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庭 健康百寶箱

爸比小心!避免6種癌症上身

為家人工作奮鬥的爸比在忙碌之餘,也不要忘了自身的健康狀況,工作壓力大、飲食不均衡、少運動這些因素都容易讓身體出現問題,衛福部國健署最新公布的癌症報告中,就有不少癌症與飲食和生活習慣相關,爸比們應特別注意。
爸比小心!避免6種癌症上身

 

衛福部國健署最新公布的癌症報告顯示,國人癌症人口數是持續增加中,根據統計資料,癌症發生率的男女比例,男性為女性的1.3倍,死亡率則男性為女性的1.8倍;男性前6大癌症依序是大腸癌、肝癌、肺癌、口腔癌(含口咽、下咽)、攝護腺癌、食道癌(發生率持續提高中)。基本上,不少癌症與飲食和生活習慣相關,正常作息、均衡飲食是預防的基本功,定期篩檢也是預防癌症的主要方法。

No.1大腸癌

大腸癌已經連續多年蟬聯男性癌症第1名,光田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郭集慶指出,國內的大腸癌發生率在全世界也是排名在10名內。罹患大腸癌的人數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與飲食西化、紅肉的攝取量大有正相關,在嗜吃紅肉的歐美國家,大腸癌的發生率很高,我國也是逐年上升,抽菸、喝酒、常吃紅肉、飲食重鹹、肥胖、不運動都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

 

大腸癌主要是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所造成,早期並無明顯的症狀,如果腫瘤長在腸道右側,會出現虛弱、走路喘等貧血症狀;如果腫瘤長在腸道左側,則會出現腹痛、解不出大便等腸道阻塞症狀。上述兩種狀況及直腸出血造成的血便都屬於大腸癌晚期的症狀,如果要早期發現及早治療必須靠篩檢。

 

大腸癌好發於50歲以上,主要是因為年紀越大,大腸暴露在致癌物的時間就越長,尤其是現今食品安全問題頻傳,致癌物接觸的機會變多,這些都會造成腸道黏膜的刺激與病變,因此,健保提供50歲以上的人兩年1次的大腸癌篩檢服務。目前糞便潛血檢查採取免疫法,無須飲食限制,若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但糞便潛血檢查並非百分之百準確,當有任何異狀時,仍應找專科醫師做必要檢查。不過,大腸癌近年也有年輕化的趨勢,建議家族有大腸癌病史及抽菸、喝酒且常吃紅肉者,提早做篩檢檢查。0~2期(早期)的大腸癌以切除腫瘤的治療為主,存活率達九成以上,中、晚期則需要開刀與輔佐型化療兩種治療並進。

 

已經知道紅肉(國外研究主要是牛肉、羊肉)的攝取量越大,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就越高,郭集慶主任建議,1週攝取紅肉的分量不要超過1次,醃漬食品、重鹹食物也要少吃,每天最好食用新鮮未加工的蔬果7~9份(尚未煮前的青菜、水果一個拳頭的分量等於蔬果1份),才能充分攝取到蔬果中的植物化合物和膳食纖維。除此,平常應多走路和運動,將BMI維持在正常的18.5~24之間,並且戒菸、戒酒。

 

No.2肝癌

肝臟受病毒感染而引發的B肝、C肝是肝癌主要的致病因素,其次是酒精性肝炎及食物含黃麴毒素因素。郭集慶主任表示,得到B、C肝的患者約有一半會變成慢性帶原者,慢性帶原者又有約一半因帶原時間長而產生肝硬化病變,最後變成肝癌。國內實施嬰兒B肝疫苗接種計畫已經很久,B肝患者已有下降趨勢,C肝則沒有疫苗可預防,目前是可以治癒的(雖然花費很高),即使肝癌在男性10大癌症中仍高居第2位,但發生率已經下降。

 

B肝傳染途徑主要為血液與體液的交換,其他的感染途徑還包括受污染的注射器、輸入未經檢驗之血液、B肝帶原母親於生產前後傳染給新生兒、共用刮鬍刀、牙刷,以及接受針灸、刺青等行為,都可能感染B型肝炎;C肝病毒通常透過血液和血液的直接接觸傳染,危險性行為也有可能感染,針劑、紋身、刺青亦為傳染途徑。酒精性肝炎是酗酒引起,戒酒是最直接的預防之道;至於含黃麴毒素的食物,這個致病因素較容易被忽略,花生、花生醬、五穀雜糧、堅果類、醃漬類食品、咖啡豆(日本的研究)等都可能因生產、保存不良而產生黃麴毒素。

