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旅遊

小心!別讓以為好玩的肢體遊戲,甩壞了孩子的脊椎

孩子快樂的泉源就是「你」,因為你的一雙大手可以將他變成空中翱翔的飛機、群眾裡的巨人,或者搖身變成遊樂園裡的旋轉木馬、盪鞦韆等。然而,這些父母與孩子同樂的肢體互動遊戲都安全嗎?幼兒的脊骨禁得起大人這樣的拉扯嗎?除了動態遊戲,孩子過了學步期走路仍不穩或異常,「長大就好」是這樣嗎?
小心!別讓以為好玩的肢體遊戲,甩壞了孩子的脊椎

  

這樣的場景感覺很熟悉?

【場景1】

1歲半的威寶每天都會期待爸比早點下班回來,因為爸比總是一進門就將他整個人高高舉起,讓他儼然像架超級大飛機,一下子在客廳起飛、旋轉、降落,一下子又當起大國王端坐在爸比的肩上,爸比還會不時作勢跳躍並抖動雙肩,讓他上上下下享受宛如騎馬的快感…。

【場景2】

君濡的3歲女兒很喜歡到戶外玩,每次若有先生同行,女兒一下樓立刻一手牽她一手牽爸爸,要求他們將她舉起讓她玩盪鞦韆的遊戲,而且是這樣一路盪到停車場或目的地。動個不停的女兒有次看見別的家長和小朋友雙手緊握轉圈圈,就要求君濡如法炮製,這轉圈圈遊戲從此成了女兒的最愛…。

上述場景相信身為父母的你並不陌生,若恰巧也是你經常和家中寶貝玩的肢體遊戲時,提醒你要留意囉!人類的脊骨發育一直要到大約25歲左右才會完全停止、定型,這之前都是持續生長的;脊椎的發育,在嬰兒期和青春期是兩個發展極為敏感而且快速的時期,必需小心呵護、避免受傷。

延伸閱讀:從脊椎發育就要顧好,讓孩子的肢體發展茁壯成長!

孩子的脊骨需要小心呵護

脊髓和大腦、小腦統稱中樞神經,控制人體所有運作;脊椎對於兒童的成長和發育影響甚巨,它不僅是人體的骨架(攸關孩子的身高、身型等),更是中樞神經傳達的關鍵(掌管人體運作,包括自主神經、手腳運作、感覺、平衡等)。

美國、加拿大脊骨神經科醫師暨躍翰健康學苑總監黃如玉表示,喜歡追趕跑跳碰的孩子很可能在遊戲中受傷而不自知,加上語言表達能力欠佳,父母往往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或是忽略處理。她說:「嬰幼兒的頸椎常常因為睡姿不良或者在不當的肢體遊戲中受傷,但孩子不會表達,父母若也毫無警覺心,那麼可能因此造成孩子的頸椎弧度異常,嚴重的甚至影響食慾、睡眠、情緒與生活作息等。」

脊骨受傷很多時後是不容易察覺到的,而且往往需要一段時間身體才會出現問題或影響,該如何觀察孩子是否有脊骨受傷的可能性呢?黃如玉醫師說:「孩子白天若經常進行一些肢體運動或遊戲,夜裡睡著一段時候便醒來哭鬧,或者沒有生病但飲食、情緒等突有很大的轉變等,此時父母可以適度懷疑孩子是否有頸椎受傷的可能性,就醫讓專業的醫師檢查是最好的方法。」由於脊椎的弧度和脊椎的發育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黃如玉醫師呼籲父母應為孩子多留意脊骨方面的成長問題。 

留意這些肢體遊戲的危險

1.飛機飛

讓孩子的臉朝下,大人一手抓住孩子的頭頸部位,另一手抓住孩子的腿,做出各種飛機在空中飛翔的動作。

【醫叮嚀】大人動作轉換或停止最好是漸進式,不要讓孩子的身體有太大或太突然的頓挫情形,「頓」的力量對於孩子的頸椎弧度發展不利

2.舉高高

就是大人作勢要將小孩扔出的遊戲,大部分大人會用手托住孩子的屁股,假裝要將孩子往上扔。

【醫叮嚀】孩子在往下回到原位時,容易出現頭頸往後仰的情形,頭頸尚未固定的嬰兒不可玩此遊戲,即便頭頸已固定,孩子往後仰的動作做對於頸椎有受傷的疑慮。

3.轉圈圈

親子面對面雙手互相牽住(通常大人是握在孩子的手腕上),大人原地繞圈圈,孩子會跟著在外圍轉圈圈,速度快時孩子還可能會雙腳離開地面飛起。

【醫叮嚀】人的手腕共有8塊骨頭,通常在一歲以後大約每年會長出一塊,如果在骨頭尚未完全長齊以前經常拉扯手腕,其骨頭的排列恐有不良影響,而且4至5歲以前的孩子骨頭韌帶很鬆也較易受傷。

