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家庭關係

父母的衝突是孩子的夢靨,別讓孩子成為婚姻暴力的受害者

「夫妻床頭吵床尾和」、「幸福就是吵吵鬧鬧」是大部分人認同的家庭生活寫照,對大多數父母而言,吵架、冷戰可能是一種夫妻溝通手段,甚至激烈時還會出現丟杯子、摔東西、大力甩門等動作。可是您有發現,當您進行這些「激烈溝通」時,孩子的反應是什麼呢?孩子的行為有沒有發生什麼變化?
父母的衝突是孩子的夢靨,別讓孩子成為婚姻暴力的受害者

 

「家」是孩子們學習的開始、行為認知的起點,孩子遠比我們想像的脆弱敏感,不論看到、聽到或是事後觀察發現父母的各式衝突事件,可能正在不知不覺中,侵蝕孩子正向成長的可能。

不願上學的孩子

將女兒樂樂送進托兒所後,雅純每一天的早晨,變成了一場又一場的惡夢。原本乖巧聽話的女兒,別說是要跟同學一起待在教室裡,只要雅純才準備舉起腳步要離開,樂樂就彷彿變了個人似,歇斯底里地哭鬧不休。不是緊緊抓著媽媽的衣服,就是牢牢地抱住媽媽不肯放開,不論媽媽怎麼哄、老師怎麼勸都沒有用。每天上學的過程,變成一場艱鉅的拔河比賽。

半個多月過去了,情況依舊沒好轉。更讓雅純苦惱的是,老師提到樂樂在學校的一些狀況。老師說:樂樂除了每天早上哭著不要離開媽媽,到學校時也不太說話,而且異常地安靜。如果有略大一點的聲響,譬如男同學忽然大叫,或上課東西忽然掉到地上,樂樂都會受到驚嚇,甚至忍不住發抖,好像隨時會冒出什麼可怕的東西。

特別是在午睡時間,安靜的小女孩卻特別的不安穩,沒來由的驚醒、哭泣,甚至尿床,不太像五歲孩子該有的行為能力,老師建議雅純可以尋求專業資源,瞭解樂樂究竟發生什麼事了。

媽咪的眼淚

雅純想起樂樂三歲多的時候,會無緣無故的搥打自己的頭部,只要自己聲音放大些,樂樂就開始如此……當時她沒放在心上,但現在想起來,孩子早就不大對勁了。正當她不知所措的時候,雅純忽然想到,自己曾受過婦女救援基金會的幫助,或許可以向她們求助,趕緊找出電話撥過去,諮詢後發現,或許樂樂就是所謂的「目睹兒」。

剛開始去找社工時,樂樂完全不肯離開媽媽,還想拉著媽媽一起進入遊戲諮商室。當雅純對女兒說只有小朋友可以進去,樂樂又開始啼哭不已。幾次下來,樂樂才願意勉為其難的待在遊戲室裡,但約莫十分鐘後,又想出來找媽媽了。

社工人員對雅純說:「樂樂有明顯的分離焦慮,可能是害怕媽媽會消失。」雅純聽了不斷掉淚,結婚六年以來,先生先是極端控制雅純的行蹤和金錢去向,然後言語攻擊辱罵,繼而變本加厲為拳打腳踢,連懷孕期間都不曾停歇。她原以為自己是丈夫暴力傷害的唯一對象,卻沒想到受害的,還有幼小的樂樂。

婚姻暴力,大人不是唯一的受害者

跟樂樂一樣遭遇的孩子,我們稱呼為「目睹兒」。目睹兒指的是曾親眼看到、間接聽到,或事後察覺雙親中一方對另一方施予暴力或虐待之18歲以下兒童。由於目睹兒沒有直接受暴,身上沒有看得見的傷痕,往往容易被忽略。

研究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會對父母間的爭執,產生哭或激動等的負面反應。從出生起,孩子必須仰賴身為主要照顧者的媽媽,解決自己的生存焦慮,如:飢餓、溫度或身體不適等等,進而發展出與媽媽的強烈依存關係,透過各樣缺乏和需求的被滿足,形成安全感。

但當媽媽遭受暴力對待時,自我身心都受到嚴重的傷害,不論是情緒混亂、價值觀混淆,或精神脆弱,皆會動搖到母親身心健康及穩定度,繼而衝擊到孩子的安全感和安定感。

英國著名的小兒科醫師及兒童精神分析師D.W.Winnicott(1896~1971)名言:「沒有嬰兒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a baby cannot exist alone, but is essentially part.of a relationship 」,意指嬰兒和媽媽,是同時存在而緊密相連的兩個個體;媽媽透過眼睛確認嬰兒的狀況,嬰兒透過眼睛尋找母親、拋出需求,確定安全感的來源。因此,尋求安全感是孩子的本能,在安定而安全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毫無顧慮地成長,發展各階段的學習任務。

