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和孩子溝通的9個技巧

育兒提醒您,溝通是從日常的小事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經驗,並沒有所謂的速成溝通法,要讓親子關係朝正向與緊密的方向前進,家長需要付出更多心力。
和孩子溝通的9個技巧

 

媽咪可能也有在賣場遇見過~躺在地板上大叫大哭、無理取鬧的孩子,多數的家長遇到這種狀況都希望讓孩子趕緊停止哭鬧,以免成為人群的焦點。

生氣是人類原始的基本情緒之一,寶寶約從6個月大開始就會陸續出現各種情緒反應,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階段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與需求,家長們要先了解這些成長階段,才能找出與孩子的最佳溝通方式。

技巧1、舒緩的語言與動作減緩情緒波動

孩子天生氣質中情緒表達的強度不相同,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涂妙如指出,孩子在6個月大至1歲的時期,反應出的生氣情緒多數與生理需求有關。

情緒表達強度寶寶大不同

有的孩子天生氣質中情緒表達的強度較弱,吵鬧的強度與頻率較低,此時家長會覺得寶寶脾氣不錯很好帶;但有的孩子天生氣質中情緒表達的強度比較強,可能一肚子餓或尿布濕了,就會馬上大哭大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服,此時有的家長就會認為孩子動不動就哭、動不動就生氣很難帶,家長自己也容易發怒。

學習解讀孩子哭鬧的原因

由於這個時期孩子生氣的強度與頻度與天生的氣質有關,而且尚未有語言溝通能力,因此家長要體認,這個階段的孩子動不動就生氣、哭鬧並不是要跟大人作對,大人要學習解讀孩子生氣哭鬧的原因,並以舒緩的語言與動作,一方面解決孩子的不舒服,另一方面也可讓孩子學習減緩情緒的大波動。

技巧2、「溫柔的堅持」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

會吵的小孩有糖吃?當孩子學習到只要吵鬧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後,一哭、二鬧、三耍賴的情結就會不斷上演…。

面對動不動就鬧脾氣的孩子

孩子1歲多之後,就可以判讀大人的情緒,也會學習與模仿,並可能有意圖的用生氣、不聽話的策略得到想要的東西,這可對應到上述大賣場的案例。涂妙如系主任表示,若是孩子動不動就生氣,此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思考平日與孩子的互動及相處模式。

孩子情緒的養成家長是關鍵

有些家長會將小孩的吵鬧當做吵個不停的鬧鐘,希望立即讓鬧鐘不要再響了,所以小孩可能一吵鬧一生氣就有糖吃或是有電視看,久而久之孩子就學習到只要吵鬧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這會增加孩子生氣的強度與頻率。建議家長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時,要先穩住自己的情緒,並用「溫柔的堅持」方式與孩子溝通,也許剛開始實行時,孩子無理取鬧的強度還是很高,但實行一段時間後,孩子會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氣的強度與頻率就會慢慢減少。

技巧3、休息緩和3分鐘,平靜過後再溝通

和家中小寶貝的溝通也講求時機,時機對了事半功倍,時機錯了狀況更糟,所以不要忽略了時機的重要性。

避免在負面情緒下溝通

溝通,當然是心平氣和的時候效果最好,面對一個氣呼呼的小孩,當下可能說什麼都沒用,也容易引發家長自己的負面情緒,因此涂妙如系主任建議,孩子生氣的當下,先給孩子喝杯水,在確定安全的環境中給一張舒服的小椅子,然後請孩子坐在小椅子上休息緩和一下(1歲多的孩子大概坐3分鐘,2、3歲的孩子大概坐5分鐘,4、5歲的孩子大概坐10分鐘以內),跟孩子說:等一下再回來問你為什麼生氣。
小孩生氣其實像午後雷陣雨,一會兒就雨過天青,不像大人容易記恨與賭氣,所以有的孩子可能坐個幾分鐘就忘了剛剛自己為什麼生氣。

技巧4、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與需求

讓孩子知道家長說不的原因

家長與孩子都先休息過後再回來進行溝通,建議溝通的方式如下:

家長: 你剛才很生氣對嗎?為什麼生氣?(先以同理心安撫孩子)
孩子: 因為媽媽不准我看電視。(這是舉例,小孩可能因為大人不准他做什麼事或買什麼東西而生氣。)
家長:怎麼樣可以不生氣呢?
當家長問了這句話後,孩子會說出自己的需求,家長則根據孩子的需求告知為什麼家長不准他做什麼事或買什麼東西,要讓孩子知道
家長說不的原因。這樣的溝通方式當然不會一次見效,需要長期多次「溫柔的堅持」,才會慢慢發生效用。

技巧5、言出必行,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在孩子面前,你遵守「說到做到」的原則嗎?還是說是一套,做又是另外一套呢?家長先立下好榜樣,孩子更能清楚分別什麼是對與不對的行為。

