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幼兒常犯6種偏差行為

原本乖乖的孩子為何突然變了?日常生活中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像是亂咬人、亂拿東西、破壞玩具等,讓許多家長十分擔憂,產生「孩子是不是學壞了?」的想法。事實上,這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歷的過渡期,只要家長耐心協助,就能順利導正其偏差行為。
幼兒常犯6種偏差行為

 

自寶寶哇哇墜地起,開始踏上人生的新旅途,為了適應這個世界,孩子在不同階段會逐漸發展各種能力,當孩子出現異常的行為時,背後隱藏的是他無法明確表達的需求,因此,爸媽必須細心陪伴在孩子左右,觀察其行為,找出問題的成因,才能幫助孩子度過這些狀況。

造成偏差行為的成因

年紀小的孩子會出現一些偏差行為,可從幾個層面探討,因幼兒的情緒調節與言語表達能力都尚未成熟,常透過一些特殊方式來傳達自己當下的狀態,例如:咬指甲、吸手指、口吃、拔頭髮、偏食、攻擊、說謊、偷竊等,上述所說的偏差行為究竟是如何造成呢?

生理因素

幼兒有時會因為長期過敏、脹氣等身體不適,導致夜晚睡眠狀況差,進而影響白天的人際互動關係,惡性循環之下,使孩子情緒不穩定;又有部分孩子是因為動作能力的發展還不足夠,出現挫折感、自信心低落等現象,造成人際互動困難,衍生出外部與內部的情緒問題。

心理因素

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有些外向活潑,有些內向害羞,當孩子到了2歲左右,開始想要探索外在的世界。然而,對於內向害羞的孩子來說,對外探索的機會因為個性關係而受限,進而出現過度依賴家庭的狀況,導致未來與其他人互動上的困難。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可分為過度保護與疏於照顧兩種,前者多發生於獨生子女身上,因為家長成天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以致於孩子對失敗與挫折的忍耐度低、調適能力差;後者則常因家長忙於工作、疏於關注,導致孩子透過偏差行為來引起大人注意,特別像是攻擊、說謊等行為,背後隱藏的含義是希望被關愛。此外,也可能因為模仿其他家庭成員而產生的不適當行為,例如:親戚的孩子來家裡玩,三、四年級的哥哥、姊姊已經學會分辨情境與場合,知道哪些話語可以在大人背後說,但年幼的孩子不明白,看見哥哥、姊姊這麼做,在父母面前也跟著做,此行為乃是模仿而產生。

社交因素

孩子在4歲左右,希望自己能於團體中具有掌控權,但有時會因為社交能力不足,發現自己控制不了別人,進而出現爭執、攻擊等行為,又因這些關係受到處罰後,感覺到不公平而衍生出報復行為,例如:說謊或攻擊,如果孩子有出現過類似情況,爸媽應特別小心。

滿足自我需求,做出偏差行為

家長看到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都會緊張不已,深怕孩子變壞。然而,出現特殊行為的現象並不代表孩子有偏差行為,有時孩子在回溯過去事件時,因為時間空間概念尚未發展成熟,無法明確表達事情的先後順序,家長無須太介意與擔心。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表示,到底孩子是否產生偏差行為,必須看這些行為發生的成因、時間與頻率,很多時候也許僅是個突發狀況,當孩子面臨不知所措的情形所臨時產生的反應,算是生活中的小插曲,過度擔心反而會造成孩子的困擾。相反的,若孩子的異常行為在1週內出現4次以上,並且持續時間超過1個月,就要特別注意,絕非單純的因素,需要爸媽或專家的協助。

基本上,幼兒的偏差行為可略分為兩階段:2歲前與4歲左右。幼兒在2歲前的表達能力還未發展成熟,常會以哭鬧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狀態與需求,特別是在1歲半左右,孩子會明顯發現爸媽以前總是會給他任何想要的,但現在卻不是如此,因此,產生反抗的行為,例如:不斷拒絕、說「不要、不要」,這是一種發展歷程,代表孩子正要發展出「我們想的不一樣」的新能力。孩子到了4歲左右,開始發展權力的概念,因為有權力慾望,開始想要證明自己在團體中是有權威性且具有決定權,常命令或要求他人做事情,但現實中也許孩子在學校是屬於配合他人的一方,因此,當他在外無法控制別人時,在家就會想要控制家長,常出現唱反調或不配合的情形,衍生出許多家庭衝突,廖笙光技術長建議,家長應讓孩子多體驗團體生活,培養正向經驗。

