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也會「火大」!5種症狀來判斷、6種迷思要避免

寶寶眼屎突然變多,每次解便都隔好多天,尿液又黃又少... 你家寶寶有「火大」的困擾嗎?想知道寶寶上火除了調整作息、飲食,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喝ㄋㄟㄋㄟ上火怎麼辦?哪些護理方式NG?且看專業中西醫師如何解讀寶寶上火大小事。
寶寶也會「火大」!5種症狀來判斷、6種迷思要避免

 

根據中醫觀點,人之所以會生病,是因為外在環境與人體機制交互作用影響所致。外在環境的致病因子稱為六邪或六淫,六邪源自大地的六氣,即「風、寒、暑、溼、燥、火」;中醫文獻中,「火」會產生溫暖、灼熱、紅赤、明亮、焦物、炎上、焚物、乾燥等狀態,而這也是引發火氣的主要原因。元代名醫朱丹溪認為人在16歲以前稟純陽氣,為熱多也,而提出「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一說,指的就是孩童的體質偏熱性,容易陰虛火旺、虛火上升,尤其嬰兒的免疫功能還不完備,易受外邪影響,因此許多寶寶都會有火氣大的症狀。有句台灣諺語是「囡仔人尻川三斗火」,就是反映小兒火熱的特質。另一方面,火的特質是會往上燒、飄忽不定,所以上火的寶寶會很好動、容易盜汗,感冒時發燒的比例也比成人高出許多。有些呼吸道過敏的寶寶半夜睡覺不自覺吞下鼻涕,鼻涕進入體內作用轉為濃稠黏黃的狀態,也是火的表徵之一。

上火部位 心、肝最常見

「火氣」分為虛火與實火。虛火的來源是體內,另稱虛症;實火則多半是外邪引發的相關症狀,如細菌、病毒感染。虛火又可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兩種症型,陰虛火旺的表現是口燥咽乾、舌紅無苔、體型消瘦、躁動不安;氣虛火旺則會呈現身倦無力、舌淡苔薄、畏寒怕風、全身燥熱。火氣大的寶寶多半虛火實火交雜。中國醫大附設醫院中醫兒科主任張東廸表示,虛火可用地黃、麥門冬等養陰的藥補使其自然消失,實火則可以菊花、黃連等清熱藥材清除。中醫有云「心肝常有餘」,上火寶寶以心、肝兩個內臟的「火」最常見,其症狀分列如下:

心火「心主神明」亦稱「心藏神」,也就是說心與精神思想有關,主掌情緒、睡眠。產生心火的寶寶容易哭鬧、半夜翻來覆去睡不好。

肝火寶寶容易動怒、大吵大鬧,也會口臭、便秘、拉肚子,此外也有專注力不佳、過動的症狀。

延伸閱讀:6招穴道按摩,輕鬆安撫半夜哭鬧的夜啼寶寶

寶寶火氣大的5大症狀

由於火氣大的寶寶多半虛實交雜,因此以下羅列的5項症狀,除了中醫觀點,也請西醫就病理角度解析上火的一些病癥與治療方式,提供爸比媽咪參考。

1.皮膚乾燥、紅腫

中醫說一般人坐在火爐旁通常會覺得口乾舌燥,是因為火會把水蒸散,將潤澤身體的脂質、水份帶走,而讓皮膚呈現乾燥粗糙、紅紅熱熱的狀態。皮膚乾紅的寶寶可能是乾癬、脫皮甚至蕁麻疹,建議攝取沙參麥門冬湯、一貫煎、六味地黃丸緩解症狀。

西醫說有些寶寶剛出生時皮膚特別紅,有可能是「紅血球增多症」,反映體內血紅素濃度過高。有此種症狀的寶寶血液會特別濃稠,容易引發黃疸。大里仁愛醫院小兒科醫師江明儒表示,引發多血症的原因包括寶寶甲狀線機能亢進(或低下)、太晚斷臍、在子宮內缺氧、媽咪血液經由臍帶流到寶寶體內;此外,有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子癇前症或有心肺疾病、住在高海拔區域的媽咪,也容易生出多血症的寶寶。雙胞胎寶寶因為血液連通,兩個寶寶出生後,一個容易貧血、另一個則因為接受另一個寶寶血液輸注,會有血紅素過高的症狀。

