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8個好方法,聰明處理手足爭吵

家裡不時發生手足爭吵的狀況嗎?為了搶玩具動口、動手,甚至一言不合就跑來跟父母告狀,想必一定常令爸媽感到一個頭兩個大!
8個好方法,聰明處理手足爭吵

 

其實孩子之間的爭吵,也是學習人際互動的過程,若能進行合適的引導,不僅能從中學到妥協、處理不同的意見,也有助於社會化與價值觀的建立。

孩子又吵架?

2歲的妹妹經常趁姊姊不注意翻她幼兒園的書包,偶爾還會從書包裡直接拿走姊姊的作品或文具。當姊姊發現時,氣憤的從妹妹手中搶回來,妹妹立刻不甘示弱的高聲哭鬧,此時家中大人聽到妹妹的哭鬧聲多是過來責備姊姊,要她別這麼小氣還跟妹妹搶,應該禮讓妹妹……。

上述為資深心理師何采諭曾輔導過的狀況,她指出:「由於大人較為坦護妹妹,造成姊姊的心理不平衡,兩人因而經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不過,好在奶奶理解姐妹爭執的狀況,何心理師與家長溝通時,建議應給予妹妹適當的規範與教導,畢竟妹妹未經姊姊同意直接翻找書包或拿走物品並不恰當,在大人的教導與留意下,兩姊妹的爭執也逐漸減少。

何采諭心理師進一步指出:「手足爭執最常見到的狀況,是哥哥或姊姊抱怨弟弟、妹妹搶玩具;而弟弟、妹妹則是生氣哥哥、姊姊不願意分享。」或是孩子們在關心的事物上互相計較,包括大小或多少,例如:為什麼哥哥的蛋糕比較大塊,我的比較小?為什麼他的玩具比較多,我的玩具比較少?

 

為何手足容易發生爭執?

對於手足之間好發的爭吵原因,何采諭心理師提出兩個主要重點: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
一般而言,孩子會隨年齡發展出每個階段應具備的認知能力,例如「你的」、「我的」、「爸爸的」、「媽媽的」等,當孩子年齡未到尚未發展這些認知,就容易因為不理解而出現誤會與爭執;加上2~6歲的孩子比較自我中心,他認為這些玩具是他的,為什麼要與人分享? 甚至當爸媽拿不同杯子裝一樣多的飲料給孩子,哥哥可能認為弟弟的杯子比較寬或比較高,裝的飲料比較多而起爭執,但其實內容物是一樣的。何采諭心理師表示:「因為孩子的認知力還不具有容量的概念。」

除此,由於這階段孩子的注意力無法同時捕捉太多訊息,對於大人的話可能只專注於前半段,例如:媽媽請妹妹先把玩具給姊姊玩,再拿另一個玩具給妹妹,妹妹可能只聽到「先把玩具給姊姊玩」,於是妹妹開始鬧脾氣,為什麼只有姊姊可以玩、我卻沒有玩具?綜合這些因素下,孩子容易陷在固著的思考狀態,無法理解為什麼大人要求他做這些事。

羨慕、嫉妒或爭寵
手足爭執的主要關鍵多在於計較公平與否,例如在弟弟或妹妹出生前,身為老大或排行較前面的孩子多是獨享玩具。當弟弟或妹妹出生、長大了,他必須學習與弟妹分享,此時會產生「為什麼要跟他們分享?是不是爸爸媽媽對他們比較好,所以要把我的東西拿走」等念頭。若加上大人經常對孩子說:「你是姊姊或哥哥,要照顧弟弟妹妹」,更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嫉妒或羨慕的心態,為什麼爸媽對弟弟妹妹比較好?若心態沒有處理好,即使到了小五、小六仍會出現羨慕、嫉妒或爭寵的狀況。

小心!3個NG處理法

手足之間爭吵時,常見的處理模式是父母大聲斥責,接著要求年長孩子禮讓年幼孩子以平息糾紛,然而總是要求大讓小的方法恰當嗎?是否會造成反效果?還有哪些常見的處理方式亦有待商榷?

1 大的要讓小的
當父母經常以「大的要讓小的」為由,希望年長孩子將玩具或物品先給年幼的孩子時,何采諭心理師指出:「容易造成年長孩子產生嫉妒或爭寵的情緒,覺得爸媽比較疼愛弟弟或妹妹,甚至覺得爸媽對他的關愛被弟妹剝奪,可能趁大人沒注意偷偷欺負年幼的孩子。」

2 通通有獎或通通處罰
孩子起爭執時,假設是因為玩具的緣故,有些爸媽可能會直接將玩具全部沒收,讓孩子們都沒得玩,何心理師說明:「這即是連坐法。不可否認的,有時連坐法有其效果。」她分析,孩子在爭執過程無法進行協調時,有時連坐法是讓雙方冷靜下來的方式,可是不能經常使用,否則對沒犯錯的孩子不公平。畢竟兩個孩子爭吵時應先瞭解原因,倘若爸媽問也沒問直接將玩具收走,也許對其中一個孩子並不公平、未顧及孩子的感受。

何心理師曾見過有些父母,習慣以連坐法處理手足爭吵的情況,導致孩子發展「玉石俱焚」的心理。像有的孩子故意霸著玩具不讓另一個手足玩,讓另一方急得跳腳,當爸媽採取連坐法介入處理,也順應孩子「我不要玩,你也別玩」的心理。

3 哭鬧孩子有糖吃
當孩子之間起爭執時,哭鬧的孩子總是會引來大人的關注,久而久之也可能造成他利用這種手段達到目的,何心理師表示:「這類孩子未來上幼兒園或進入小學,與同儕相處容易產生狀況。」像是他在學校得不到要的東西時,直接以哭鬧的方式表現,倘若老師堅持原則,孩子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可能發更大的脾氣或以其它手段來取得。

因此,處理孩子的問題時,並非孩子大哭、吵鬧就立刻滿足他的需求,應讓孩子學習適當的情緒表達,例如哭,但哭完以後應有解決的方法,像是以語言表達他的需求或不滿,別讓孩子習慣用哭鬧作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