通常孩子會出現偏差行為多是伴隨著一些需求,簡述如下:

‧尋求他人注意:當家中有其他手足,或者希望獲得父母更多關注時,常會使用不適當的行為來引起注意。例如:媽媽總是在聊天而不和自己玩,此時只要打旁邊的弟弟、妹妹,媽媽就會立即過來,這便是一種尋求注意的典型案例。

‧證明自己的權力:孩子在4歲左右開始發展「權力概念」,想證明自己具有控制權,因此,常有故意唱反調、說不要或挑戰大人的情況產生。

‧報復行為:此行為通常出現於5歲左右,有時因為自己犯錯而遭到老師處罰,當別人犯錯時也會想比照辦理來處罰他人;又有時當孩子覺得大人不公平時,也會產生報仇、報酬等心態,這是對公平性的不理解所導致的現象。

‧逃避行為:當3、4歲左右的孩子對於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時,常有退縮或逃避的狀況發生,因此,衍生出咬指甲、吸手指、拔頭髮的行為,如果有類似焦慮狀況,爸媽應給予協助,找出壓力來源。

 

滿足自我需求,做出偏差行為

 

孩子最常出現的偏差行為

廖笙光技術長列舉出以下6種常見的幼兒偏差行為,並且提供應對方式供爸媽做參考。

1亂咬人

好發年紀:2

孩子會亂咬人,最主要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未發展成熟,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想法,因而引發出的情緒問題。除了咬人外,也可能出現推人的動作,藉此表達情緒。此時家長不應單單處罰孩子,而是要協助孩子表達心裡的想法、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力,當孩子能夠透過表達方式抒發情緒,自然就可以減少因為情緒失控而產生的攻擊行為。

2亂拿物品

好發年紀:2歲前

孩子在2歲前尚未建立「物品所有權」的概念,看到任何東西都會覺得是自己的,才會出現拿別人東西的行為,這與我們平常所說的因為想要而產生的偷竊行為是兩回事。廖笙光技術長建議,爸媽應多幫孩子練習分辨家中物品所有權,例如:爸爸的衣服、媽媽的鞋子、哥哥的玩具……但如果2歲以上仍出現拿別人物品的行為,就必須明確制止,同時也要盡量避免在公開場合責罵或處罰。

3破壞玩具

好發年紀:3歲前

3歲前的孩子由於「力量控制」能力尚未成熟,常會無法正確使用玩具而導致毀損的狀況,這是常見的事情,無須過度擔心,此時家長應多給予孩子較堅固、不易損壞的玩具,減少被處罰的機會。孩子在4歲左右開始進入團體生活,又因社交技巧不成熟,當他在團體中與人互動出現狀況時,部分孩子會透過「破壞他人物品」進行報復,這種行為必須要處理,除了處罰與道歉外,更要協助孩子融入團體生活,像是協助安排分組事宜、分配好玩具,都可以減少孩子透過破壞來進行報復的行為。

4說謊

好發年紀:3、4歲

此時孩子正在發展自信心,常過度在乎自己犯錯與失敗的狀況,為了逃避、不想承認錯誤,導致出現說謊的行為,此時家長不應逼迫孩子認錯道歉,而是協助孩子培養成功經驗,降低孩子說謊以求掩飾錯誤的機會,但若到了5歲後,仍有出現說謊的狀況,必須進行處置。說謊的情形可略分為二,孩子說謊的原因是基於保護自己,家長無需過度緊張,可以告訴孩子:「媽媽都知道,但我希望你自己說」等小技巧,減少孩子說謊的行為。相反的,若孩子說謊是為了害其他人被處罰,則必須嚴格禁止,避免養成壞習慣。

