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用3招,幫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過渡期!

寶貝一離開媽咪就會嚎啕大哭?「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是當寶寶與主要照顧者分離時所出現的負向情緒反應,例如:緊張不安、悶悶不樂、特別黏人、愛哭、固執等反應,目的是希望主要照顧者能夠留在身邊。我們請兒童心智科醫師告訴您,如何處理孩子「分離焦慮」的難題。
用3招,幫助孩子度過「分離焦慮」過渡期!

 

剛出生幾週的新生兒,還無法分辨心理和生理的感受,無法分辨自己和別人的差別,而且視力只有30公分左右,只能看到明暗黑白的無彩世界,大部分的感覺是依靠聽覺、觸覺、嗅覺。隨著寶寶的年紀漸長,0~6個月時視覺會快速發展,到6個月大時視覺已發展成熟,具有彩色視野,方便寶寶探索周遭環境。

6~12個月大的寶寶也逐漸可以意識到自己是獨立的個體,開始觀察、學習、思考其他人的心情和行為,逐漸能區分熟悉的人物與陌生的人物。這時寶寶是以主要照顧者(通常是媽咪)作為安全保壘去探索周遭環境,開始初步認識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關係。這時期也是寶寶發展「物體恆存」概念的重要階段,在還沒發展成熟前,會以為「看不到就不存在了」,因此當重要的人離開時,寶寶會容易緊張、不確定,出現所謂的「分離焦慮」。就算已經發展了「物體恆存」的概念,寶寶也不放心「主要照顧者是否會持續回來照顧自己」,這部分的感覺與依附關係有關。

分離焦慮」的問題,一般是在大約6~8個月時開始出現,1歲~1歲半可能是高峰期,之後到3歲左右開始逐漸減緩。影響分離焦慮出現及強度的因素包含:年紀、寶寶的先天氣質、與父母之間的感情、面對失落及分離的態度,以及寶寶是否已經準備好對其他照護者產生依賴感等。

分離焦慮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幾乎所有寶寶都會經歷。其持續度及強度,會受到環境、主要照顧者的性格與處理方式所影響。主要照顧者也需要有足夠的信心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包含對於需要與寶寶分離的沮喪或罪惡感、對於其他照顧者是否會取代自己的擔心。

 

如何緩解寶寶的「分離焦慮」?

父母最困難的工作,就是幫助寶寶學習傷心、憤怒、或是孤單的感覺,這大概在寶寶5~6個月的時候就可以開始練習。練習的時間可以選在白天寶寶睡飽、吃飽情緒穩定時,這時不妨讓寶寶有一點獨處的時間,讓他在安全的環境玩玩具,而照顧者可以開著門但在不同的房間活動並發出聲音,讓寶寶知道照護者就在身邊,同時也要記得不時地查看寶寶的狀況。這樣的練習對後續訓練寶寶獨自入睡、與主要照顧者分離相當重要。除了在熟悉的居家環境中,漸漸增加照顧者沒有100%全時間的陪伴之外,改變環境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熟悉家人陪伴,也有助於使寶寶的彈性度增加。

「有些寶寶連媽咪上廁所都不肯離開媽咪,動輒大哭大鬧,或一定要媽咪抱抱,該怎麼辦?」其實可依據寶寶的年紀及發展狀況,增加爸爸的陪伴及一起玩耍的時光,並漸漸增加偶爾看不到卻可以聽到媽咪在做家事的聲音。對於寶寶的哭鬧,大人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被激怒,溫和而堅定地表達了解孩子的需求,但也需要有現實上的限制。

延伸閱讀:1~2歲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

跟寶寶分開時,好好抱抱寶寶

重返職場前,處理「分離焦慮」的方式

當媽咪重返職場時,往往多少會帶有罪惡感。如果能有較多家人支持媽咪回到職場,媽咪比較可以保持客觀,有足夠的信心相信自己仍然是個好母親,而能溫和而堅定地面對與寶寶的分離,以及面對寶寶的分離焦慮情緒。若要將寶寶交給托嬰中心或保母照顧,必須有一段分離緩衝期,採漸進式的引導,引起寶寶的好奇心,繼而敢去嘗試。最好分階段讓寶寶習慣分離的經驗,例如:托育前先與保母見面、去保母家熟悉環境幾次,托育時先從幾個小時再漸進至半天,最後變成一天。

 

寶寶會學習「原諒」與體諒爸媽的離開

必要時,離開前可以好好抱抱寶寶,然後揮手說再見,溫暖而堅定地離開。這是讓寶寶練習處理分離焦慮的好機會。其實寶寶都有很令人感動的能力:可以原諒讓他們失望的東西或對象。孩子往往是反映父母內在的鏡子,有時父母要思考:「這是孩子對我的期待,還是我對自己的期待?」寶寶終究會需要與主要照顧者分離,發展屬於自己的世界。藉由觀察寶寶及照顧者自己是否已經準備好,也可以讓處理「分離焦慮」的過程更順利。

