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教會孩子「分享」的喜樂

「你好小氣哦!這麼多玩具為什麼不分一個給客人玩?」、「你不把餅乾分給哥哥吃,我就把餅乾收起來」……現在多為小家庭型態,加上孩子生得少,令父母擔心孩子養成自私的心理,因此,希望能培養孩子樂於分享的好行為。然而,父母一味強迫孩子分享,容易造成他的反感,究竟該如何聰明教養,使孩子在玩樂中學會分享?
教會孩子「分享」的喜樂

 

5歲的小斌是家中獨生子,某天4歲的表弟到家裡玩,兩個小傢伙為了一台小汽車吵得不可開交,小斌說:「這是爸爸買給我的。」表弟不甘示弱回他:「給我玩嘛,我要玩。」由於誰也不肯讓,最後媽媽出面處理,小斌不僅被媽媽指責,還被處罰不准玩玩具……。

對於孩子不願意分享,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這是正常現象,但有些孩子樂於分享一部分玩具,有些玩具則不願與人分享,像是他很寶貝、喜歡或覺得特別的玩具。」倘若家長站在「面子」的角度思考,例如:孩子願意分享,代表小孩教得好;孩子不願分享,代表沒教好,如此即為父母帶來壓力,並採取強迫孩子分享的教養方式。此時,建議父母不妨從自身朋友來思考,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不見得會與他分享所有的物品,這會讓父母較能認同孩子願意分享的舉動,以及不想分享的行為。

另外,當親友的孩子到家裡玩時,也可先與孩子溝通和詢問意見,「哪些玩具不想借朋友玩?」、「如果不想借的玩具先收起來,願意分享再拿出來。」除此,有些幼兒園會舉辦「玩具分享日」活動,孩子帶玩具去學校與同學分享,父母亦能事先告知孩子,不想借同學的玩具不要帶,使孩子清楚了解自己可以分享及不分享的玩具。

父母必須釐清4大觀念

養成孩子樂於分享的行為時,父母觀念應先理解以下觀念:

觀念1:分享≠慷慨,不分享≠小氣

若輕易以不願分享是小氣、樂於分享是慷慨來定義孩子,容易產生孩子的情緒,廖清碧執行長說:「孩子的情緒來自於父母的教育方式,而非『分享』這件事。」再者,與其說分享代表「慷慨」,更實際來看,其實分享是符合大人希望的行為,令大人覺得高興、有面子,也會讓孩子做出「分享」的行為時,也許帶著「討好」的心態,但孩子心裡卻不想這麼做。

另外,當父母習慣要求孩子與人分享,久而久之,小孩可能會覺得「為什麼別人不跟我分享?」內心產生不平。甚至父母若經常強迫孩子分享,漸漸孩子也學到以強迫方式要求同儕分享,衍生人際問題。

觀念2讓≠分享

有兄弟姊妹的家庭,經常見到父母要求哥哥或姊姊將玩具讓給弟弟、妹妹,事實上,這也是一種勉強,此教養方式並不會讓兄姊學到「分享」的能力。再者,也許哥哥或姊姊為了討父母歡心,熱情與弟弟、妹妹分享玩具或零食,當爸媽不在家時,就趁機欺負弟弟、妹妹。

不過,也有些兄姊樂於與弟弟、妹妹分享,但若得到弟弟、妹妹不願與自己分享的結果,因而對弟弟、妹妹產生微詞,此時被父母指責「小氣」、「愛計較」,長期下來,兄姊可能會覺得父母不公平,偏袒弟弟、妹妹,形成人格扭曲。廖清碧執行經過長期觀察,此狀況不僅影響現在,還可能影響孩子將來的人生,出社會工作覺得主管不公平、婚後抱怨公婆不公平,父母不可不慎。而且經常犧牲自己意願而分享的孩子,也會失去自我及人生方向,成為沒有主見的人。

分享

觀念3尊重孩子的物品支配權

父母應學習尊重孩子擁有自己物品的支配權。不過,當兄弟為一個玩具起爭執時,有些父母會跳出來說:「那是我買的,大家一起玩。」這樣的做法並不恰當,例如:媳婦送1條圍巾給婆婆,但婆婆送給小姑,媳婦沒有權利向小姑要回圍巾或質詢婆婆為何將圍巾送給小姑,因為那條圍巾屬於婆婆的。同理,當爸爸買小汽車給哥哥,小汽車即屬於哥哥的,他有權利借或不借給弟弟玩。

當孩子不願彼此分享玩具時,孩子的行為背後有其理由,父母應先瞭解,例如:先問哥哥為何不借小汽車給弟弟玩。此時哥哥可能會說:「我上次借弟弟玩具,結果他玩壞了」或「弟弟上一次也不借我玩積木」等,這時大人再帶著孩子討論:「弟弟若願意借哥哥積木,哥哥就借弟弟小汽車」,或詢問弟弟:「下次哥哥跟你借玩具時,是否願意借他?」當兩人找到協商方式,就會願意互借。倘若弟弟仍不願借哥哥積木,或下一次也不願借哥哥玩具,家長可以同意哥哥不借小汽車給弟弟,如此弟弟才會學到分享,不致於被寵壞。

觀念4鼓勵孩子發展自我

學齡前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乃在於他正在發展自我。廖清碧執行長進一步解釋:「孩子原來的自我還不明確,自我是發展而來的。」因此,如果孩子所做的事對自己沒有傷害,也不會傷害別人,不妨尊重他的堅持,盡量少勉強他。例如:孩子不想與同儕分享玩具,大人卻經常要求他借別人玩,忽略孩子不願做這件事的原因,長久下來也壓抑孩子的自我發展。此時父母應幫助孩子找出原因,釐清他的情緒,由孩子決定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以「分享」、「大方」概括要求孩子所有的做為。

哪類孩子較不樂於分享?

‧被寵壞:通常被寵壞的孩子較不願與人分享,因習慣要什麼有什麼,或都由哥哥、姊姊讓給他,故無法學到分享的能力,甚至認為他應得的。
‧被疏忽、被拒絕:孩子經常被父母疏忽或拒絕,不受重視。當孩子想抱抱時,父母將他揮走;孩子講話時,爸媽叫他閉嘴等,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小孩由於沒被愛夠,所以沒有能力,也不容易與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