5打人

好發年紀:4歲

孩子到了4歲左右,正準備發展權力概念,常希望自己在團體中可以控制與命令他人,當他人不願配合聽從命令時,往往會出現衝突,進而引發出攻擊的行為。廖笙光技術長解釋,孩子在團體中獲得認同、領導的經驗十分重要,只要在安全範圍內,可以讓孩子練習堅持、說服與妥協,此乃必經過程,大人無須過度介入。不過,在攻擊行為的成因中,最多導火線常是因為覺得大人或老師對於規範要求的不公平,當孩子無法理解大人的規範,就會出現報復的行為,明確定義規則是相當重要的關鍵。

6說髒話

好發年紀:5歲

孩子在5歲左右,開始對於大小便、屁股的字句感到有趣、好笑,常喜歡說不好聽的話。孩子多半會對於從電視節目或學校同學、學長姐身上聽來的罕見詞句感到有趣、特別好奇,但因為不了解意義,只是單純覺得好玩,因而出現模仿的行為,故只要幫助孩子減少接觸頻率,即為矯正說髒話最好的方式。基本上,只要終止2週,便可以自然的遺忘,無須跟孩子解說詞句的意義,對孩子表示:「媽媽不喜歡聽到你說這句話」即可。

偏差行為

對抗偏差行為的方法

幼兒產生偏差行為後,常會引發許多家庭衝突,嚴重者還會使孩子在人際互動上出現問題,進而引發更多的心理情緒狀況,因此,爸媽不可不慎。廖笙光技術長說明,幼兒偏差行為可大致上分為「攻擊型」與「逃跑型」,前者多用攻擊、發怒的方式與他人相處,因此,常出現人際問題,甚至會有報復行為;後者則是出現退縮、焦慮與哭泣的現象,無法與人互動,導致游離在團體之外,可能會出現拒絕上課的狀況。

對於矯正偏差行為的方式,廖笙光技術長強調,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包容或處罰這兩種如此極端的對待,而是應該透過引導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不適當。舉例來說,常看到孩子會故意打其他小孩,其實背後目的是為了把在聊天的媽媽叫到身邊,在這樣的狀況下,包容與處罰都不是好的處理方式。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建立家庭教養的一致性,爸媽必須事前溝通教養原則,否則孩子會像科學家一樣,不斷嘗試與觀察自己做同一件事情,爸媽看見時的反應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孩子便會一直反覆出現類似行為,直到實驗結果一致才會接受。若心肝寶貝出現一些不適當的行為,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進行處理。

忽略法

對於4歲以下的孩子,冷處理是很好的應對方式,只要在安全環境下,漠視孩子的不當行為,孩子會漸漸發現自己的行為無法得到回應,進而減少出現的機率。不過,忽略孩子對爸媽而言,常會有執行上的困難,建議家長不妨狠下心來試幾次,一定會有成效。

轉移注意力

當4歲以下的孩子陷入情緒時,需要的不是討論或說教,而是要盡快轉移其注意力,使他遺忘當時的狀況、穩定情緒,若不斷問他感覺與想法,只會讓他困在事件中無法脫離。

暫時隔離法

對於2歲半以上的孩子,先設定一個安全且無聊的地方做為隔離地點,當他出現不適當行為時,便要求他去指定地點進行隔離,例如:如果無緣無故大聲尖叫,就得去冰箱面前罰站30秒,但前提是要讓他清楚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

代幣制度

透過代幣制度給予獎勵,強化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減少不適當行為的產生,因此,爸媽可以擬定一個代幣制度,當孩子做了正確的事,便給予貼紙,集滿10張就能兌換獎勵,且第一次實行時,必須讓孩子輕易獲得獎勵,不可因為犯錯而扣貼紙,建議待孩子5歲左右再執行。

 

廖笙光
學歷:長庚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
經歷:中華兒童發展教育公益協進會理事、美國國際感覺統合協會SII認證治療師
現職: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廖笙光
模特兒/漂亮媽咪瓊儀、帥氣弟弟彥廷(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梳化/蔡琇惠
攝影/兒童拍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