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用愛陪伴發展遲緩兒成長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的發生率約為6~8%,目前臺灣地區6歲以下的兒童約為一百萬人,可以推估發展遲緩兒童約有6~8萬名。從發現、評估、診斷到治療是一條長遠的路程,爸比媽咪無需求快,否則會讓彼此都有壓力,應該像是蓋房子一樣,將地基打好,慢慢開花結果!
用愛陪伴發展遲緩兒成長

 

「小花已經3歲多了,還不會叫爸爸、媽媽,是不是長大就會講話了呢?」花媽問。

「我家強強學東西很慢,連走路也到2歲才會走,而且還常跌倒!可是他阿公說強強爸小時候也是這樣,大隻雞慢啼,長大就好了?」強強媽問。

認識遲緩‧何謂發展遲緩?

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指出,發展遲緩兒童又可簡稱為遲緩兒,根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的定義,發展遲緩係指未滿6歲(學齡前)的兒童,因生理、心理或社會環境因素,在知覺、認知、動作、溝通、社會情緒或自理能力等方面,發展較同年齡遲緩,且其障礙類別無法確定者。一般常見的狀況有身體病弱、語言表達及溝通能力較差、藥物依賴、社會與情緒行為發展較為緩慢、注意力無法集中或持續性較差;也常見伴隨各種學習障礙、動作發展遲緩等情況。

發展遲緩的原因

兒童發展遲緩成因相當多,可能是先天或後天在產前、周產期、產後,因為腦神經、肌肉神經與生理疾病,以及心理社會發展環境因素等造成。
1.中樞神經損傷引起:如腦性麻痺、腦膜炎、癲癇、大腦發育異常、脊柱裂、水腦、腦瘤。
2.常見遺傳症候群:如唐氏症、小胖威利症。
3.懷孕及生產因素:如孕媽咪喝酒引起胎兒酒精症候群,其他如吸煙或吸毒造成早產、難產或是體重過低。
4.心理社會環境發展異常:如缺乏環境刺激、受虐,或缺乏照護、家庭系統失能、親子問題、家庭暴力、親職技巧低落。
5.其他:如內分泌異常、消化/骨骼/心血管系統疾病、外傷、缺氧缺血、感染、代謝問題等。

發展遲緩的類型

發展遲緩的類型大致可分為認知、動作、語言、心理社會以及生活自理等5大類,將在以下詳述之。

type1.認知
指的是大腦皮質的功能,對於人事物的判斷、理解、區辨、記憶、抽象思考等能力,一般平均智能(IQ)約在70~80之間,而低於70者可以稱為智能發展遲緩。例如:已經3歲的強強不認得簡單顏色或形狀,也無法依指令認生活用品。

type2.動作
動作發展遲緩,指的是孩子在粗大動作、精細動作、動作技巧與協調度等領域低於其年齡應有水平。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由於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大腦在肌肉、關節與骨骼之間做出良好的指揮與協調,才能有效率地控制力量、完成精準的動作。但動作發展遲緩的孩子可能因為腦部發展不良,引起運動方面的障礙,像是肌肉痙攣、無力、協調差或不隨意的動作,造成在粗大動作如跑、跳、爬、走或上下樓的困難,以及精細動作如扣鈕釦、寫字、生活中取物、玩玩具、畫圖、使用剪刀、摺紙等方面的困擾。

type3.語言溝通
語言與聲音的學習,需要聽覺系統(耳朵)、中樞神經(腦)與構音系統(喉舌)三方的協調運作,在任何一個系統受影響均會造成語言發展的障礙,而又以中樞神經的重要性最高!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常見語言發展遲緩,包含無語言、構音異常、語言表達及語意理解等部分溝通障礙。

羅筠醫師進一步指出,有些孩子的語言表達與理解都沒有問題,但與人溝通就是有些困難,像是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通常牽涉到心理社會類型的發展遲緩,可能在社會互動的表現會低於同年齡應有的水準。

type4.心理社會
兒童在成長過程必然會經歷「社會化」的過程,意指孩子會依照社會文化的期許,逐漸學會「該做」、「不該做」的事情,發展情緒控制的能力,以及與他人發展出有意義的互動關係。而心理社會情緒發展與大腦發展息息相關,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目前研究已證實兒童的不良行為與大腦功能有關連;而影響大腦發育的因素,除了部分來自於基因的影響之外,長期處在恐懼、忽視與缺乏照護的環境,也會導致大腦額葉的發育變差;常見心理社會發展障礙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自閉症候群、焦慮症、情緒障礙、行為偏差、對立反抗症等。