 

肝臟沒有神經分布,肝癌罹患初期時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腹脹、腹痛、食慾下降、面黃肌瘦等症狀,常已是癌症晚期,治癒效果不佳。肝癌早期可用手術切除或電燒治療,中期可進行肝臟動脈栓塞手術,晚期肝癌則須以標靶藥物治療,建議B肝、C肝帶原者應每6個月進行1次甲種胎兒蛋白(AFP)、腹部超音波及肝功能(AST/ALT)三種檢查,平時切忌酗酒。

 

根據一項統計資料顯示,如果每週飲酒量超過300公克,每年將以2%的機會進展到肝硬化,一旦進行至肝硬化,每年有2~5%可能轉至肝癌,慢性B、C型肝炎患者若合併酗酒,進行至肝癌的風險更高。要特別注意食物的來源及保存,發霉、保存不良(容易產生黃麴毒素)的食物應避免食用,避免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


癌症

No.3肺癌

抽菸、吸二手菸是肺癌最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日益被重視的空污問題對肺癌也有明顯的貢獻度。空污中以簡稱PM2.5的細懸浮微粒對肺部的傷害性最大,PM2.5比頭髮直徑的1/28還小,容易隨著人體的呼吸被吸入氣管,甚至可穿透肺泡,直接進入人體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炒菜的油煙、燒烤和燒金紙的煙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易被忽略的PM2.5,其他諸如汽機車排放廢氣、石化燃料、水泥製造的粉碎、工廠排放的廢氣、燃燒垃圾等都是細懸浮微粒的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PM2.5對健康的影響包括人體呼吸道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例如:氣喘惡化、肺功能降低、肺癌死亡率升高等,每立方米空氣中每增加10微克PM2.5的濃度,將增加肺癌死亡率12%(95%信賴區間為4.1~19.7%)。

 

肺癌初期並不會出現明顯的症狀,因為肺部範圍很大,即便長了1公分的腫瘤也是如此,有些能早期發現肺癌的病患,常因為受傷需照射胸部X光時被醫生無意間發現;當肺癌腫瘤逐漸變大,才會出現腫瘤長在肺部造成的咳嗽、咳血、胸痛,肺癌常轉移到淋巴結、肝臟、骨骼及腦部等,腫瘤轉移到遠處器官在該器官造成如頭痛、骨頭痛等症狀,通常出現這些徵兆都已經是晚期。

 

早期發現的肺癌可用手術切除治療,中期需加入化療及放射治療,晚期有特定基因突變的肺癌可使用標靶藥物治療。至於預防方面,建議40歲以上的一年做1次低劑量高解析的電腦斷層檢查,雖然胸部X光檢查可大致看出是否有腫瘤及其大小,但無法辨識是良性或惡性,電腦斷層檢查則能更精確顯示腫瘤的特性,幫助判斷癌細胞是否已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

 

另外,最好戒菸、不要接觸二手菸,平日少油煙飲食、少燒金紙,出門運動前可先上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查看PM2.5和空氣汙染指標PSI指數,如果空氣品質不佳,就改成室內的運動,避免在戶外運動反而吸進大量的汙染物。

 

No.4口腔癌(含口咽、下咽)

在臺灣抽菸、喝酒或嚼食檳榔是口腔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且患者多為中年男子,但國外已有研究報告指出,因口交而引起的人類乳突病毒(HPV),已經成為50歲以下女性罹患口咽癌的原因。臺灣地區口腔癌以舌癌及頰黏膜癌最常見,口咽癌則以扁桃腺癌最多。

 

口腔癌屬於症狀比較明顯的疾病,如果口內發生潰瘍超過2週都不見好轉就必須注意,可以到醫院做切片檢查,或是口中出現白斑、紅斑、嚼食檳榔,甚至有嘴巴張不開的狀況也是徵兆。口腔癌容易轉移到頸部淋巴區域,頸部腫塊也是口腔癌常見的臨床表現。

 

口咽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到晚期時才會出現吞嚥困難、構音異常、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除此,還有一個較少見卻也會導致口腔癌的原因,就是口內的假牙長期刺激口頰黏膜引起,如果有裝假牙,需注意使用時是否會經常摩擦口頰。早期的口腔癌以切除治療為主,中、晚期的治療則比較複雜,預防口腔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戒菸、戒酒、戒檳榔。


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