任何行為。因為當孩子的行為不被同意時,必定感到失望挫折甚至害怕被罰或不被愛。因此當大人在管教孩子時,若能先讓孩子知道你瞭解他的心情,讓孩子的心情先穩定下來,接下來的教導孩子才比較聽得進去。而且親子仍會有好關係。例如孩子正生氣要打人,制止孩子打人的動作同時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弟弟拿了你的玩具,我陪你告訴他,這樣他才知道你在生氣這件事喔!」

教導孩子要讓他有方向可循、培養思考能力

有些父母習慣說:「不可以這樣、不行那樣。」也許孩子可能會暫停動作,但不久又重複一樣的行為,因為他們不知道不可以做什麼。因此要讓孩子有行為方向可循,及學習思考判斷。例如孩子在圖書館亂跑,可以告訴孩子:「這裡是看書的地方,我們一起找本你喜歡看的書。你想跑,我們到公園時再跑。」也可以問孩子:「這裡是看書的地方,想跑可以在哪裡跑?」

4態度要一致

父母應清楚知道自己的教養目的與方向,且這方向是符合孩子的發展跟需要,不管是採取鼓勵或責罰的方式。知道自己的教養方向、想把孩子教成什麼樣的人,如此亦能堅守原則,比較不會因為孩子的哭鬧而讓步。

另外,有時父母在教養孩子,若時機點是在公共場合或家裡剛好有客人,難免會因為擔心別人的想法、或礙於面子問題而對孩子讓步。可是,詹純玲老師提醒:「首先父母要先思考、釐清一個重點:究竟自己的面子重要,還是教育孩子重要。」有些父母認為孩子令自己沒面子;甚至擔心客人覺得自己不會教小孩……。也因此,父母要先肯定自己是一個好父母,接著,要清楚自己的教養方向、對孩子有充分的瞭解,也就不會輕易地被外人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