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親子×公共空間」的衝突與挑戰

兩位新世代媽媽蔚昀和淑婷,透過email通信,細膩寫下自己對孩子情緒、與孩子對話的經驗,也討論體罰、兒童人權、親子友善空間、性別刻板印象等觀念。在自身遭遇的煩惱中,他們看到孩子在公共空間不受歡迎,孩子的戶外遊戲越來越不好玩…,她們堅信孩子應該被理解,孩子的要求也應該被正視。一樣的育兒關卡,提供給你不一樣的思考~
「親子×公共空間」的衝突與挑戰

對小孩友善的空間

帶小孩出門,我緊張公車在公車站停靠的時間不長,緊張上了車沒有位子坐,或沒有放娃娃車的空間。緊張車開太快,緊張孩子會不會太吵、打擾到別人,緊張公共場所是否方便孩子解決生理需求……

 

淑婷:

我們先前聊到媽媽在公共場合餵母乳遇到的種種困難(以及有色眼光),我於是想到:我們的孩子,在公共場所擁有舒服的環境嗎?他們在公共空間裡是怎麼被人看待的呢?

我不知道妳的經驗如何?我在台灣帶小孩出門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緊張的。緊張公車在公車站停靠的時間不長,緊張上了車沒有位子坐,或沒有放娃娃車的空間。緊張車開太快,不知道下車的時候司機會不會等我們,讓我們慢慢下車(有幾次遇到好心司機,讓我很感動)。緊張我們會不會遭受到別人的拒絕或白眼,緊張他會不會在餐廳、咖啡廳、高鐵上太吵、打擾到別人,緊張我能不能把他管好,緊張公共場所有沒有他可以解決生理需求(想喝奶或想睡、大小便)的地方……

有時候我會憤怒,當餐廳老闆對我說:「我們空間很小,請妳不要帶孩子進來。」而當我解釋,他不會亂跑,他只是走去飲料櫃選他想喝的飲料,等下會乖乖坐好,老闆卻不想聽我說話。我憤怒,當我的小孩坐高鐵時,因為興奮而說話比較大聲,前面的人則頻頻回頭看我,以目光給我壓力。我憤怒而且無力,因為我和我的孩子被別人當成麻煩(雖然我已經很努力不要成為別人的麻煩了),而他們避免麻煩的方式,是拒絕和我們接觸(比如請我們離開,或是施加壓力,希望我們自行消音或消失)。

接納小孩的公共生活

印象中在波蘭,我帶小孩出門也會緊張,偶爾也會憤怒,但程度比在台灣輕微。這並不是說波蘭環境就一定比台灣好,這裡也有很多機車的事,比如說擁擠的公車、非低底盤的電車(扛娃娃車上下車很累)、沒有人行道的馬路、老舊沒有電梯的樓房(或是有電梯,但是很窄很小,或是從二樓才開始!)、沒有餵奶空間和兒童廁所的餐廳及咖啡廳、不知道讓座為何物的乘客……

波蘭不是完美的,然而我在這裡真的感覺比較輕鬆。波蘭的生活步調比台灣慢、空間沒有那麼擁擠是一個原因,許多硬體設施越來越友善是另一個。還有一個原因,我想是最重要的:我遇到的大部分波蘭人都把小孩(包括他們的尖叫、大笑、哭泣、吵鬧)當成公眾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也樂意與小孩接觸、互動,以平常心面對他們可能帶來的愉悅或不便。

 

可能是幸運吧?我在波蘭幾乎沒有遇過因為兒子哭鬧,而被旁人指責、白眼的情況。反而是當我面對哭鬧的兒子手足無措,好幾次都是陌生人出手救了我。一次是我和兒子坐計程車,他很想睡所以一直哭,司機就拿出一個猴子布偶給他玩,讓他安靜下來。另一次是我帶兒子去看醫生,他卻不肯把嘴巴張開,正當我打算抓住他強迫他張嘴時,醫生說:「好,那我不用壓舌片,壓舌片給你玩,你自己把嘴巴打開好嗎?」令我驚訝的是,他真的打開了。還有一次,我們夫妻帶兒子坐公車,兒子鬧情緒大哭,旁邊比他大幾歲的小孩就來和他說話,逗他開心……

我很珍惜這些陌生人的善意,以及他們和我兒子的互動。這讓兒子和我看到,我們不是與世隔絕的,而是社會的一部分。作為一個媽媽,我不必單打獨鬥,而是可以依靠、信任別人的幫助,一起把孩子帶好。

我和我兒子的教母K討論過這個問題,她說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小孩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表現和行為舉止。如果他只待在家裡,不去公共場所,他怎麼知道要如何在公共場所和其他人互動?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更要多接觸、多學習。一切都是要學習的啊,這是真實人生,又不是童話故事。」

對小孩友善包容的空間,也就是對人友善包容的空間

是的,一切都是需要學習的。和另一個波蘭媽媽朋友M聊天,我發現波蘭也不是從開國第一天開始,就是一個對小孩友善的國家。M說,在波蘭還是共產黨執政的時期,人們覺得小孩在公共場所「應該要很乖、很安靜,最好在睡覺。」對媽媽的要求則是:「妳自己生的妳就要會自己教啊。」面對哭哭啼啼的小孩,有時候人們甚至會冷嘲熱諷:「哎喲,你怎麼哭這麼大聲啊。」 或「這麼大了還哭。」

 

是什麼促成了改變?原因應該很多,我想,喚起大眾對兒童權的意識、對更好環境的渴望,是一個重要的推手。克拉科夫有一個「友善小孩的空間」(Miejsce Przyjazne Maluchom)計畫,是由民間機構、當地媒體和政府機構共同促成,從二○○六年就開始舉辦。每年主辦單位都會發起徵件,邀請大家推薦對小孩友善的圖書館、博物館、咖啡廳、餐廳、電影院、政府機關……然後從中選出最好的地方,頒發證書,並且在網站上宣傳。曾經得到證書的地方,每年也會重新審核,通過的話就頒發新的證書。

 

主辦者說,當他們剛開始這個計畫時,克拉科夫就像一片兒童空間的沙漠,他們需要花很大力氣說服別人,有家長出現的地方,也要有給小孩的空間。而現在,這個計畫不僅在克拉科夫辦得有聲有色,還擴張到整個小波蘭省(克拉科夫是小波蘭省的首府),今年,他們則把重點放在「友善身障兒童的空間」上。

 

這或許是我們可以嘗試的路?我相信在台灣也有很多空間對小孩是友善的,也有很多人希望小孩和大人都能在公共場所裡快快樂樂、各取所需。我們所能做的,是讓更多人知道這些地方,給予他們支持,並且告訴大家:友善的空間是可能的,而且這樣的地方越多,對小孩和大人越好。

 

我想妳會同意我:對小孩友善包容的空間,其實也就是對人友善包容的空間。至於友善和包容是什麼,還有如何在友善包容以及尊重每個人的界線之間取得平衡,這大概要另外寫一封信來討論了。

 

蔚昀

 

親子與公共空間的衝突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