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開啟0~5歲寶寶的語言天賦

語言溝通是親情交流十分重要的一環,到底孩子在出生後,何時開始會講話?家長該如何協助他增進語言能力?本文透過兩位專家聯手剖析幼兒語言發展歷程,提供實用技巧供父母做參考。
開啟0~5歲寶寶的語言天賦

 

幼兒在0~5歲間是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孩子不僅得學會表達情緒及需求的語言,更開始透過語言認識這個世界。當語言與認知能力都能穩定發展,未來在學習與人際相處上才會更加順暢。因此,首先要認識寶寶的語言發展歷程,檢視孩子的發展狀況,並且採取對的方式,促使其語言力大爆發!

觀察孩子的語言發展

孩子的語言能力雖非出生便成熟,但說話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適當給予刺激與協助,寶寶很快就會發展出許多令人驚豔的對話力。然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都需要時間,爸媽不需要太過著急,先了解一下孩子在各階段應該發展出的能力,時常與其對話、互動,即可加速學習語言,並且透過聲音、肢體與表情傳達想法,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語言治療師賴怡如針對孩子各階段的能力一一說明。

 出生~6個月》對聲音產生好奇

 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能夠聽見聲音,轉頭去尋找聲音的來源,因此能對周圍環境的聲音產生反應,如果聲音過大,會驚嚇到孩子;雖然還無法說話,但已可以發出兩種以上不同的聲音,例如:「咕咕咕咕」或「咿咿啊啊」。

7個月~1歲》喜歡發出聲音

孩子在此時已能聽懂簡單的單字,例如:「掰掰」或「嗨」,可以做出揮手等回應的動作,若對寶寶說「抱抱」,通常也可伸出手示意給擁抱;寶寶會想模仿大人講話的內容,開始產生音調的變化,這就是所謂的「牙牙學語」階段。

1歲~1歲半》可開口說話

此階段已可叫出爸爸或媽媽,但音調可能無法標準;對於單字的認識增加,開始辨認出誰是「爸爸」或「媽媽」,對於「碗碗」、「杯杯」也有一定的認識程度,當爸媽說這些單字時,孩子可能會轉頭看向那些物品或人。除了辨認物品外,也開始逐漸會表達想法,透過點頭、搖頭、揮手等方式回答簡易的問題,此時也很常模仿大人說話的語言。

1歲半~2歲》理解與表達能力大幅增加

孩子已可完成簡單的指令,像是「把杯杯拿過來」、「把球球放下」等,也可以說出短句來表示需求或意圖,例如:「媽媽餅乾」、「喝水水」等;可理解至少50個以上的常用生活詞彙,但發音可能仍不標準,同時也可辨認生活物品、身體部位等常用人、事、物之單字。

2歲~3歲》可簡短對話

每日學會約6~10個單字,聽懂300個左右的詞彙,除了能夠理解簡單問句外,也開始會提問、做回應,對話也更加流利順暢,對於形容詞、代名詞的理解也會突飛猛進。

3歲~4歲》喜愛提問

孩子喜歡問:「為什麼?」「在哪裡?」「那是什麼?」,說話的語句長度、組成的詞彙複雜度也越來愈強,開始聽得懂故事,也會說簡單的故事與唱歌;此刻會開始發展一些時間概念與顏色,例如:已能理解「昨天」、「剛才」、「等一下」及「紅橙黃綠」。相較於過往,較少用哭鬧方式表達感受,多會以說話闡述。

4歲~5歲》可以看圖說故事
除了能夠理解故事內容外,也可針對相關問題進行回答,同時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事件或故事,更會自己編故事;此刻開始理解被動文法中的主、受詞關係,說話方式也逐漸成熟。

5歲~6歲》敘述內容複雜度增加
孩子能正確運用學到的新單字,發音更加精確,文法與句子結構能力增加;理解抽象的形容詞,也能夠說出自己的經驗和想法,正確的敘述先後順序、人物關係等。

延伸閱讀: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了嗎? 幫助孩子發展語言的12個技巧 !

探索幼兒的語言世界

在認識孩子的語言發展歷程後,也許有些家長會產生疑惑,如果孩子沒按照上述所介紹的內容來發展語言能力,是否就代表孩子有語言方面的問題嗎?其實孩子語言的發展狀況除了先天疾病外,後天環境也是影響語言發展速度的重要部分,到底該如何協助孩子增進語言能力?

其實幼兒的語言能力以3歲做為分水嶺,3歲前的孩子多半在家,之後可能開始上托兒所或幼稚園。雖然孩子的語言能力在3歲後因為上學的關係而大幅進步,但3歲前是相當重要的關鍵。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指出,6個月到1歲正在學步的寶寶已經具備許多語言能力,根據臨床觀察發現許多幼兒無論在玩音樂滾筒或爬行的過程中,特別會與聲音有關的人、事、物產生互動,例如:知道按開關使玩具發出聲音,這便是在為了將來的溝通能力奠定基礎,因此,在1歲前這個階段,家長與周遭環境就是協助寶寶打下語言基礎的關鍵。

