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別錯待「過動兒」,他不是故意的!18個症狀認識ADHD,把握治療時機

您家寶貝坐不住、注意力不足、個性急、愛發脾氣嗎?究竟是活潑好動還是過動呢?台灣有許多兒童罹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大家都叫他們是「過動兒」,但其實這是錯誤的稱呼!而且有太多人不知道ADHD,甚至誤解了ADHD,造成只有15%的孩子接受正確而有效的治療。讓我們從正確認識ADHD開始吧!
別錯待「過動兒」,他不是故意的!18個症狀認識ADHD,把握治療時機

 

「過動症」的全名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大多在小孩進入團體生活,例如上幼稚園、上小學之後才會被確立診斷;一般民眾對過動症認知不足,甚至誤解甚深,因此儘早正確認識ADHD的原因、症狀與治療方法,並破除對ADHD的錯誤刻板印象,萬一懷疑自己的孩子出現ADHD的狀況時,才能即時給醫師正確診斷與治療,並用正確的態度與方法對待孩子,不會誤解孩子、錯待孩子,耽誤了孩子的一生,也讓自己留下遺憾!

「過動兒」不見得好動,誤解易耽誤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陳錦宏指出,其實大多數人都誤解了過動症!大家都習慣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的小朋友為「過動兒」,但其實他們不見得好動!

台灣兒童ADHD的盛行率為7.5%,但由於飽受誤解,只有25%的ADHD孩童被發現及接受治療。而在接受診斷與治療的孩子中,卻只有約15%孩子接受正確而有效的治療方式,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大眾對於ADHD的認識不足!不了解ADHD的人,往往覺得他(她)們好動、調皮、愛唱反調、漫不經心,因而認為他們是「搗蛋鬼」!

ADHD被嚴重忽略的問題

· 高盛行率:約7.5〜9.9%。

· 高共病率:約佔80〜90%,也就是症狀常會跟其他疾病混淆。

· 高治療反應率:約達80%,藥物的治療效果明顯,80%的ADHD小孩可以因此得到改善。

· 低就診率:只有15%,還是跟大眾認知不足及資訊混亂有關係。 

延伸閱讀:別以為孩子只是調皮!幼兒期出現「這些」行為,可能是過動的徵兆!

一位ADHD小孩家長的心聲

陳錦宏醫師的一位案例母親表示:「我的小孩小學三年級,每次帶他上學,只要有同學、家長靠近,我就很害怕,怕他們又要抱怨我小孩的行為不好;每次接到老師聯絡簿的批評,就覺得很羞愧,好像我故意沒有把小孩教好!可是我已經很認真教,他就是不好好寫作業、拖拖拉拉、愛講話干擾別人、和同學吵架、不聽老師的話,不管我用鼓勵的或打罵,一點效果都沒有,我自己都已經快崩潰了!」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ADHD小孩……

陳錦宏醫師語重心長地表示,想像一下,如果你在這個世界的生活方式和周圍的人不同,這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想像一下,教室裡同學都嘲笑你,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你會有這樣的行為舉止,這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想像一下,你每天被老師警告,因為他對你不聽話或不遵守他的指示感到非常沮喪或生氣,而且你經常上課講話被記、被處罰,或經常和同學打架。想像一下,經常有人來跟你的父母告狀說你不乖,父母只好每天叨念「拜託你聽話一些好嗎」?想像一下,連你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做出這些事情,這種感覺有多悲哀...... 你想要聽話、你想要表現良好,你想要和其他孩子一樣,但不知為何就是做不到?就是不斷出錯,這種感覺有多無奈…… 然而,這就是ADHD孩子每天的生活。  

正確認識ADHD

◎7歲前就會出現症狀: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邱顯智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是好發於兒童的疾病,約有5〜10%的兒童受到影響,在7歲前就出現症狀。其主要症狀為:集中注意力的困難、活動量過大及衝動。由於有這些症狀,在兩種以上的場合(如學校和家中),會導致兒童的行為規範、情緒調節、人際互動、學業等功能受到損害。

◎ADHD是生理問題造成

陳錦宏醫師表示,ADHD是一種無法持續維持專注力、動機及克制能力的「腦神經執行功能缺損」。可能由多重病原所引起的一種情緒及行為疾病,病因包括:

神經生物性因素:人的腦中有主管學習、記憶、自我抑制、產生動機等的部位,這些部位有主管上述功能的多巴胺(Dopamine)、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當缺乏這些物質或分泌失衡時,就會誘發ADHD。

遺傳因素:許多有關ADHD的研究發現,遺傳因素占約七成

環境因素:有研究指出,母親在懷孕時營養不良、吸煙、壓力過大、感染、早產或難產時胎兒頭部受損等因素,可能造成生出的孩子罹患ADHD,但並不代表這樣就一定能引起ADHD。此外,鉛中毒、出生體重過輕、嚴重之親情分離、腸病毒等,也可能引起ADHD。

大腦發展問題:ADHD兒童的前額葉(Frontal lobe)及大腦前葉的容積,比正常的兒童小10%左右,而這正是執行記憶力、專注力與感覺統合的區域。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追蹤10年研究指出,跟一般正常小孩相比,ADHD小孩的腦部皮質發育平均慢了3年,所以很多父母常覺得這種小孩較幼稚。

因此,要注意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ADHD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具體的診斷和治療,千萬不要單純地認為ADHD是因為孩子天生的個性或環境所造成的!錯誤的治療方向,影響的是孩子的一生! 

延伸閱讀:你該堅持不給糖!研究:過多的糖會破壞兒童大腦記憶

ADHD是一種疾病,需要接受具體的診斷和治療

ADHD的症狀與診斷

依症狀可分為三類類型:

ADHD依症狀可分為三類:過動型&衝動型、注意力缺乏型、混合型(過動與注意力缺乏都有)。

ADHD的診斷方法:

邱顯智主任表示,因為注意力不足、過動或衝動等症狀,並非特定的症狀,在許多狀況下或其他精神疾病中,如壓力過大、適應不良、緊張、焦慮、憂鬱等,都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甚至正常的兒童,也有可能出現。因此一定需要由專業的醫師評估,才能確定。

陳錦宏醫師指出,根據DSM-IV的臨床診斷標準,必須出現下列2種類型當中任何一類的症狀,同時每個類型中至少符合6項以上,且這些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至少持續出現6個月以上,才能診斷是ADHD

◎注意力不足(Inattention):

做事較難專心,一件事不容易從頭做到尾,容易分心,在課堂或活動時不易維持注意力。可能出現下面狀況:

1.常常粗心,不易注意細節。

2.常常看起來不易專心聽別人正對他說的話。

3.經常有困難把事情或功課做完(不能完成的原因不是因為對事情或功課不理解的緣故)。

4.常常難以規劃工作及活動。

5.時常逃避、不喜歡或排斥需全神貫注的事(例如:寫作業)。

6.常常遺失東西或遺忘事物(例如:玩具、老師交待要帶去學校的作業、課本或鉛筆等)。

7.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

8.對日常生活的事物容易健忘。

9.在工作或遊戲中無法持續維持注意力。

◎過動、易衝動:

過動顯示在孩子的活動量偏高,很難乖乖坐好;衝動顯示較沒有耐心,想要什麼總要求立即滿足。可能出現下面狀況:

· 過動(hyperactivity):

1.經常手忙腳亂或坐時扭動不安沒法坐好。

2.在課堂或其他需好好坐在座位上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3.在不適當的場合(如教室)經常過度地四處奔跑或攀爬(在青少年或成人可能只僅限於自覺不能好好安靜下來)。

4.經常有困難地安靜遊玩或從事休閒活動。

5.常常會覺得有一股「想要動起來」的衝動。

6.常常很多話。

· 易衝動(Impulsivity):

1.時常在他人問題未說完時便搶著回答。

2.在需要輪流或排隊等待時有困難。

3.時常打斷或打擾他人(例如打斷別人玩遊戲)。

邱顯智主任建議家長可以帶兒童到精神科(有的稱為身心科、心理衛生門診)就診,透過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社工師等醫療團隊的評估,來了解兒童所面對的困難,提供家長最佳的醫療計畫。 

 

那麼,「過動」跟「好動」有甚麼不一樣嗎?ADHD如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