4.甩手/盪鞦韆

兩個大人分別握住孩子的手腕或手肘,將孩子舉起、放下,或是孩子把大人的手當做鞦韆,跳起來來回擺盪等。

【醫叮嚀】除了手腕骨頭同上面因素容易排列不良或受傷外,孩子的骨骼關節發育較不穩定,過多的甩手動作容易導致孩子的手臂、手肘脫臼等。 

延伸閱讀:捉迷藏、老鷹抓小雞…4種常見幼兒居家遊戲,竟暗藏危機!

日常姿勢 左右脊骨發育

除了動態的肢體遊戲可能危害孩子的脊骨,日常姿勢習慣也會左右一個人的脊骨健康,像是站、坐、走路等。尤其家有學步期孩子的父母應多加留意他們的步態,因為孩子走路的姿勢其實正透露孩子的脊骨發育情形,以下是黃如玉醫師就孩子學步期經常出現的幾種情形做說明:

1.鴨子走路

這是多數孩子在剛開始學習走路時會呈現的步態,主要原因是孩子多半將使力點放在腳掌的前端,這樣會使得臀部自然翹高,而且是整隻腳一起抬起來踏下去,所以身體容易搖晃,而且步伐較寬(往往寬過雙肩),身體為求平衡也容易出現外八的步態。「這種情形在3歲之前都算正常,之後還有就要就醫觀察是否髖關節有問題。」黃如玉醫師解釋道。

2.踮腳走路

這是孩子的身體平衡尚未穩定所致,理論上會隨著孩子的步伐日趨穩健而改善,黃如玉醫師說:「大部分有踮腳走路情形的孩子最遲在小學以前會改正,在這之前,孩子容易跌倒,跑步尤其不穩是必然的,但如果孩子的步態一直沒有進步,例如跌倒的頻率沒有減少、小腿肌肉較為緊繃、身體嚴重往前傾斜等,父母不放心的話可考慮帶孩子就醫檢查。」

3.O型腿與X型腿

孩子在媽媽的子宮內10個月都是捲曲的,所以剛出生的嬰兒的腿型或多或少也會呈現彎曲現象,3歲之前,寶寶的髖關節和膝蓋關節會比較彎,因此容易呈現O型腿的樣子,之後會漸漸演變成X型腿,直到6至7歲才會有比較直的腿型。

4.外八與內八

內外八是2歲以前寶寶經常出現的步態,內八原因有:出生前胎位不正(腳底內旋嚴重)、出生後小腿骨頭往內旋轉等,通常在3至6歲間會慢慢改善。黃如玉醫師提醒,走路會內八的小孩在坐地時容易出現「反盤腿」情形,父母要適度糾正,否則髖關節內旋的情況會更嚴重。

延伸閱讀:內外八?O型腿?扁平足?寶寶腿型發展全攻略

6歲之前步態多變多觀察

雖然多數寶寶在1歲左右開始學走路,但直到3、4歲,走路方式都在改變中。主要是因為孩子剛出生,足弓還沒有發育完成,脂肪比例與成人腳底比起來也相對偏高,所以承重(走路)時足弓會有塌陷情形,走路不穩。黃如玉醫師認為:「父母除了觀察孩子的步態,從旁給予安全協助外,建議盡量不要給孩子穿鞋走路,在赤腳情況下學習走路、跑步, 孩子足弓較能正常發展。」

總之,孩子學走路的過程是先外八再內八,6~10歲後才會漸漸轉正。在這之前父母不需操之過急,內八問題嚴重者,可觀察其鞋底磨擦程度來判斷是否就醫。

【腳內旋檢查法】

腳跟內側磨損是腳底內旋的警訊,也易使得腳踝和鞋有摩擦嚴重者足弓會變得更低,日後扁平足外八機率就更高了。

延伸閱讀:挑選寶寶學步鞋,把握五重點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艾琝
諮詢/美國、加拿大脊骨神經科醫師暨躍翰健康學苑總監黃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