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別害羞!和幼兒談性教育的5大重點

南韓性暴力「N號房事件」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受害女性高達74人,而最小受害者年紀只有11歲。面對生於網路世代的孩子,我們如何教育並保護他們?正確的性觀念是基本的第一步,針對性教育的5大重點提示,我們來一解爸媽們內心的各種憂慮與疑惑!
別害羞!和幼兒談性教育的5大重點


小寶貝成長到了某個階段就會對性器官感到好奇,開始會問:「為什麼我有小雞雞,妹妹沒有?」、「為什麼媽咪有胸部,我沒有?」、「爸比媽咪是怎麼生下我的?」在行為上也會有些探索行為出現,每當遇到這些情況時,家長總不免感到驚慌失措,只會支支吾吾、避重就輕的回答,但跟孩子們談性真有這麼困難嗎?而這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過程,既然躲不掉,不如就正面迎擊,用健康的心態給孩子正確的性教育!

Point 1:以平常心看待,談性不再羞羞臉

通常,人們談到性,都會直覺地感到害羞,對於某些詞彙(例如:陰莖、睪丸、乳房等)總是含糊帶過,因此當聽到從小寶貝的口中說出這些詞彙的時候,或者把玩自己的陰莖時,家長心中免不了一驚,比較保守的長輩可能還會斥責一番,這樣做會使孩子在驚恐下,容易將此舉視為罪惡感或是引發更多的興趣。

家長可以怎麼做?

其實,孩子會對性器官產生好奇,就如同他們對其他事情充滿好奇的背後原因一樣,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就會驅使他們不斷地向外探索,以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當然,「性」在孩子的發展與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孩子好奇探索的一部分,所以爸比媽咪們應該以平常心帶著孩子認識性器官,就像教導他們認識嘴巴、鼻子、眼睛一樣的自然。

延伸閱讀:除了手機,我還能陪孩子玩什麼?

性教育

Point 2:不迴避問題,搞懂孩子到底想問什麼

「我是從哪裡來的呢?」孩子到了某個階段會開始對自我的存在產生好奇,許多父母一旦遇到孩子問出這個問題,通常會手足無措地說:「就是精子跟卵子……」甚至逃避地說:「你是從石頭裡迸出來的啦!」、「你是路邊撿來的!」等,不僅傷了孩子的心,也會讓孩子對性更加疑惑,還可能產生曲解。

家長可以怎麼做?

當孩子發問時,爸比媽咪應該發揮洞察力,想想:「為什麼孩子要這樣問?」一句話的背後動機不一定相同,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想確認「我是不是你們生的」,此時就能很肯定地說:「對,你是我們生的。」讓孩子安心。如果當下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也不清楚孩子的動機時,可以用反問的方式:「你怎麼想到這個問題的呢?」從孩子的回答中找尋了解,也就能衡量自己可以回答到什麼樣的程度。

性教育

Point 3:從認識身體性器官到客觀事實的性知識

認識器官不應該有差別待遇,寶寶0~3歲時對於辨別自己與他人身體器官不同已有基本的認知,看到別人有跟自己不一樣的器官與身體部位都會感到好奇,但這時的探索跟性慾望與性興奮全然無關,就像認識眼睛、鼻子、肚子、手指頭一樣的自然。

家長可以怎麼做?

爸比媽咪可以利用幫寶寶換尿布、洗澡時,一邊帶著孩子認識自己的器官,教孩子清楚區分男女之身體差異,像是告訴孩子這是男生才有的、這是女生才有的,或大人與小孩之間性徵差別等。剛開始爸媽可能會不知道該用什麼詞彙來表示,就能透過比較可愛的說法,例如:小雞雞,免除大人的尷尬與害羞。但當孩子到了4歲以後,比較能完整表達時,爸媽應該拋棄害羞的態度,而是採取坦然且明確的方式,引導孩子認識性器官正確的學名,例如:陰莖、睪丸、陰蒂…...等,父母的態度越自然,孩子對於性知識就越明確。

性教育

Point 4:認識性以後,要懂得保護自己

除了認識性器官以外,了解如何保護自己也是很重要的一環,以前性教育都會教導孩子不能讓別人亂摸自己的重要部位,如:胸部、陰莖等,但現在範圍應該更廣泛,只要是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不管是不是重要部位,不管是陌生人、同學或是學校老師,甚至是自己親人(爸爸、媽媽),都不能在未經自己的允許,或是心裡感到不舒服的狀況下被擅自碰觸。這不僅僅是教孩子保護自己,也是建立對自己身體有所負責的心態。

家長可以怎麼做?

父母應該用引導的方式,不厭其煩地向孩子傳達身體界線以及互相尊重這一部分,讓孩子清楚明白人與人之間的身體界線在哪裡,且每個人對自己的身體都有自主權與選擇權,在未經自己允許的情況下,不能隨意被他人觸摸,連帶了解這也是尊重他人的範疇。

延伸閱讀:學齡前幼兒的性(別)教育

性教育

Point 5:性別教育,學會尊重自己與他人

一般大眾所認知的性別就是男生跟女生,對於性別總存有許多傳統留下的刻板印象,一旦生理是男生,心理與行為舉止卻出現女性的一面,就很容易被冠上「性別倒錯」的說法,像是「娘娘腔」、「男人婆」等,這基本上已經是不合時宜的偏見。如果成人本身對性別有些較刻板的印象,就可能會限制住孩子學習性別的可能,例如:男孩子就是要玩機器人、小汽車;女孩子就是玩芭比娃娃、扮家家酒,甚至有些長輩也會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導致孩子們對自己的性別有自卑感或優越感。

家長可以怎麼做?

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應該帶給孩子一個尊重且多元的教養環境,讓孩子自己找尋自己認為最自在的性別模式,儘管生理性別是男生,內心卻屬於較為柔軟、敏感、細膩的個性,但如果他覺得很自在,我們都應該選擇尊重與包容,而非貼上性別倒錯的標籤,意圖糾正孩子。如果爸比媽咪們在帶著孩子認識性的過程中,都能給予孩子尊重,孩子自然而然對於不同性別的差異,也都會給予平等的尊重及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