必要時家長要做出小犧牲

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有時也必須犧牲自己一下,涂妙如系主任表示,比如在上餐館前先跟孩子約定好在餐廳不可以跑跳吵鬧,若不聽話就馬上回家,當孩子真的在餐館跑跳吵鬧,家長這時就要忍痛犧牲自己想在餐廳吃飯的慾望,馬上履行諾言帶孩子離開餐館,這時孩子會體認到家長言出必行,就會改正壞習慣。

父母先做孩子的優良榜樣

涂妙如系主任舉自己的經驗為例,她規定孩子玩具不可帶上餐桌,上餐桌的玩具會進垃圾桶,剛開始孩子不理會她的規定,會在餐桌上邊玩玩具邊吃東西,後來她真的將玩具丟進垃圾桶,而且不准孩子撿回來,孩子體認到媽媽說到做到,之後玩具就沒有再上過餐桌了。

技巧6、良好親子關係,讓溝通更EASY

好的溝通經驗需要從日常生活中逐漸累積,所以家長一定要花時間聽孩子訴說生活中發生的事,也要鼓勵孩子將自己的情緒說出來。

日常生活中的5溝通好時機

涂妙如系主任表示,日常生活中其實有很多溝通的好時機:

1. 接送孩子上下課的途中,可以問問孩子學校發生的事。

2. 晚餐時,聊聊跟家人朋友相處的話題、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地方…。

3. 親子共浴時,跟孩子談談身體變化與親密話題…。

4. 平常散步時,跟孩子分享優美的風景、大自然的奧妙…。

5. 睡覺前,與孩子聊聊他喜歡的事、害怕的事…。

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密關係

除了聊聊孩子的想法,家長也可以多多讚美孩子,並可說說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讓孩子也多暸解家長的想法。平日累積愈多優質的溝通,日後在孩子生氣時,溝通起來會更容易。

技巧7、用大人說話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沒有語言能力的小小孩,更需要家長的主動照顧及悉心暸解,從小就建立與孩子相處的良好默契,當孩子生氣或哭鬧時,家長能更容易掌握。

讓孩子學習長大從溝通開始

針對0~1歲多的小小孩,涂妙如系主任表示,這個階段的小小孩尚沒有語言能力,若發生生氣哭鬧,家長要先耐心的等他哭鬧完再進行溝通,可以溫柔的告訴他:你在哭所以我聽不懂你想說什麼,等你哭完再說給我聽。等孩子哭完,可以直接告訴他這樣哭鬧不好,應該怎麼做比較好,用大人溝通的話語和孩子溝通,不要用寶寶的童語,趁機讓孩子學習大人溝通的方式。

技巧8、說故事幫孩子建立正確情緒觀

在幼兒發展的歷程中,2歲的孩子是家長覺得最頭痛的年紀,因為2歲的孩子已經想要獨立自主了,但他整體的發展成熟度又還不足。

以陪伴安撫代替責備不諒解

2歲的孩子常見:想自己穿衣但是穿不好而因此生氣(氣自己),對於玩具擺放的位置會非常堅持,容易與其他小孩或家長發生衝突。這時
期的孩子情緒波動的幅度較大,家長首先要了解這種狀況,以陪伴、安撫的溝通方式幫孩子度過(此時期約持續半年),涂妙如系主任表示,這時期可用說故事的方式讓孩子知道他可以生氣,但生氣時不可以傷害自己,也藉由故事中人物告訴孩子生氣時該怎麼做。

不要讓說故事變成講道理

溝通最忌諱講大道理,也不需要長篇大論,涂妙如系主任表示,家長在使用故事做溝通時,千萬不要以說教的方式進行,會讓孩子把說教與故事書做聯結,日後家長拿起故事書時孩子會有抗拒的心態;家長可以簡短的說一下故事,並與孩子討論故事中主角如何生氣、如何不生氣,以正向的思維來和孩子溝通。

技巧9、分析利害關係,讓孩子暸解前因後果

3∼5歲的孩子已經可以清楚查覺他人的情緒,思考邏輯也比較成熟,溝通的方式已經可用因果關係來告訴小孩,為什麼這樣做不對,因為你那樣的行為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後果。

家長的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涂妙如系主任表示,以幼兒發展學來看,眼睛看到的模仿比聽到的學習更快,小孩很多說話的態度與方式、使用的辭彙都會模仿大人,所以在與孩子溝通時,家長的態度與話語相當重要,如果小孩子在生氣、家長自己也在生氣,此時絕對不要溝通,家長可以先喝一杯水、做幾次深呼吸來緩和情緒,並告訴小孩自己也在生氣,請孩子坐在小椅子上等,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平靜一下,等雙方都心平氣和後再進行溝通,「溫柔的堅持」是最佳的溝通方法。若家長覺得自己情緒波動很大,也可以去上些情緒管理的課程,或是多吸收這方面的演講及書籍雜誌。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陳姵樺
諮詢/弘光科技大學幼保系系主任 涂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