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孕前優生

婦癌第一名,其實是子宮內膜癌!

名列婦癌第一位且發生率持續攀升中的子宮內膜癌,因子宮頸癌的鋒芒而未受到女性重視。婦產科醫師提醒,若陰道出現持續反覆的不正常出血就應該留意,其實子宮內膜癌並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能及早發現,並妥善治療。
婦癌第一名,其實是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名列三大婦癌第一位

一般女性對於「子宮內膜癌(endometrialcancer)」的瞭解不多,只知道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可篩檢子宮頸癌,殊不知子宮內膜癌已從民國99年開始竄位成為婦科癌症的第一名,並在女性十大癌症之中佔第七名。


位於骨盆腔的子宮是孕育胎兒的地方,子宮腔內有一層內膜細胞稱為子宮內膜,是受精胚胎著床的位置,在此形成胎盤,發育成胎兒。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陳楨瑞指出,對於一般女性來說,在青春期之後,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增厚,倘若子宮內膜並未接受到受精胚胎,且子宮內膜增厚至一定程度,就會掉落,造成出血,形成女性的月經周期。因此,有些女性處於月經周期間在衛生棉上除了有經血之外,還可看到黏稠物,就是脫落的子宮內膜了。

當子宮內膜的細胞變化長出癌細胞,就是子宮內膜癌,因為子宮內膜每個月都會不斷增生、掉落,是身體之中生長快速的組織,就容易出現癌症變化。而子宮內膜癌可分為兩大類型,一稱為子宮內膜型的腺癌,二則是子宮內膜非內膜型腺癌。

延伸閱讀:死亡率比子宮頸癌高,卵巢癌 婦癌中的「沉默殺手」…

第一型‧子宮內膜型腺癌

子宮內膜型的腺癌是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所造成,主要是女性雌激素的過度刺激,子宮內膜細胞過度分化之後形成的癌症。平均高峰期為45~55歲的子宮內膜型腺癌,從年紀上來看,恰好是更年期的前後,時常與更年期之前的不規則出血混淆,有些女性都會認為自己是更年期前後的不規則出血,而忽略本身還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第二型‧子宮內膜非內膜型腺癌

與第一型的子宮內膜型腺癌不同,罹患第二型子宮內膜非內膜型腺癌的女性,平均年齡為70~75歲以上,預後狀況較差。因通常出現於年紀較長的女性,已距離更年期有一段時間了,便認為與荷爾蒙過度刺激影響較無關聯,但產生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

不正常月經出血恐為罹癌徵狀!

之前新聞曾報導過有一名患者氣沖沖地向醫生抱怨,「我做了一輩子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但最後還是得到子宮內膜癌!」然而這位患者的說明並不合理!陳楨瑞醫師指出,傳統的子宮頸抹片檢查,目前無法有效地篩檢出子宮內膜癌;子宮頸抹片篩檢的是子宮頸癌前上皮病變。對此也有研究指出,當發現子宮頸抹片結果異常之後,再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發現是子宮內膜癌的機率只有6%。

子宮內膜癌並無良好的篩檢方式,那麼媽咪如何得知自己有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呢?陳楨瑞醫師表示,目前僅能透過發現不正常或不規則的月經出血、持續性且長期的陰道出血或是更年期之後的陰道出血…等臨床表徵,來早期發現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

陳楨瑞醫師進一步說明,所謂的不正常陰道出血是指月經與月經之間不正常的出血,或是月經期間拉得相當長,像是一般女生月經周期平均是5~7天,若是不正常就是月經該結束時卻不結束,仍持續出血,或是還不到月經周期,就開始滴滴答答出血。

延伸閱讀:高血糖竟致多囊性卵巢、婦科惡癌!快做1招防糖尿病

身材肥胖、多囊性卵巢患者是高危險群

哪些媽咪是屬於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呢?陳楨瑞醫師表示,肥胖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這是因為子宮內膜癌與過度的雌激素刺激有關,而肥胖女性的身體脂肪較多,雌激素濃度相對較高。還有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就是卵巢功能異常者,通常排卵不易,卵巢不容易釋放黃體素,無法對子宮內膜提供保護作用,且一般多囊性卵巢患者也偏向高BMI。因此,一般認為肥胖、多囊性卵巢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族群。

