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爸媽有法寶

行進的大眾運輸工具上、寧靜的餐廳或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中,常常聽見有孩子大聲笑鬧、哭叫的聲音,以及父母們「噓!不要吵」、「你再哭我就….」等等斥責的話語,到底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父母們該怎麼處理呢?
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爸媽有法寶


台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陳彥琪表示,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哭鬧,想必是爸媽們都經歷過的夢魘、頭痛不已的情境!尤其是5歲前的孩子,因語言能力還不夠成熟,當以下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孩子自然會透過哭鬧或「番」的方式來告訴父母。

首先要了解孩子階段性的需求

生理需求

1歲左右的孩子因為年紀小,生理上一不舒服就會放聲大哭,此時父母們可以觀察孩子的生理狀況,是不是沒有睡飽?是不是孩子餓了?還是尿布濕該換了?才會透過哭哭的方式來告訴父母──我不舒服。

心理需求

2歲左右是俗稱的「麻煩2歲」(troubletwo),此時孩子慢慢有了自主意識,開始會有想表達自己意見的心理狀態;而3歲左右又有俗稱的「可怕的3歲」(terriblethree),此時孩子較為自我中心,沒辦法理解為什麼別人想的和他不一樣,例如當大家都在玩玩具,孩子也想玩,可能就會透過大聲哭、爭吵的方式表達需求。

社會需求

5歲前的孩子因為還沒入學,並不清楚社會的規範及遊戲規則,在家中可以獨享自己的玩具;但在公共場合(如親子館、公園),孩子卻必須要排隊等著玩遊樂設施,並與其他人分享玩具,這是孩子沒有學習到的。若父母覺得理所當然,一開始就要求且強迫孩子,孩子會感到很委屈,所以只能用哭鬧的方式來表達不滿。

 

大家都在看我,爸媽一定會買玩具給我?!

諮商心理師陳彥琪也指出,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時,若旁邊有人在圍觀或注意,孩子也許會意識到,雖不見得會像大人一樣感受到羞愧、焦慮或緊張,但會從每次哭鬧的經驗中,漸漸感受到旁人的眼光,所以父母可以觀察孩子所了解到的意義是什麼?是不是這樣的經驗增強了孩子用哭鬧行為來表達?

1.孩子對父母施壓

孩子會想,當我開始哭鬧,很多人圍過來看時,爸媽就會壓力很大,會很快就答應我的要求,下次我就可以透過一樣的方法來獲得我想要的。

2.孩子在表達自己的主導權

爸爸媽媽對我的哭鬧束手無策,只要我一哭就拿我沒轍,所以孩子其實是透過哭鬧告訴父母:「我是這個場面的主導者,你只能聽我的。」

延伸閱讀:小孩吵鬧、尖叫、不聽話…專家教你這樣做!

 

應對孩子吵鬧的5大須知

1.爸媽深呼吸,覺察自己的情緒幫助冷靜

在公共場合孩子吵鬧時,辛苦的父母們除了要安撫管教孩子外,還要面對外界不友善的眼光或耳語,雙重的負面情緒下,可能會對孩子有不當的管教,因此諮商心理師陳彥琪建議父母們,要讓自己平靜、穩定下來,首先須做的就是「覺察自己的情緒」。

有些內向型的父母在感受到旁人不愉快的眼光時,會覺得很羞愧;有些父母則是會「見笑轉生氣」,轉而惱羞成怒,覺得孩子怎麼能在公共場合讓自己丟臉,進而大聲斥責孩子或反而罵旁觀的人:「看什麼看,你們家沒有小孩嗎?」也可能當旁人制止自己的孩子,而孩子真的成功停止吵鬧時,父母會感受到被比較、沒有台階下的不舒服心理。

所以當父母先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及心理上的不舒服之後,其實就能較為冷靜的面對,讓自己喘口氣,深呼吸之後再好好處理。

2.了解孩子的地雷並提前預防

自己帶養的孩子,父母們大致都可以知道孩子的「地雷」在哪邊,可能在哪些狀況下會吵鬧,例如長途的火車,或者到百貨公司會吵著買某樣玩具。建議父母多累積幾次經驗後,每回出門前可以提前預防,例如和孩子約法三章,避免每一次都發生同樣哭鬧的惡性循環,孩子哭泣,父母自己心裡也不高興。

3.別再用大聲責罵來制止孩子的哭鬧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首要想達到的一定是先停止孩子哭鬧的行為,因此常常在沒有說明的狀況下,用一些較強烈的方式來嚇阻孩子,例如大聲責罵,或打手心處罰,但孩子可能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也沒有真正了解:為什麼媽媽不讓我做這件事?為什麼這件事是不被允許的?而是只學習到:媽媽生氣了,所以我不可以做這件事。

4.父母的情緒不只在話語中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提到,有很多父母會反應:「有跟孩子溝通啊,但孩子還是每一次都犯同樣的錯,為什麼?」

其實是因為人的情緒除了說出來的話以外,也會表現在聲音、表情、行為舉止上,當父母以為自己在好好和孩子講道理時,孩子並沒有接收到文字訊息,而是只看到父母火冒三丈的臉孔、氣憤的比手畫腳,還有高亢的語調,孩子感受到的還是「爸媽生氣了」這件事,並感到恐懼、害怕。

