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營養&食譜

韓柏檉用生活邏輯抗食安風暴

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所教授韓柏檉從來不擔心吃到黑心商品。他自有一套生活邏輯,讓他不會在吃東西的時候猶豫不安,也能盡享食的樂趣。
韓柏檉用生活邏輯抗食安風暴

打開電視、翻開雜誌報紙,常看到許多黑心商品連環報的新聞,令人怵目禁心。許多家長愈來愈徬徨,不知道該為自己及家人選擇什麼產品。有些爸媽帶小朋友出門常會出現想買又害怕、想吃又不敢嚐的躊躇,現在的飲食市場及供應鏈現狀讓大家食在不安心。

「人的健康或不健康都是機率問題,」台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所教授韓柏檉一坐下來就這麼表示。他曾經開刀切除19公分的肝癌腫瘤,靠著大量的蔬果飲食維持術後多年的健康。他認為,平日只要多累積好的、健康的、正向的飲食行為與習慣,自然就會減少接觸不健康食物或黑心商品的機會,身體也不容易出現問題。過度的擔心反而會造成憂慮或情緒緊張,這樣更容易提早引發健康危機。

 

以質量加減攝取食物

韓柏檉多年所依循的就是一套生活邏輯:(質X量)+-情緒(質乘以量加減情緒)。他表示,其實內容講起來非常簡單,也容易做到。他解釋,質就是身體要健康,吃的東西必須質優且不能有雜質,亦即食物的純度、活性要夠、抗氧化力要強。例如新鮮的蔬菜、水果。這種食物就是好的食物。反觀質弱的食物,促進健康的效果較差,這種就是純度、活性及抗氧化力低的食物。例如精緻的再製品、人工添加物或受到環境汙染的食品。

「屬性偏酸性或氧氣不足、含氧量低、冰涼的食物,也都屬於質弱、不好的食物,這些吃進人體裡都有Risk(風險)。」韓柏檉認為,身體健康、不健康所牽涉的就是攝取的是質好或壞。質好、優質的東西要多吃,壞質、弱質的食物最好少吃。

注意質的好壞,還要注意量的攝入。韓柏檉建議一般人在飲食前,先考慮食物好不好,且好成分的含量及濃度有多少,再考慮每天吃的次數、頻率時間長短。「如果一個人能吃成分濃度高的食物,且一天三次、長時期的攝取,加總起來的量愈多,就能讓身體變好。若是多吃、常吃質不好的食物,身體自然會不好。」

針對外食的挑選,這套邏輯也適用。韓伯檉建議,在外飲食要先有所選擇,挑較衛生、安心的餐廳消費,也能避免許多風險。「這牽涉一分錢一分貨的概念,需要多花一點錢。人不要有貪小便宜的心理。」這樣做比較有依循的方向,不會在吃的同時擔心受怕。「到外面吃,不要疑神疑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