羅筠醫師進一步舉例說明,從孩子遇到挫折如何處理,可知其心性發展程度。像是2歲以下的孩子因其口語溝通能力不佳,通常以哭鬧來解決挫折;而認知正常的3、4歲孩子應能夠發展出問題解決的能力,如和孩子一起玩玩具時,想要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以言語進行協商──「這個先借我,我等一下再還你」,而不是只以哭鬧達到目的。

type5.生活自理
指的是孩子自我照顧的能力,包括食、衣、住、行等範疇,如自己拿奶瓶、喝水、拿湯匙吃飯、如廁、刷牙洗臉、穿衣穿褲子等。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指出,生活自理方面有發展遲緩的孩子,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尿濕便溺不會表達,進食及喝水有困難,不會自己著穿衣褲,或在不同環境移行等。

發現遲緩‧如何發現家有遲緩兒?

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都不同,爸媽要如何及早發現自己孩子可能是發展遲緩?可參考兒童健康手冊裡的標準、進行預防保健時的健康檢查服務,以及幼教機構的發展篩檢及早發覺。不過,通常不會因為孩子開始講話時間稍微慢一點、慢走路一些,就馬上界定為發展遲緩,而是會有緩衝的觀察期。羅筠醫師舉例說明,俗稱的七坐八爬就是一個最低標準,但並非寶寶滿7個月還不會坐,爸媽就應該很緊張,馬上帶來門診檢查;或許可以再等1個月,趁著這1個月做些訓練,倘若還是無起色,就應該要請教專業人員。

source1、兒童健康手冊

每位新手爸媽都會有一本兒童健康手冊,裡頭詳細記載何時要接受健康檢查,以及在檢查前每個階段寶寶的健康狀況、飲食狀況、排便、睡眠與發展狀況、日常行為等相關的問題,方便新手爸媽可以快速地參考孩子的發育進度是否跟上!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對於瞭解自己孩子是否為發展遲緩,兒童健康手冊可說是扮演初級篩選的角色。

在臺北市早期療育服務網提及,若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全都偏低,表示寶寶的發育有全面性的遲緩現象,應進一步諮詢小兒科醫師是否需要接受檢查;如果只有身高、體重、頭圍某一項目的曲線偏低,則表示寶寶可能有部分的生長異常的可能,也應進一步檢查腦神經或內分泌等項目,以了解寶寶的生理發展是否受到影響。

除了兒童健康手冊之外,羅筠醫師指出,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提供「兒童發展檢核表」可依照孩子年齡選擇適合的檢核表下載及檢測;臺北市政府社會局也有一「北市發展檢核」應用程式(APP),提供0~6歲兒童發展檢核及提供早期療育訊息。若兒童設籍地為臺北市,還可透過發展檢核功能留言社工,父母(或主要照顧者)透過此APP,更能隨時檢核兒童發展。

source2、預防保健服務

國民健康局補助7歲以下兒童共有7次預防保健服務的費用,當爸媽帶孩子接受預防接種時,可以主動詢問醫生以接受服務,只需要攜帶孩子的健保卡以及兒童健康手冊,以及支付掛號費,便可以讓孩子接受免費健康檢查的服務。

羅筠醫師指出,若爸媽對於孩子的發展有所疑慮,在孩子接受預防接種時,便可直接詢問小兒科醫師,小兒科醫師會先進行初步的發展篩檢,若是小兒科醫師也覺得需要進一步評估,就會進行轉介。

source3、幼教機構的發展篩檢

幼兒年滿3歲進入幼兒園後,每學年或學期都會在各縣市社會局或教育局的要求之下,由老師進行「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施測,並填寫留存於兒童的教保紀錄,再透過園所通報疑似發展遲緩的兒童。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統計,未滿6歲的發展遲緩兒通報率雖然逐年增加,已由2000年的3.12%提升到2010年的8.85%;但是0~2歲的發展遲緩兒目前約佔總通報人口數的四成左右,而3歲以上仍佔超過六成!因此,林茂勳兒童職能治療師表示,如何透過早期發展篩檢,來提升3歲前遲緩兒的發現率以及轉介服務,仍需要衛生與社福單位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