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父母必學!3種超有效的急救術

當孩子發生意外,像是溺水、燒燙傷、誤食、中毒等,已經失去意識時,除了撥打119,等待救護車到來之外,父母應該學會哪些急救術,以把握黃金救援期呢?
父母必學!3種超有效的急救術

在臺灣,1~4歲的嬰幼兒十大死因中,以「事故傷害」居首位,最常發生意外的場所有高達六成是大家認為最安全的居家環境。根據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統計分析104年兒童事故傷害新聞,「照顧疏忽」為兒童死亡最常見的原因,故家長必須加強事故傷害防護的觀念,並且落實於日常生活,才能徹底杜絕這類傷害發生。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兒科醫師林欣頤指出,嬰幼兒發生危急,甚至死亡的情況,常見於異物梗塞與窒息、幼兒童墜樓、誤食與中毒、兒童溺水及燒燙傷。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好奇心會驅使他去探索生活周遭的新事物,像是吞食正在玩的玩具、從沙發上跳下、玩飲水機的開關、將成人藥物當做糖果吃等,發生往往在一瞬間,稍不注意便造成意外。

 

常見的意外傷害狀況

異物梗塞與窒息是1~4歲的兒童發生事故傷害死因之首,其次為溺水。當這些意外發生時,家長除了趕緊叫救護車、送急診之外,還能做些什麼事?首先,父母必須了解居家容易發生的意外及引起事故的原因有哪些,才能做好預防及應對的急救術。

異物梗塞與窒息
嬰幼兒會用嘴巴探索周邊環境,喜歡把物品放入,因此,容易導致異物吸入,有73%發生在3歲以下的孩童。異物梗塞最嚴重的問題是呼吸道完全阻塞,當呼吸道遭受外來物阻塞而無法呼吸,就會造成窒息,導致腦部缺氧,進而造成損傷。到底哪些物品較容易引起異物梗塞?以食物來說,包括果凍、軟糖、糖果、含骨頭的肉類、整顆的種子與堅果(例如:花生)、帶籽水果(例如:荔枝、龍眼、葡萄)與較黏稠的花生醬等,非食物性的錢幣、安全別針、鈕扣電池、彈珠、小玩具及配件也相當常見。

假如發現原本意識清楚的嬰幼兒突然出現嚴重呼吸困難而無法言語,或者劇烈咳嗽,就必須懷疑是否為異物吸入所造成的呼吸道阻塞。若因為異物梗塞而使呼吸道完全阻塞時,應立即對外求助或撥打119,並且把握黃金救援期,執行哈姆立克法,重複動作直到異物咳、吐出並予以移除,有必要甚至施以心肺復甦術。

貼心叮嚀
根據臺灣兒科醫學會「兒童異物梗塞與窒息的預防」,建議家長或照顧者應遵循以下原則:

1. 1歲以下的嬰兒不可趴睡,嬰兒床上也不能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棉被。除此,不建議1歲以下的嬰兒與大人或其他人同床,因為此時嬰兒尚不會翻,很容易在沒注意的情況下壓到他。

2. 小心檢查地板及遊玩的地方是否有硬幣、鈕扣及其他小東西,避免幼兒誤食。

3. 選擇適合年齡的安全玩具,避免玩具零件掉落,造成幼兒誤食。

4. 勿讓孩子接近繩帶(套),像是窗簾的拉繩、滑鼠線、懸掛奶嘴、項鍊、平安符或玩具吊繩等,衣服上也不要有長繩帶。

5. 避免讓小孩接近塑膠袋、具拉鍊的袋子、柔軟枕頭等。

6. 避免讓小孩在浴缸內玩水,以發生溺水窒息的危險。

7. 孩子哭泣或奔跑時,應避免同時餵食物。

8. 1歲以下還不會翻身的嬰兒,容易有溢奶狀況,因此,用奶瓶餵食時,應以頭上、腳下的姿勢斜抱著,吃完後給予拍嗝或將嬰兒側躺,預防因溢奶而造成嗆奶。

9. 避免讓學齡前兒童吞食可能引起異物梗塞的固體食物,尤其是風險特別高的4歲以下之幼兒。除了不主動給予,也應注意勿讓小孩在沒有成人戒護下,接觸到這些固體食物。此外,所有食物都須壓碎和切細,要求孩子不要邊玩邊吃,而且得細嚼慢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