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臉白容易喘、愛咬頭髮吃冰塊?當心小兒貧血!

孩子的臉色總是蒼白無血色、走沒幾分鐘就氣喘吁吁,爸媽還以為是罹患了心臟病,原來這有可能是貧血的症狀!而兒童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若病情嚴重還可能影響孩子的學習力、注意力以及抵抗力,可別小看了貧血的影響。
臉白容易喘、愛咬頭髮吃冰塊?當心小兒貧血!

 

你家孩子總是臉色看起來較蒼白、嘴唇無血色、指甲泛白、手掌也慘白嗎?還是只要一運動就心跳很快、容易喘氣、才爬了一層樓梯就喊累?有些爸比媽咪以為是孩子的心臟有問題,一檢查才知道這可是「貧血」(Anemia)的症狀!

很嚴重的貧血者還可能出現頭暈、頭痛、呼吸急促,必要時應至醫療院所進行詳細檢查。

缺乏血色素 氧氣交換會不足

貧血指的是「血色素」較少,並非一般人以為的紅血球數量較少。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張家堯主任說明,像是罹患海洋性貧血者的紅血球就比正常人來得多,但血色素卻很低。所謂的血色素是指紅血球中一種含鐵的蛋白質,能夠攜帶氧氣來做氣體交換。若孩子貧血,血色素不夠,氣體交換的效率較差或是不足,在進行跑步、爬山…等氧氣需求量較大活動之際,氧氣交換不足,就會產生不舒服的症狀。

貧血標準與性別年齡有關係

張家堯指出,若血色素在年齡層的常態分配兩個標準差之下,即為貧血。成年人的貧血標準依性別有所不同,成年男性的血色素若小於14g/dL、女性若小於12g/dL就認定為貧血。

10歲以下的兒童則會隨著年齡而有不同的貧血標準,張家堯主任解釋,這是因為在孩子的發育過程之中,每一階段的成長速度都不一樣,0~6個月的寶寶成長速度最快;正在攝取副食品的寶寶可能因攝取營養不均衡而影響血色素。

簡單來說,青春期之前的青少年孩子若血色素是12g/dL以下,則算為貧血;若6~10歲孩子的血色素低於11.5g/dL算是貧血;1~6歲血色素則是小於11.0g/dL為貧血;1歲以內,特別是3個月的寶寶的血色素若小於9g/dL,就會判定為貧血。1個月以下的新生兒血色素較高,這就是為什麼剛出生的寶寶看起來全身都較為紅潤,其血色素可達16g~18g/dL,若小於13.5g/dL就算是貧血。

至於為何特別提及3個月寶寶的血色素呢?因為3個月正是處於生理性貧血階段,指此月齡的寶寶正經歷轉換過程,老化的紅血球遭受破壞,而體重正快速成長,血色素就相對較低,這是每個寶寶生長發育之中必然會出現的正常生理現象,但也不能低於9g/dL;若是低於9g/dL,就是有貧血問題了。

延伸閱讀:純母乳寶寶生長較慢?原因在於缺少2個重要營養素

嬰幼兒貧血3類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之中,不同年齡有不同的常見貧血類型。以下將分成新生兒、嬰兒期以及兒童期等三階段分別進行詳細說明。

階段1、出生~滿月的新生兒

若為剛出生到滿月的新生兒,常見的貧血原因包括:(1)在生產過程之中,剪臍帶時,有些許血液的流失。(2)可能是「溶血性貧血」(HemolyticAnemia),包括A或B型胎兒與O型媽咪的「ABO血型不合」、「海洋性貧血」(Thalassemia),以及俗稱的「蠶豆症(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6PD缺乏症)」,在生產過程之中有些溶血的現象。其他還包括先天性的感染症、以及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都可能造成新生兒貧血。

階段2、1個月~1歲的嬰兒期

嬰兒期的寶寶,特別是3~6個月大時,若臉色總是十分蒼白,就要注意是否為「海洋性貧血(又稱「地中海型貧血」)。這是因為3~6個月剛好是胎兒血色素轉換為人血色素的時機,某些類型的海洋性貧血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血色素製造不良,因而造成貧血。

9個月~2歲大的寶寶則容易罹患「缺鐵性貧血」(IronDeficiencyAnemia,簡稱為IDA)。

階段3、5歲以下的兒童期

整個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貧血還是「缺鐵性貧血」以及「海洋性貧血」。在臺灣,罹患具有遺傳性的輕度海洋性貧血患者比例也蠻高的,雖然目前並無正式統計數據,但推測可能達到8%左右。而其他因素的貧血類型,相對來說較為少見,然而骨髓疾病、惡性疾病或慢性疾病,如:白血病、兒童淋巴瘤、再生不良性貧血…等都可能導致貧血症狀。如果孩子有貧血的問題,千萬不能等閒視之,必須進行詳細檢查,排除較危險情況。

延伸閱讀:6月以上寶寶易貧血,補鐵這樣吃

整個兒童時期最常見的貧血還是「缺鐵性貧血」以及「海洋性貧血」。

嚴重缺鐵 恐影響學習力!

