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儘早開始念故事書給寶寶聽

在兒科門診候診區,時常可見爸媽滑著自己的手機、孩子看著平板電腦,親子之間並無任何互動。除了視力問題,令兒科醫師擔心的是,在此情況長大的孩子,長大之後可能會出現較多的情緒與人際互動困擾。處於3C年代的爸媽,以為孩子還小還不會閱讀,殊不知兒科醫師已經鼓勵儘早開始念故事書給寶寶!
儘早開始念故事書給寶寶聽

兒科醫師不只管孩子的身體健康

兒科醫師負責兒童的健康,然而健康不只有身體生理功能的健全,就像爸媽追求心靈平靜一樣,兒童的心理發展也必須受到重視。羅東博愛醫院新生兒暨小兒加護病房主任吳淑娟指出,雖然兒童醫療大多處理感冒、腸胃炎…等急性症狀問題,但其實兒科醫師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就是追蹤兒童的發展里程,這也是設立健兒門診的目的之一。

 
許多爸媽以為健兒門診只要用來打預防針,除了測量身高、體重及頭圍,以瞭解營養照顧是否合宜之外,兒科醫師還要觀察孩子的發展狀況,像是1歲的孩子是否能夠放手站立?甚至是獨立跨出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能否與人有良好的互動?可否流暢地表達自我情緒與意願?等心理的發展層面。
 
於是,今年6月台灣兒科醫學會提出「儘早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建議,這份由吳淑娟醫師及展臂閱讀協會的辛翎醫師和陳宥達醫師共同擬稿的聲明稿,起源於美國兒科醫學會重視念故事書給寶寶聽的這件事。吳淑娟醫師指出,美國兒科醫學會很早就注意到兒童發展不只有身體的健康,還有身心照顧,尤其是爸媽如何透過良好的互動方式照顧孩子,其中特別是語言、情緒及人際溝通部分。
 

來看兒科還你送一本故事書

從1989年開始,一群美國兒科醫師即開始利用兒科醫師特殊的工作性質,將儘早開始親子共讀的觀念和技巧,在健兒門診時指導給嬰幼兒家長,同時贈送適齡的童書給寶寶帶回,讓寶寶床邊經常有童書,可以隨時和大人一起看書,這就是「Reach Out and Read (ROR) 」,亦即「展臂閱讀方案」。長期的追蹤發現,透過兒科醫師來推廣共讀,能夠讓更多知識和文化資源較不足的家庭受益。

於是2014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將「主動建議家長儘早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納入兒童醫療照護政策之一。當爸媽帶來健兒門診時,醫療人員主動給予適齡的閱讀指引;兒科醫師贈送孩童一本適齡童書,並衛教家長要開始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的觀念;候診間佈置閱讀角落,張貼閱讀海報,社區志工在候診間示範講故事的方式。也就是把「唸故事書給寶寶聽」當作是醫囑,故事書變成是處方了。

 

改變家長對親子共讀的態度

兒科醫師原本就是守護兒童發展的第一線人員,擁有獨特的機會從寶寶出生後就經常接觸家長,且大多數的爸媽願意將兒科醫師的建議聽進去,是家長所信賴的專業人士。許多國際論文已指出,由兒科醫師介入推廣早期親子共讀,可以改變嬰幼兒家長對親子共讀的態度,也可促進幼兒腦部及語言發展與就學後的閱讀能力。因此,藉由兒科醫療的力量,培養家庭閱讀和良好親子互動的習慣,提高爸媽的知識能力和家庭功能,不僅為兒童儲備未來知識能力,也能減少落後帶來的問題,正是一種預防醫學的概念。

 

親子共讀的好處是一輩子的

懵懂無知的寶寶透過大人的言語或行為學習新事物,於是爸媽陪伴著孩子進行某些活動,這就是所謂的「親子互動」。然而,親子互動的方式有很多,為何兒科醫師特別推廣「親子共讀」?

吳淑娟醫師曾遇到許多爸媽跟她說:『我會陪孩子在家玩玩具』或是『假日我們會一起出去玩』這些方式當然都屬於親子互動。不過,吳淑娟醫師認為許多幼兒時期的親子互動,到孩子上學後往往會被功課或才藝取代,親子不再親密互動。然而親子共讀著重在「共」字,也就是藉由故事,讓大人與孩子間有豐富的語言互動和生活經驗分享,這種以閱讀為媒介的親子互動,真的可以從小持續進行直到長大;而當孩子長大之後,除了享有閱讀帶來的長期好處外,也能和家長保持親密的親子關係。

 

親密地面對面互動交流

也有些爸媽會說:『我平時都會播放DVD影片給孩子看』,吳淑娟醫師就會請爸媽想想看——當我們結交朋友時,你是希望只有透過網路或電話做交流,還是可以面對面交談?當面的互動可以直接感受到對方的情緒反應,同理,與孩子的互動也是如此,難道爸媽希望孩子都透過機器來學習嗎?

互動情境刺激腦部發育

有研究以先進的腦部造影檢查顯示,大人以「對話式的親子共讀」,讓寶寶處於持續互動的情境中,可以刺激其語言的溝通、理解、情緒及社會適應…等重要的能力,對幼兒腦部的發育非常重要。長期下來,有閱讀習慣者到了老年罹患失智症的比例較低,這是因為閱讀活化了腦部的緣故。

 

唸故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