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6情境-沒有犯錯經歷,就不會有成長

現在的父母常以「代勞」的心態來養育下一代,結果孩子變得事事依賴;凡事以孩子為優先,孩子因此缺乏面對與解決問題的機會;從家庭裡呼風喚雨的小霸王要進入團體生活成為合群的綿羊時,也因此出現適應上的困難。
6情境-沒有犯錯經歷,就不會有成長

其實養育孩子不一定需要事事代勞,這樣反而讓孩子沒有解決問題的機會,當然教養小孩並沒有一套固定的模式可參考,每個孩子的特質都不同,底下藉由幾個情境與您分享。

當孩子遭玩伴取笑

孩子與同伴玩耍時免不了會有言語衝突,比如被笑長得太矮、太胖或者沒有父母等,雖然說的可能是事實,但家長會擔心對孩子產生不良傷害,其實這反而讓孩子有機會學會自我調適。

 

建議家長先注意孩子的反應及表情,千萬不要對取笑他人的同伴施以同樣的言語羞辱,否則孩子學會的只有以眼還眼的處理方式。若孩子的反應自若,也許他已經有一套方式去調適這種不安,建議事後再與孩子分享剛才的事件,聽他如何陳述感受。若是合理的,比如說他會說「雖然我沒有父母但是我有疼愛我的阿姨」,「雖然我長的矮但我很努力成績也比他好」,表示孩子可以對自己的挫折做適當補償,之後你要給他一個擁抱並告訴他「你做的很正確」。

 

但若孩子突然變得退縮甚至憤怒、哭泣,並且出現辱罵對方與攻擊的行為,由於孩子沒有準備應對的方式,此時需試著先同理孩子的感受,再教育其應對的方法,採用不同的觀點去看事情如:自己有其他的才能、你也有疼愛的姑姑…等,讓他知道言語攻擊也會造成別人同樣的傷害,讓孩子產生對他人的同理心,這是比較好的作法。

 

當孩子競爭遇到失敗

孩子從小對於輸贏很在意?不用太大驚小怪,人性天生本就如此,如果沒有這種競爭的動力,人類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所以應該是教導正確的輸贏觀念比較重要。當孩子因為競賽輸給別人時,先觀察孩子對於事件的反應,孩子若是哭泣與自責請平常心看待,畢竟沒有穩贏的比賽,他需要的可能只是你的擁抱與安慰,千萬不要以嘲笑的方式罵孩子笨或者批評他不努力才會失敗,也不要急著想辦法要回面子,因為他不是為了你的面子才會努力。可以先問他的想法,如果孩子表示他會繼續努力,可以與他討論後續要如何做,適當提供建議,重新努力找回信心。失敗挫折對子孩並非完全是壞事,學會調適的孩子將來遇到壓力時也比較不會逃避,因為他相信努力就會成功。

 

當孩子的期待落空時

每個孩子都會有高人一等的期待,有些天生就已經決定如身高與長相,但沒有也不用氣餒,仍有很多出人頭地的機會如學業、運動、藝術與音樂等,畢竟沒有人是全才,即使你會十種樂器上了台還是只能表演一種,不要期待或者硬是要求孩子學會各種技能,有一項精通就已經足夠,若是小孩沒有興趣或者因為樣樣不精,反而讓小孩遭遇更多的失敗與挫折,更不願去學習新的東西。當發生“如果沒有被選上怎麼辦?”的心態時,首先瞭解孩子對此期望有多高,如果孩子反應冷淡,可以提醒他還有其他的優點與表現的空間。

但若孩子覺得已經努力準備並且胸有成竹,結果卻沒選上的話對孩子的打擊一定很大,此時建議讓孩子主動向教練或者老師表示,他非常期待有這個機會,盡量陳述自己的優點,希望老師能再考慮。讓孩子學會主動陳述能培養自信,即使仍未能入選,但是已經努力也比較不會抱持遺憾。心情沮喪難免,建議不妨帶孩子看場電影轉移注意力。若孩子覺得老師有失公平,若孩子仍執著要進入比賽,建議家長應抱著委婉的方式向老師推薦你的小孩,不要抱著興師問罪的態度質問老師,否則通常只會造成師生的關係緊張,畢竟下次一樣有表現的機會。