在媽咪重返職場後,有些寶寶會突然拒絕媽咪所準備的食物,或者在回家時對媽咪表現冷漠,這是因為寶寶在情緒的調節上還不夠成熟,有時會有延遲出現的「暴風雨」。當寶寶有足夠的安全感,確認環境及主要照顧者可以包容自己的內在憤怒時才會表現出來。對此,媽咪也可以保持彈性,配合寶寶的狀況,適時調整托育時數。

 

注意!分離時,絕對不要偷偷離開

父母和寶寶離別時,絕對不要沒說再見就偷偷離開,會讓寶寶沒有心理準備的機會,陷入像剛出生時的混亂及困惑,覺得外在環境不安全,而導致更難有信任的關係;此外,也要盡量避免在父母生氣、用威脅恐嚇的語氣、或寶寶睡著時與寶寶分離,這樣寶寶會難以建立安全感,對分離焦慮的處理並沒有幫助。

 

父母要有「設立界線」的勇氣

哺餵母乳是寶寶與人擁抱、獲得安全感和關愛的最初來源,有些媽咪也會因重返職場而停止哺餵母乳,並因失去提供寶寶安撫、親密感的特殊權利而感到失落。但因為實際考量,此階段大人必須堅強起來,正視有時候我們也要在寶寶的渴望中做限制,寶寶才能學習不對主要照顧者予取予求。當父母有「設立界線」的勇氣,寶寶才能從經驗中學習面對變化和失落。在媽咪停止哺餵母乳之後,寶寶和其他家人可以有更多相處時間,媽咪也可以與寶寶發展下一個階段的關係。

延伸閱讀:調整心態,學著放手~孩子上學去,分離焦慮的卻是媽咪!

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與「分離焦慮症」不同?

另一個常聽到的名詞「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與正常發展階段所經歷的「分離焦慮」不同。所謂的「分離焦慮症」是與所依附的人分離時,超過發展階段應有的過度恐懼、焦慮,而且影響到個人的生活機能。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太過擔心親人死亡或受傷,年紀較大的孩子可能拒絕上學。可能原因如下:

※ 遺傳與個性:主要照顧者本身容易焦慮。

心理:沒有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 學習、環境:主要照顧者(父母)在面對與孩子分離時表現出焦慮,可能讓孩子學習到焦慮的行為模式。另外,父母過於保護孩子,沒有累積孩子獨立活動的成功經驗也是常見原因。若有以上因素,再加上重大生活壓力事件,就可能引發孩子「分離焦慮症」。

 

3作法,幫助寶寶度過「分離焦慮」

1.父母可以透過遊戲或用繪本說故事的方式,來幫忙孩子處理及練習分離焦慮。培養寶寶的自理能力、增加和其他家人相處的時間、到公園與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的經驗,都會讓分離的過程愈來愈順利。預告及預先陪伴他熟悉新事物,會減輕寶寶面對新環境的恐懼,也比較不會擔心可能會被拋棄。透過繪本說故事,能夠讓寶寶認識不同的世界與環境中的變化。內容關於分離、探險、再相聚的故事也能夠讓寶寶擁有不同的想像,增加情緒處理及適應的能力。父母亦可以利用其中的情節來比喻之後可能會有的生活安排,讓寶寶有心理準備。

2.「躲貓貓」也是一種很好的遊戲,在安全而受控制的情境下,讓寶寶學習分開和重新相聚的感覺,媽咪也可以逐漸練習拉長躲起來的時間。

3.到新環境時,可以讓寶寶攜帶喜歡的玩具、小被子,讓寶寶帶著這些能為他帶來安定、信任感的物品。有時候也可以把自己身上常帶的東西交給寶寶保管,並且承諾一定會回來。放一個寶寶熟悉、屬於媽咪的物品在他身邊,好像自己就在他身邊一樣。但因為嬰幼兒大約要到3歲才會有白天與夜晚的概念,所以如果要預告媽咪會出現的時間,可以用時間序的方式,比如:「睡午覺醒來之後媽咪就會來接你」。不過大人說到一定要做到,不然寧可不要說,以免造成寶寶太大的失落。

 

這個階段難免會有失落、悲傷、憤怒及焦慮的情緒,只要媽咪處理得當,這些感受並不會造成創傷。這是能讓寶寶知道自己的感受可以被接受和了解,學習信任、學習處理沮喪及挫折、焦慮不安情緒的機會。如果照顧者學會以更多方式來協助並引導寶寶處理這些焦慮,寶寶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面對人生的各種大小挫折、以及對情緒的處理也可以更加順利。

延伸閱讀:了解寶寶的「嬰語」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 賴柔吟
攝影/楊浩明
梳化/徐筑芳
model/朱庭慧、趙思瑜(※人物與文章主題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