許多爸媽常忽略尚無語言能力的寶寶所發出來的聲音,或者寶寶只要哼一聲,家長會立刻幫助寶寶完成他的意圖。然而,這樣極端的忽略或保護,都對寶寶的語言發展造成不良的影響,若忽略寶寶發出的聲音,需求得不到回饋,加上過度照顧,寶寶會認為自己不需要具備語言能力即可達成需求。王宏哲執行長提醒,家長在此階段最需要是對寶寶發出聲音的「回饋」,無論是聲音、肢體動作、臉部表情,全都是有意義的溝通,甚至當孩子丟湯匙、摔玩具時,也是一種聲音的表達、學語前期的基礎,若父母沒有發現這些聲音中所隱藏的暗號,就錯過可以與寶寶進行交流的機會。不過,寶寶又不會說話,該如何對他製造出的聲音做出反應呢?其實很簡單,只需要「覆誦」即可,當寶寶發出「嗯~~~」或「哼~~~」的聲音時,可以試著對他說「嗯~~~不喜歡嗎?」、「啊~知道了」,這樣寶寶便知道自己發出的聲音是有成功被接收,無論是任何情緒、聲音,家長都應該進行回應,不忽略或禁止。

賴怡如治療師表示,除了對於孩子發出的聲音進行回饋之外,誘發孩子說話且加強語言能力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關鍵──盡早對孩子說話。有些爸媽認為孩子因為年紀小、聽不懂,所以不花時間與寶寶對話,事實上,在寶寶出生之後,他們便具備語言接收的能力。王宏哲執行長認為,當家長時常對著寶寶說話時,孩子在無形之間會把這些對話都儲存下來,寶寶大腦的接收區好比水庫般,慢慢在累積水量,等到時機成熟便可以把儲存的水提取,做為表達區的資源。

如果家長擔憂自己的孩子語言能力是否不夠成熟時,先檢視一下寶寶所生活的環境中,「聲音」的元素夠不夠充足?即使孩子不會說話,家長仍應和他對話,若與寶寶有越多的聲音互動,語言發展遲緩的機率就越低,即使在玩火車或救護車,爸媽發出:「嘟嘟嘟~清槍清槍」或「歐伊歐伊」的聲音並沒有實質意義,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的目光與注意力首先被吸引,接著開始好奇手上的玩具,這樣便已經成功奠定語言前身的良好基礎。等到時機成熟,孩子便會開口模仿,但若孩子所處的環境中缺少聲音元素,自然無法接收與傳達。

在和幼兒對話的過程中,賴怡如治療師提供幾個要點供父母參考:

‧不要使用複雜文法:由於這階段的寶寶無法理解過度複雜的文法,說話時應盡量簡化內容,只用簡短的單字所組成句子。

‧速度要放慢:以盡量讓寶寶聽清楚、聽懂為原則,速度太快容易聽不懂。

‧語氣要誇張、抑揚頓挫清楚:誇張的語氣可以引發孩子的好奇與注意力,比起大人式的語言,誇張的動作和說話方式更能吸引孩子注意力。

‧走到哪、看到哪、說到哪:當父母帶寶寶出遊時,環境是最好的教材,一邊帶著寶寶看、一邊解說,像是導覽員般,不僅可以提升理解力,更能夠加強親子交流。

‧善用玩具、圖片、螢幕等教材:家長在與寶寶對話的過程中﹐若能結合實體物品,例如:車子或羊咩咩的圖片,可加強孩子對人事物的理解力。

‧延伸句子、給提示:當孩子發展出較長的語言能力時,家長再延伸句子,例如:當孩子說:「媽媽拿」,媽咪可回說:「拿什麼?」、「拿餅乾?」、「誰拿」等諸如此類的句子,接著再問:「什麼餅乾?」、「大包還是小包?」,透過此方式來強化對話的長度,讓寶寶思考自己要什麼。

不過,與寶寶對話的過程中,需要家長耐心引導與糾正,首先可以從孩子有興趣的玩具或物品做為對話的主題,若寶寶喜歡玩車子,可以在推車子的過程中,加入「叭叭、咻咻」等和車子相關的聲音,有趣的是漸漸會發現孩子即使獨自玩車子,也會知道要發出和車子相關的聲音;若一起看故事書時,可以在看到動物時,搭配動物的叫聲,寶寶也會跟著模仿大人,進而記得與這些動物相關的聲音。當孩子年紀再大一點,可以給予簡單的指令讓他完成,這些遊戲對於語言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幫助。賴怡如治療師強調,爸媽千萬別認為太了解孩子是件好事情,反而要製造機會讓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多提問讓他思考,若孩子一個眼神、一個舉動示意,家長立刻幫他把事情都準備好,孩子就失去了表達的機會。

延伸閱讀:12種寶寶肢體語言,讓你看懂他的需求!

該不該使用疊字?
根據許多腦科學研究,爸媽對於孩子發出的聲音進行回饋,是幫助孩子未來串連語言學習的重要關鍵。當家長在教導孩子時,常會使用疊字與可愛、誇張的語氣及表情,但部分學派認為1歲過後應停止使用疊字,車車稱為車子、球球稱為皮球。然而,王宏哲執行長認為,若疊字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他們把目光集中在說話者的身上,就是溝通成功的第一步,因為疊字或重複的話語聽起來較為熱絡、活潑、有感情,因此,當孩子對聲音產生好奇後,便產生熱情,繼續聆聽與學習說話者要表達的內容,進而產生共鳴與震盪。當然,若孩子已經開始可以成功表達完整詞彙與句子,就要停止使用疊字,但絕非時間到就必須被禁止。

語言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