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母親的情緒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情緒有困難的母親常會以懲罰或忽略的方式來面對孩子,覺得孩子難以照顧,後悔自己為何要結婚生小孩,並對造成的影響感到憤怒,因此將敵意投射到孩子身上。多數的母親都知道自己的情緒會影響到孩子,事後也會對孩子感到內疚與自責,但多半不知道如何改變也不知道找誰來協助。

母親的情緒問題對孩子的影響

媽咪有點焦慮、憂鬱?

大約有12~20%左右有5歲以下兒童的母親患有焦慮與憂鬱的傾向,他們常會感到莫名的悲傷與焦慮、睡眠不好夢很多、吃不下飯或吃過多、注意力不集中且記憶力變差。情緒問題風險較高的母親特徵有貧窮、教育程度低、單親、外籍或移民、家庭暴力、對婚姻狀況不滿意、缺乏家人與親友支持系統、孩子有殘障或磨娘精型的小孩等。

 

大約有10~20%的母親會罹患產後憂鬱症,且多半自己或者家人都不知道,只知道自己變得情緒不穩定容易生氣。通常在產後第2至3週開始出現症狀,產後第4至5個月達到高峰,症狀可持續6至9個月。其中最嚴重的是「產後精神病」,但發生率很低只有千分之一或千分之二,最常發生在產後的第3到14天,患者容易失眠、自我感喪失、妄想嬰兒死亡或是表現出妄想幻覺,有百分之5的人會自殺,而百分之4的人會殺死自己的嬰兒,也可能合併躁症或憂鬱症的發生,下次生產時復發率高達15~30%。

 

寶寶的需求受到忽略

當嬰幼兒的需求受到母親的忽略時,孩子與母親間的連結方式便會發生「質」的變化,由於孩子的需求常得不到回應,便會試著以其他方式來安撫自己如吸吮手指、咬指甲、自我傷害等,若一再得不到適當回應,這種「自我調適」的方式會變成一種習慣行為,長久下來他們會變成一種「學來的無助」,覺得沒有人關心他,覺得母親不可靠且外面的世界不安全,孩子也會變成容易悲傷的個性。但這並不是單純由母親的情緒所造成,而是彼此不良互動的結果;而這些有情緒困擾母親的小孩,日後也容易出現較多的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習情形也會比一般小孩差。小孩本身的特質也會影響親子關係,如早產與出生體重不足的小孩,他們可能常呆滯、不活潑、不易進食且腸胃道吸收不好,或者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的小孩,因為活動量過大,行為衝動且情緒不穩定等,都可能讓母親感到無力與挫折。

 

家長情緒調適10建議

1.瞭解情緒情況:人常會把自己的情緒遷怒到一些不相干的人或事物上,因此把一些原本中性的事情解讀成惡意的訊息,所以在生氣之前應該先想一下,你到底是生氣什麼?

 

2.學習自我控制:當自己的情緒狀況不佳時,寧可不說或不做,也不要做了之後才後悔,等自己情緒穩定再處理絕對來得及。

 

3.認知能力範圍:不要完全否定自己的能力,當自己忙不過來時應尋求他人協助,不要把自己當成超人。一時無法解決時,也不要氣餒,告訴自己只是沒想到有用的方法,不要妄自菲薄自己的能力。

 

4.建立規律運動:運動可以有效減輕焦慮,瑜珈或者有氧運動都有穩定情緒的功用。

 

5.須有充足睡眠:缺乏睡眠會惡化焦慮。

 

6.健康均衡飲食:健康的飲食對於焦慮與壓力的應付很重要。

 

7.進行放鬆練習:如腹式呼吸法與冥想法都有減輕焦慮的功效。

 

8.避免喝酒與藥物:不要意圖以物質來減輕焦慮,不僅造成症狀惡化也可能造成另外問題。

 

9.減少咖啡因攝取:因為咖啡因會增加焦慮,引起失眠並且可能引發恐慌發作。

 

10.強化支持系統:花一些時間與喜歡的人、事、物接觸,從這些朋友的社交支持會減輕你的焦慮與不安。

 

當發現自己已經努力解決問題,但結果情況並未如預期般改善,不論是孩子的行為或者是自己的情緒都越來越不好,已經有一種瀕臨崩潰的感覺時,建議尋求醫療的協助,除了可以藉助一些藥物來緩解情緒外,也可以在醫師的協助下處理孩子的身體或情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