5.報復性的教導方式萬萬不可

有些父母在孩子做了錯誤的行為後,常常會因為想讓孩子學習不能這麼做,而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試圖讓孩子理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但卻忽略了爸媽跟孩子都還卡在自己的情緒上,而不適合傳達這麼隱晦,又帶有負面情緒色彩的訊息;例如孩子捏人,父母也捏回去並說:「你看,這樣是不是很痛,那你是不是不能隨便捏人?」或者當有較大的孩子搶自己孩子的玩具,父母也去將玩具搶回來,藉此也讓孩子受到教訓──搶玩具的人是玩不到玩具的,但其實這都是錯誤的方法。

當孩子被捏時,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舒服、被懲罰,所以直接反應一定是大哭,當孩子的情緒一來,就無法理解父母所想表達的不能這麼做的邏輯;而藉著把玩具搶回來,來教導對方不能搶玩具,孩子學習到也只是「大的人會搶贏」這件事而已。

 

在吵鬧當下,穩定孩子4Tips

1.先穩定雙方的情緒,再溝通講道理

遇到孩子哭鬧的狀況時,父母必須先覺察並穩定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試著去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麼,再穩定孩子的情緒。以下2〜4為穩定孩子情緒的方法。

2.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孩子哭鬧的原因點並不在事物的本身,而是父母的態度或是孩子本身的需求能否被看見,因此可將孩子的注意力從原本執著的事物,轉用替代性的東西來代替,例如孩子要離開親子館卻捨不得某樣玩具而想帶回家時,可用圖畫紙或貼紙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並安撫孩子,告訴他下次可以再來。

3.讓孩子宣洩

當孩子已經哭到聲嘶力竭、喘不過氣時,建議父母可找個安靜無人的角落,陪伴孩子將情緒宣洩完,再好好的安撫孩子。此時也記得避免說一些:「你看吧,這樣哭很累吧?」之類挑釁孩子的話語。

4.帶孩子離開現場

當孩子哭鬧的原因和現場的人事物有關,可先孩子帶離現場,避免接觸後再引發哭鬧的情緒。

教養

事後討論用「情境式」

結束一天的行程,晚上回到家洗完澡後,家長可用情境式的方法來和孩子討論今天所發生的事,例如:繪本、玩偶等等,用具體的角色來讓孩子了解較抽象的情緒。在進行討論時,若是直接跟孩子說:「你今天做了什麼,以後你不可以這麼做!」等等第一人稱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全,孩子會想說是不是把拔馬麻又要罵我了?會因為害怕而否認「不是我、我沒有」,常常讓父母更生氣,覺得孩子硬不認錯。

陳彥琪諮商心理師建議,用繪本與玩偶等方式比直接告訴孩子更好的原因是,有第三人稱的角色在,孩子就不會覺得父母是要指責他而感到害怕,同時亦可訓練孩子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看事件,而不是一直受困在自己受委屈的角色裡頭。父母可以先營造一個類似的情境,例如:公園裡有好多動物,獅子也想玩球,大象也想玩球,獅子就把大象的球搶走,藉由這樣情境式的場景,孩子反而可以平和的去分析每個角色遭遇到的事情,並同理這些角色的情緒。若直接告訴孩子,你就是搶別人球的獅子,孩子就沒辦法體會到球被搶走的大象的委屈了。

當孩子都了解這些角色所遇到的狀況,父母也能和孩子進行後半部的討論,那獅子該怎麼辦?是不是要去道歉呢?大象該怎麼辦呢等等的問題,慢慢的讓孩子學習下次發生相同的狀況時可以怎麼做。

事前的演練與提醒也很重要唷!

除了事後和孩子討論外,父母事前也可先提醒孩子:今天要去哪?要做哪些事?如果遇到什麼事可以怎麼辦等等,讓孩子再次加深印象並學習。

而遇到孩子沒有碰過的事,或可能會害怕的事,例如看醫生、打針,建議家長可在家中真實的演練一遍,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去看醫生,在看醫生的時候可能醫生會做些什麼,讓孩子有個心理準備。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對孩子說謊!避免跟孩子說醫生叔叔只是看看、不會痛之類的話語,當孩子放心地走進診所卻有不好的經驗後,下一次再怎麼安撫,孩子都會對這件事情有陰影,所以請父母們在事前的演練中誠實的告訴孩子,並陪伴孩子一同面對新的事物

延伸閱讀:孩子在餐廳吵鬧被開罰,出門前父母該做的事

能收服孩子的靜態法寶大推薦!

事先準備好

父母們最頭痛的煩惱之一,莫過於孩子在大眾運輸上吵鬧吧,以下推薦幾樣法寶,下一次的長途車程中就帶著這些吧!

*拼圖:便於攜帶,可漸漸提升難度。
*繪畫本:變化性高、訓練小肌肉發展。
*摺紙:增加孩子與父母的互動,增進感情。
*靜電貼紙冊:足夠的故事性,邊玩邊學。

放下手機吧!

也提醒您,重要的不是孩子想玩什麼靜態的活動,而是孩子想與您一起進行,所以放下您手中的手機,也收起孩子手上的平板,一同在車廂中享受親子時光吧。

靜電貼紙冊的玩法
父母可以建構一個故事,利用靜電貼紙冊中原本的角色與場景,發展出不同的故事內容,有一些小道理也能在這樣的機會中教給孩子唷。

 

公共場合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台北市萬華親子館副館長兼諮商心理師 陳彥琪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小敏
模特兒/漂亮媽咪韋廷、可愛寶貝意媞(人物與文章內容無關)
指導編輯/張玉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