 

教養

小孩問題的處理沒有標準作業方式,處理的原則是冷靜、客觀與抱著希望,不要任由情緒主導,要有耐心處理。不見的每一個狀況都有答案,現在沒有並不代表明天沒有方法可以處理,期望家長抱持學習的態度來處理孩子的問題,我相信「當小孩有能力可以做到,他就一定會努力去完成」。

手足之間的衝突

手足之間的衝突一直都是家長常見的難題,即使積極處理也不見得雙方都很心服口服,常見的原因不外乎「嫉妒」,覺得父母比較疼另一方,但我問過多數的家長,大多的反應是他覺得自己“一視同仁”,但是小孩的感受並非如此。家長可能覺得哥哥讓弟弟理所當然(因為他不懂事),但是你希望一個未滿六歲的小孩能瞭解你的用心你可能會失望,他只會感覺你比較關心弟弟。

 

通常我會建議應該給哥哥機會教育,告訴他過去也曾經如此霸道但我們也都讓你,讓他知道這是一個過程,等弟弟如他一般大,自然也要遵守規矩。我也會鼓勵家長讓哥哥從被動轉為主動,能力所及主動提供弟弟協助,如幫他拿東西、協助他完成拼圖,而不是自顧自己玩,若是哥哥如此做請務必記得給哥哥一些鼓勵與掌聲,被人鼓勵及肯定是很值得期待,如此對小孩對人的同理心很有幫助。

 

交不到朋友時

我常會問孩子你有幾個好朋友,有沒有討厭的人;這問題是在瞭解小孩在人際關係上的看法。孩子的觀點很簡單就是「你與我分享東西就是好朋友」,但是如果不與他分享就是壞朋友,通常這代表兒童對於友誼的看法與成人不同,所以當你聽見你的小孩說“我不想與那同學好的時候”,請不需要以大人的心態去解讀,因為他們可能明天又和好了!此時要做的是去瞭解為何小孩不想與他作朋友,如果就如同上面所說因為對方不與他分享東西,你要做的應該是告訴他那是私人的東西,對方確實可以決定是否與人分享,如果沒有也不代表他不是你的朋友,當然相對的你也有權力去決定要不要給同學糖果,但是這也不會影響你與同學的關係,讓小孩瞭解不能以物質來換取友誼的觀念。

 

但若是因為對方有攻擊或者恐嚇、威脅的舉動,孩子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僅一味的答應同學不合理的要求,反而會造成孩子的無助感與無力感,要教孩子主動向家長或老師報告尋求協助,家長知道後也要積極介入教育小孩,做錯的人會得到應有的處罰,告知孩子必需要堅持做對的事,即使這樣可能會失去部分朋友,但因為你的勇敢與正直,這樣反而會讓你得到更多好的朋友,公平正義得到伸張,孩子才會得到真正的安全感,對於孩子未來的道德發展與價值觀很重要。

 

不想去學校時

每當孩子要和媽媽分開去上學時,哭的時間很長很可怕,抗拒的力量非常的恐怖,感覺好像再也見不到媽媽,或者不進教室,就是要在外面遊蕩,不願意吃,也不願意與同學玩,這是很多孩子 在剛開始接受幼兒教育時常見的情緒反應。引發入學適應困難的因素常與環境、教養及幼兒氣質有關,比如常換環境、搬家等情境,孩子在換老師的過程當中可能也比較沒有安全感,家庭教養的過度保護影響幼兒進入幼兒園的獨立與準備,又或者是照顧者本身的焦慮,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或者會被老師忽略或不當的照顧等,都可能是造成孩子適應不良的原因。我會告訴家長既然有心要讓孩子接受幼兒教育,選擇口碑好與政府立案的幼兒園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選擇(但最貴的不一定就好),之後可能就要相信學校有能力去照顧與教育你的孩子,當明瞭孩子是對於學校過度焦慮與不安時,堅定告訴孩子「你一定得去學校,而我也一定準時來載你回家」,互信才能降低孩子的不安全感,之後不論你有多不捨,都不能隨意到學校帶孩子回家,必須讓孩子學著自我調適,否則讓孩子覺得有機會可以躲時,他可能就不會願意去面對挑戰與困難,也不容易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