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鞭子+胡蘿蔔,教出好孩子!

每一次的溝通、講話,都是我們協助孩子建立觀念、習慣的時候,沒有一種單一的態度可以應付所有的狀況,因此,教養、引導的過程中,本來就是需要鞭子(處罰)與胡蘿蔔(獎勵)交叉運用。
鞭子+胡蘿蔔,教出好孩子!

任何小事、狀況,都是教養的好機會!

學齡前的幼兒無法獨立行動,必須倚賴養育、陪伴他的成人,這是家長掌握最大決定權和影響力的階段,也是建立父母理想中的親子互動模式最重要的時期。

梁旅珠認為,孩子或許有天生的氣質和個性,但絕對沒有天生的觀念和習慣,因此教養的目標應該放在良好觀念和習慣的養成,這些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各種方式引導、鼓勵、制止或責罰來達成。而目前父母教養的最大問題與迷思在於:「對小小孩,過於尊重、放任,沒有教規矩、是非;當孩子大了,表現不符期待,又把青少年當小小孩般責罵,自然引起親子衝突。」

親子間每個看似單一的事件,背後其實都是多年互動累積的結果。別小看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小事」或「狀況」,那都是父母為孩子建立核心價值、導正觀念、行為的好機會。在《跟著梁旅珠教出好孩子》一書裡,作者蒐集了許多台灣父母對教養的焦慮與苦惱,化成一篇篇心急的提問,我們且看梁旅珠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吧!

 

Q1:媽媽兇,會不會造成孩子沒自信?
我的女兒今年4歲半,個性活潑、好動。在嚴格管教生活習慣及長時間陪伴幼兒的情況下,該如何拿捏孩子的哪些情緒反應,該管教、該糾正?哪些情緒反應,可以接受、不處理呢?如何可以避免因嚴格管教,造成孩子的反彈及親子衝突或陽奉陰違的情形?媽媽很兇,會不會造成孩子個性內縮、沒自信?

A
很多人以為媽媽要兇、要嚴格,就是得整天板著一張臉,或講話兇巴巴,其實並不是這樣。我所謂的「兇」,或許應該說是一種在教養上,策略性採取的態度,並不是像刻板印象中的軍人父親一樣,總是嚴厲又不苟言笑。

父母對規矩的要求,必須堅持
當父母想要訂定規矩,在引導、規範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說話算話,表現出嚴格的堅持,這樣孩子才會理解規矩有哪些,範圍在哪裡。家長要先想清楚,只要是合理的規範或要求,一旦提出後,就得說一不二,不要朝令夕改,或是不照做也沒關係。而且反應和處置一定要清楚明快,不然孩子就會把父母的態度解讀為「爸媽說的,我不聽也沒關係」,很快就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是認真教養,還是認真嘮叨?
有不少家長很認真叨叨唸唸,當孩子意圖挑戰或摸魚時,卻沒有表現堅定的態度或作為,長久下來,就成了自以為認真教養,其實只做到認真嘮叨的父母,孩子終究會更加我行我素。

年紀小的孩子行動力或破壞力有限,沒有危機意識的父母或許感受不到嚴重性,但等到10幾歲的孩子開始有脫序行為,又懂得運用籌碼,對抗或反制父母,就會發現想管,也管不住了。

 

鞭子與胡蘿蔔交叉運用
沒有一種單一的態度可以應付所有的狀況,因此,教養、引導的過程中,本來就是需要鞭子(處罰)與胡蘿蔔(獎勵)交叉運用。

平時的相處,就保持適度的溫柔與溫暖;孩子有了好的行為和表現,父母當然要適時適度地給予讚美和鼓勵;但是當孩子犯錯,該有的糾正、規勸和處罰也不可少。從這些父母態度的轉換中,孩子自然可以清楚理解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會受到鼓勵;什麼樣的行為是不對的,會受到責難或處罰。不分場合、狀況,又沒有道理的兇,才會造成沒自信、內縮的孩子。

由於親子相處的狀況百百種,很難簡言道清楚,基本原則就是,因為孩子不懂、無心而犯的錯,要耐心加以規勸、指導;若是刻意,甚至惡意的行為,除了要先了解原因和孩子的想法,加以勸導之外,一定要處罰,並依狀況,讓孩子學習道歉,和從行為上彌補。

比方說,孩子沒注意到牛奶沒加蓋,不小心打翻,弄得到處髒兮兮,不要打罵,可以教導孩子拿取物品時要小心、該如何注意,並讓孩子一起幫忙收拾。

如果妹妹無理挑釁哥哥,吵完架後,哥哥故意拿牛奶去淋污妹妹的椅子或打妹妹,父母就得要清楚對事予以處置,妹妹必須要道歉,哥哥也必須為他的不當行為負責,面對處罰。

當孩子撞到桌子,打桌子是錯誤的做法
對孩子情緒反應的處理也是一樣。舉例來說,3歲的孩子走路不慎撞了桌子,狀況不嚴重,卻還是因疼痛而大聲哭泣,這時大人應該讓孩子適度釋放因疼痛引起的情緒反應,不必嚴厲制止。但我覺得大人不該以「過度」的憐惜或關懷來安撫,而是在孩子適度的情緒釋放後,引導孩子安靜下來,練習做擦藥等面對狀況的處置行為。

大人更不該打桌子或罵桌子,而是該趁機提醒孩子走路時,應該如何注意危險的桌角等等。因為事實上桌子並沒有錯,即使是小小孩,也應該要接收正確、合理的觀念和邏輯。如果孩子吵著要玩具,或因不合理要求而哭鬧,家長就該「淡定」、不理會,絕對不可以讓孩子習慣以哭鬧來達到目的。

從我自己和身邊親友的案例觀察,我認為用心、公正而理性的管教,絕不會引起孩子反彈或親子衝突。一個孩子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對父母掩蓋小過失在所難免,其實無傷大雅。父母只要能做到態度公正、不護短徇私,自然可以接收到身邊親友、學校師長和同學家長…等各方傳來關於孩子在外表現的資訊與消息,孩子就很難「陽奉陰違」了。

 

家長可以這樣做:
1.父母訂規矩,一定要說話算話,不要朝令夕改,或不照做也沒關係。不然孩子很快就會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2.沒有一種單一的態度可以應付所有狀況,在教養過程中,需要鞭子(處罰)與胡蘿蔔(獎勵)交叉運用。

3.如果是因為孩子不懂、無心而犯的錯,要耐心地加以規勸、指導;若是刻意,甚至惡意,除了先了解原因,加以勸導外,一定要處罰,並讓孩子學習道歉,和從行為上彌補。

4.當孩子撞了桌子,大人不該打、罵桌子,除了讓孩子抒發痛的情緒外,也該提醒孩子走路應該如何注意危險的桌角等等,讓孩子學會合理的觀念和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