「缺鐵性貧血」是兒童最常見的貧血疾病,特別是6個月~2歲大的寶寶,正在長牙齒,也還在練習吃副食品,有時候稍微挑嘴或是有些肉不想吃、咬不動,沒有攝取到足夠的鐵質,就容易造成缺鐵性貧血。

此外,孩子偏食也要懷疑是否罹患缺鐵性貧血,因為偏食就會使得身體缺鐵,缺鐵就更會偏食,而偏食又會缺乏更多的鐵質,造成惡性循環。因此,張家堯主任提醒,鐵是人體重要的生理輔酶,倘若缺乏鐵,會影響生理層面。嚴重的缺鐵性貧血,還可能會讓孩子的抵抗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認知緩慢以及運動發展較慢。

有些嚴重缺鐵性貧血的孩子具有「異食癖」的特性,平時愛咬頭髮、喜歡吃冰塊,到公園玩耍,還會抓泥土、沙子來吃,張家堯主任解釋,這是因為鐵是人體生理重要的酵素,與神經、認知有關才導致如此。

早產兒、低體重兒更易缺鐵

小嬰兒的鐵質是從媽咪身上透過胎盤、臍帶血輸送給小嬰兒,到了小嬰兒身上的鐵質有兩個型態,一是儲存於骨髓之中,一則是在血液裡循環。體重足夠的足月寶寶已儲存足夠的鐵質才出生,而太早出生的寶寶,雖然身上已具有媽咪給予的鐵質,但鐵質的儲存量通常是不夠的,加上早產兒寶寶因提早出生,其身體器官還不夠成熟,因此,在醫院裡,當早產兒的體重較足夠而能夠返家時,都會交代爸比媽咪餵寶寶吃鐵劑,並補充多種維他命,之後較不易形成缺鐵性貧血,否則早產兒寶寶缺鐵性貧血的機率是很高的!

從天然食物補足鐵質

針對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在日常生活之中,張家堯主任建議從牛肉、豬肉、羊肉…等紅色瘦肉補充,動物性的鐵質最豐富,且吸收率佳。如果是吃素的孩子,可以多攝取芝麻、紅豆…等種子類,以及菠菜、番薯葉…等深綠色蔬菜,以增加鐵質。

除了多攝取高鐵質的食物之外,也應多吃一些含豐富維生素C的水果,可幫助鐵質吸收,建議在飯後吃些當季的新鮮水果,如:蘋果、柑橘、葡萄…等增進鐵質的吸收效率。而這類含鐵質食物,若與牛奶或茶葉一起飲用,像是飯後喝一杯奶茶,可是會干擾鐵質吸收,若是缺鐵的孩子就應避免。

常見到未滿2歲的缺鐵性貧血寶寶,牙齒都還沒長好,無法正常咀嚼肉類。媽咪準備了肉泥讓寶寶食用,但因料理不當而有些腥味,寶寶便不太喜歡,張家堯主任建議可以牛肉水餃或豬肉水餃…等碎肉取代。

一般來說,缺鐵性貧血患者通常需服用3個月的鐵劑,再做後續追蹤。

延伸閱讀:補鐵要吃葡萄乾?更有效的其實是這幾種食物

鐵劑過量反而不利身體

想要補充鐵質,許多爸媽想說從飲食補充實在是太慢了,吃鐵劑是比較快速的方式!但張家堯主任提醒,一定要經過抽血檢驗,確認診斷後,才需要補充鐵劑,否則若未經處方,自行隨意服用鐵劑,可能造成鐵質過量,反而對於心臟、肝臟或內分泌系統都有不良影響。

或許有些爸媽擔心愛吃牛肉的孩子會不會吃下太多鐵質,對身體造成負擔?張家堯主任表示,即便有些成人的肉食主義者,不吃青菜、只愛吃肉類,也不會讓身體含鐵過多。因牛肉富含鐵質,但最主要還是蛋白質,肉食主義者不吃青菜容易使得尿酸過高,而不是鐵質過高,唯有直接服用鐵劑,才有可能會鐵質過量。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諮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部小兒血液腫瘤科主任張家堯
攝影/2026兒童拍拍
梳化/羊羊
演出/baby:婉綝(照片與文章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