此外,更年期後的女性使用荷爾蒙補充治療,若僅給予雌激素,而未提供黃體素作用,則會增加罹患子宮內膜癌的機率,所以,目前醫學上的建議,停經女性如果子宮仍完整保留,須使用雌激素(用於改善更年期症狀)以及黃體素(用於保護子宮內膜)的荷爾蒙療法;若子宮已經切除,只須單獨使用雌激素。

還有一藥物也可能誘發子宮內膜癌,在完成乳癌治療後,有些醫師會建議使用Tamoxifen藥物5~10年,以抑制女性荷爾蒙,減少乳癌復發風險;但於服藥過程之中,須定期至婦科門診接受超音波內膜測量,一旦出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就應該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雖然比例不高,但仍可能會誘發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與HNPCC有關

有些媽咪會詢問子宮內膜癌是否具有遺傳性?陳楨瑞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患者在遺傳性方面的表現並不明顯,不像是乳癌、大腸直腸癌、卵巢癌帶有所謂的BRCA基因突變,但學理上子宮內膜癌是有些基因異常所造成的,而其中「家族型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ctalcancer,簡稱HNPCC)可能與子宮內膜癌有關。

陳楨瑞醫師進一步解釋,人體有「DNA錯誤配對修補基因」(DNAmismatchrepairgenes,簡稱MMR),包括MLHl、MSH2…等,負責修復細胞遺傳物質(簡稱DNA)在細胞複製過程中出現微細配對錯誤。而罹患上述這兩種疾病的患者可能是這些基因都有問題,但此基因異常引發子宮內膜癌的比率,目前臺灣並無切確研究數據。

醫師表示,肥胖是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子,這是因為子宮內膜癌與過度的雌激素刺激有關,而肥胖女性的身體脂肪較多,雌激素濃度相對較高。

切片檢查診斷子宮內膜癌

因罹患第一型子宮內膜癌的高峰期與更年期的年齡恰好相重疊,有時症狀實在難以分辯,因此若出現臨床醫師高度懷疑的情況,如:持續不規則出血、大量出血、劇烈貧血、對於止血藥物或荷爾蒙藥物反應不好,或者在超音波底下可看到子宮內膜相當肥厚,通常就會建議患者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再根據其結果判斷是否有癌細胞。

子宮內膜切片檢查是沒有傷口的手術,以一細長管子經過子宮頸深入子宮腔,抽取子宮內膜的組織,除了可在門診操作之外,也能夠於手術室內進行。但若於門診無麻醉下抽吸子宮內膜,文獻上指出會約有一成的患者,因無法採集足夠檢體或是未取到異常組織,而呈現假陰性的診斷結果,也就是雖然結果是陰性,但並非真的沒有問題。因此,一般來說,若強烈懷疑罹患子宮內膜癌,就會建議到手術室進行子宮內膜切片檢查,一來可藉由麻醉效果,消除擴張子宮頸時的不適感,二來可取得較多組織,以便於分析。

延伸閱讀:如何遠離5大危險婦癌

子宮內膜癌治療以手術為主

標準的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是「婦癌分期手術」(Staging),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以及主動脈淋巴腺摘除。陳楨瑞醫師表示,所謂的分期手術是指進行手術之後,可知道疾病擴展的範圍,再依病理分期,決定是否需要後續治療。如果是第一和第二期的患者,通常於手術後還要加做輔助性的放射線治療;而第三和第四期的患者,通常還會進行化學治療以及輔助放射線治療。

標準的子宮內膜癌治療方式是「婦癌分期手術」(Staging),將子宮、卵巢、輸卵管、骨盆腔淋巴腺以及主動脈淋巴腺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