此外,有些寶寶出生1、2天後皮膚會出現一塊塊凸起的丘疹,此為「新生兒毒性紅斑」,除了手掌和腳掌,會分布在身體各部位,其中又以臉、背、肚子最多。新生兒毒性紅斑為良性的皮膚紅疹,是寶寶常見的生理症狀之一,通常不須治療,1周內即會痊癒。另有寶寶頭皮、臉部、前胸長出會脫皮的紅色斑塊,脫皮處油油的、觸感如同結痂,此為「脂漏性皮膚炎」,好發於出生1個月內的寶寶,症狀大概會持續4~6個月。原因有一說是寶寶體內荷爾蒙仍高、體脂腺分泌旺盛,由於嬰兒皮膚較敏感,所以會呈現看似發炎的狀態。有些人會為寶寶塗抹麻油以求緩解症狀,但江明儒醫師提醒,若以民間偏方治療,寶寶有可能會惡化成蜂窩性組織炎。治療脂漏性皮膚炎最重要的是清潔,媽咪在幫寶寶洗澡前,可於結痂處塗嬰兒油搓揉幫助皮屑溶解,洗澡時再沖掉。假使症狀嚴重,可至醫院以低劑量的類固醇藥膏佐抗黴菌的藥混合治療。

延伸閱讀:新生兒9大皮膚問題

2.眼屎增多

中醫說:上火產生的眼屎會乾乾黃黃,不過中醫師通常不會就此單一症狀而判定寶寶上火,須合併便秘、口舌乾燥才能斷定為火氣大。如果寶寶出現眼屎多的症狀,媽咪可熬煮桑菊飲或用菊花加甘草當茶飲給寶寶喝。

西醫說:寶寶晨起時眼屎、黃色分泌物增加,大多是鼻淚管阻塞。由於寶寶的鼻淚管較窄小,眼淚往下流時容易堵塞,早上起床便會出現黃色的分泌物,通常在1歲前就會自然緩解。若要緩和寶寶眼屎增多的症狀,可以指腹在寶寶內眼角往鼻子的方向輕輕按摩,一天按摩2~3次,每次3~5分鐘,毋須點眼藥膏或局部抗生素。假使超過1歲眼屎仍多,就要轉到眼科由眼科醫師用探針協助寶寶暢通鼻淚管。而眼屎增多也有可能是結膜炎,少數剛出生的寶寶因為經過產道時感染細菌而罹患結膜炎,須點眼藥膏治療。稍大的寶寶則有可能罹患病毒型結膜炎,症狀是眼睛紅、眼屎多,並產生分泌物;感染腺病毒的幼兒還會有明顯呼吸道症狀,如發燒、喉嚨發炎、咳嗽。江明儒醫師指出,病毒性感染沒有抗病毒藥物,孩子須透過自體免疫力自我治療。若寶寶眼睛發癢不斷搓揉,寶寶即需點眼藥水緩解不適感。

延伸閱讀:寶寶眼屎多,是不是就是上火了?

3.口臭、口舌生瘡

中醫說:如果是還不會說話表達的寶寶,大多容易煩躁、不安哭鬧,不肯吃飯或喝水,有些寶寶還會把手伸到口腔附近攪動。口臭的寶寶可以吃清胃散、保和丸;口舌生瘡的寶寶則可服用玉女煎。

西醫說:通常出生3個月以下的寶寶嘴巴不易散發惡臭,但會發現寶寶口中的奶垢、舌苔很深,兩側內膜還會有白白的口瘡。江明儒醫師表示,寶寶嘴裡積存奶垢並不代表火氣大,而是平日沒有做好清潔;有些媽咪以為寶寶長乳牙後才需要清潔,這是錯誤的觀念,平時餵完奶後就應用乾淨的溼紗布為寶寶擦拭口腔。有些寶寶會在舌頭或嘴巴內側黏膜出現白色瘡斑,週遭呈現淡淡的紅色,不僅刮不掉,用力刮還會流血,此為「鵝口瘡」,是寶寶在通過產道時感染念珠菌造成的;早產兒、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的寶寶由於長期用藥影響免疫力,特別容易罹患鵝口瘡。江明儒醫師指出,此症通常會自然痊癒;無法自癒的寶寶,媽咪可將抗黴菌藥粉敷在口瘡上。