孩子即便不了解媽媽發生什麼事情,但天生敏銳的觀察力,也感受到媽媽的不尋常,及依存關係發生變化。有些孩子會壓抑自己的需求,或將父母之間所發生的問題歸咎於自己,認為都是因為自己不乖、不聽話、不夠好,而產生自我價值感的低落。

較大一點的孩子,因感受到母親的痛楚而陷入同樣的高壓緊張,或時時刻刻害怕母親消失不見的焦慮中,而提心吊膽著任何風吹草動。有些孩子則被迫急遽長大,扮演起母親精神上的配偶。除此之外,較大些的孩子,也可能在耳濡目染的情況下,產生性別間的刻板印象或認同暴力行為。

 

用愛關懷目睹兒

在臺灣,每5分鐘就有一件家暴通報案發生,在每件通報案的背後,都是一個因暴力而破碎的家庭,至少有一名以上的孩子,正處於家庭暴力的風暴當中,這個數字還只是目前已知的通報量,還有許許多多來不及被發現的孩子們,在我們還沒發現的角落,聽著媽媽哭求聲而默默無助地流淚……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康淑華表示,根據研究,目睹兒比起一般孩子,有更高的風險陷入「暴力代間循環」,容易成為下一個受暴者或施暴者,需要我們共同關懷,建構出更完善的社會、教育系統,幫助他們走過家暴陰霾。

婦女救援基金會目睹兒少督導鍾惠慈則指出,除非深入瞭解,否則很難發現目睹兒的痛苦,許多接受服務的孩子,年紀甚至只有兩三歲,還無法完整的陳述自己的感受與想法,即便不同的年齡層有不同的癥狀,但所承受的痛苦與創傷都是難以衡量的。

許多媽媽陪孩子來的時候,聽到遊戲諮商室裡傳來的笑聲,常誤以為社工只是在陪孩子遊戲而已。實際上,孩子所選擇的玩具及動作表現,往往是他們所見所聞的縮影,甚至可以說是重現家中大人的行為舉止。社工們必須用心陪伴、仔細觀察、細心瞭解,並引導孩子說出痛苦、學習辨認情緒,並從示範性的教導練習讓孩子知道,除了暴力,還有其他表現內心情緒的方式。

除了一對一諮商之外,婦援會舉辦各種遊戲、戲劇、繪畫團體活動,讓目睹兒們聚在一起,瞭解到自己並不孤單,父母之間所發生的一切,並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或是透過藝術治療,例如童話故事的扮演,與孩子一起探討解決問題,幫助孩子找回童年與自我,走出生命的風暴。

各年齡層目睹兒的辨認狀態

 

父母衝突

 

家庭暴力對於不同年齡層兒童可能造成的影響

 

從你我開始  打造無暴力未來

孩子從呱呱墜地起,便不斷地用好奇的眼光觀看全世界,汲取身邊所有的資源,幫助自己成長、茁壯。越是稚小的孩子,爸爸媽媽往往就是他們的全世界,與父母的連結關係也越緊密,大人的一言一行便成為孩子模仿的來源,父母之間的互動,便是孩子人際相處的雛形,並延伸至未來的人際關係。

伴侶之間做到零爭執,其實非常困難,特別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容易引發父母口角,在孩子的內心,會認為是「我不乖,所以他們才會吵架」,因為孩子是以自我中心為出發點,向外擴展連結,因此會對父母間的衝突有責任、愧疚及負擔,當父母將情緒傳達給孩子的時候,孩子們甚至會有焦慮,試圖用自己的方法,介入紛爭並化解衝突。根據研究,即使非肢體暴力,在父母長期爭吵下的孩子,也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影響身心發育。

拒絕暴力傷害,更不該讓言語暴力充斥在你我的生活間。父母親應該學習以理性的方式溝通,避免在孩子面前嚴重衝突,並展現對彼此尊重的態度,讓孩子正向成長,從我們開始做起,為孩子打造一個更平等、尊重的無暴力未來。

諮詢專線

家暴防治專線113

婦女救援基金會受暴婦女:目睹兒少諮詢專線(02)2555-8595/婦女救援基金會網站www.twrf.org.tw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編輯/吳慧敏
攝影/潘朵拉專業兒童攝影(02-8773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