3個月以上的寶寶嘴巴若發出臭味,可能是消化功能不佳,睡前最好不要吃太飽或吃太甜、太油膩的食物。另一方面,寶寶口臭也有可能是蛀牙、牙齦發炎;牙齦發炎常見的病症是「疱疹性齒齦炎」,症狀是牙齦浮腫、嘴巴破洞,江明儒醫師說「這就真的是火氣大的徵兆了。」疱疹性齒齦炎一樣可以自然痊癒,但若影響到寶寶的三叉神經、眼睛、生殖器,就要以抗病毒藥物治療。此外,中耳炎、鼻竇炎、扁桃腺發炎同樣會導致口臭,須以抗生素治療。寶寶有口臭通常是因為沒做好口腔清潔所致,除了前述說的長乳牙前就要以溼紗布清潔,媽咪也要注意別讓寶寶含著奶瓶睡覺,有些寶寶會不知不覺含著奶瓶入眠,容易讓口中增生細菌。媽咪餵飯時也不要自己嚼爛食物再給寶寶吃,如此會將口中的細菌傳播給寶寶。平時應給寶寶攝取充足的水份,切忌以飲料果汁代替。除此之外,提醒媽咪也別忽視三餐飯後及睡前刷牙、少吃甜食等老生常談。江明儒醫師表示,寶寶的許多口腔問題其實都是生理性因素,並非火氣大或熱症所造成,應辨明原因後對症下藥才是上上之道。

延伸閱讀:找出寶寶口臭原因

4.腹脹、腹痛、腹瀉

中醫說:寶寶因火氣大所產生的腹痛、腹瀉通常會比較酸臭,且來得又急又快,類似急性腸胃炎,通常會以葛根芩連湯治療。

西醫說:腹脹有可能是常見的新生兒腸絞痛」江明儒醫師指出,約有20%的寶寶會出現這種症狀,也就是說每5個孩子就有1個會罹患新生兒腸絞痛,通常出生10天以上到3個月的寶寶最容易發生,6週大的寶寶會達到最高峰,不過多半在4~5個月時症狀就會緩解,只有少數寶寶會持續到6個月。寶寶一般會在下午4點~6點時哭一次、半夜12點又哭一次,且哭的時間很長。媽咪要分辨寶寶是否為腸絞痛,可從寶寶哭鬧時間來觀察,假使寶寶一次哭鬧超過3個小時、每週超過3天、連續超過3個禮拜,即可斷定為新生兒腸絞痛。至於寶寶為何會產生腸絞痛,目前原因仍不明,但有幾個觀點,包括對乳糖耐受度不佳、協調性不足導致腸蠕動異常、對ㄋㄟㄋㄟ過敏而脹氣、自身體質等。假使媽咪能哺餵純母乳,可讓寶寶腸絞痛的機率降至最低。無法餵母乳的媽咪則可改給寶寶攝取高度水解或低乳糖的奶粉,另外,含半乳寡糖或不含棕櫚油配方的奶粉會減少糞便中的皂鈣,讓糞便不會過硬,減輕腹脹情況。值得注意的是,有長輩會在寶寶肚子上塗抹脹氣膏,以為寶寶不哭就是脹氣消除了,但其實大部份脹氣膏都含有薄荷腦,薄荷腦會抑止寶寶體內神經傳導,因此寶寶停止哭鬧是沒有感覺,而非脹氣真的消除了。有媽咪看到寶寶哭鬧就忙不迭餵他吃東西,江明儒醫師提醒,過量餵食會撐大寶寶的胃,且無助緩解腸絞痛。他表示,如要護理腸絞痛的寶寶,媽咪可將其抱在胸前做袋鼠式環抱,或順時針按摩寶寶肚子、用溫水毛巾擦拭寶寶身體,也可以帶寶寶到發出規律低沉聲音的家電旁,如烘衣機、洗衣機,透過規律的音頻安撫寶寶。此外,媽咪也可以讓寶寶坐在大腿上面向自己,輕拍寶寶的背部舒緩症狀。

延伸閱讀:嬰兒腸絞痛,揪出寶寶半夜哭鬧的兇手

 

第5個症狀是什麼?又該如何照顧火大的寶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