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維生素D有多重要?缺乏恐引起佝僂症

缺乏維生素D除了會造成佝僂症(亦稱兒童之軟骨病)之外,還會造成痙攣、或因延遲牙齒發育而容易造成蛀牙,成人缺乏維生素D則會造成骨軟化症,也就是成人軟骨病。小兒科醫生告訴你如何獲取~
維生素D有多重要?缺乏恐引起佝僂症

 

母乳寶寶有維生素D缺乏的風險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2003年建議,純粹哺育母乳的嬰兒有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僂症的風險,所以建議嬰兒在兩個月大後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天200個國際單位至整個兒童期。後來歐美國家亦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兒童佝僂症的病例出現,這些原因與孩童維生素D缺乏有關。於是美國小兒科醫學會在2008年重新修訂,把維生素D的建議補充量增加一倍至400國際單位,並提早在新生兒出院後開始每天給予,一直到成長後。目前了解維生素D除了與骨骼和鈣質之新陳代謝有關係之外,有不少的證據顯示維生素D可能與過敏性疾病、心血管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和癌症預防有關連性

延伸閱讀:喝母奶就萬無一失?純母奶寶寶為什麼會缺鐵、缺維生素D?

 

體內維生素D的來源

體內維生素D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食物,另一個是人體製造。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不多,如肝臟、多油脂的魚類、強化乳製品、蛋黃、菇類等;而人體自行合成的維生素D主要要靠日曬的幫忙,根據2008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的建議在春天、夏天、秋天,對於淺膚色的人來說,每天在早上10點到下午3點間日曬10到15分鐘,可以從中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但對於亞裔及印地安人來說,需要三倍日曬時間才能達到相同效果

 

或許台灣的父母會有個疑問,難道一定要讓嬰兒額外補充維生素D滴劑而不能靠日曬或食物(母奶)來得到維他命D嗎?

 

陽光曝曬有曬傷及皮膚癌風險

目前各國較少有建議嬰幼兒增加日曬時間來達到足夠的維生素D體內含量。因為陽光曝曬會增加曬傷及皮膚癌的風險,對皮膚尚未成熟的嬰幼兒更可能造成問題。美國皮膚科醫學會不建議經由直接的陽光接觸來增加維生素D來源,而建議自食物中攝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亦不建議6個月以下嬰兒直接接觸陽光,須有適當衣物或帽子遮蔽。至於較大兒童則要注意紫外線的傷害,應採取保護措施。(對歐美人而言,日曬要產生足夠的維生素D需在大太陽底下曬10到15分鐘,我們黃皮膚的可能要更久!)

 

母奶或配方奶內的維生素D含量

那麼母奶或配方奶內的維生素D含量夠嗎?根據2005至2008年台灣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9-44歲的女性族群(也就是可能懷孕的族群)血中維生素D濃度平均只有16.1 ng/mL,也就是缺乏,而母奶的維生素D含量與母親體內的維生素D含量有關,國外的研究顯示除非母親額外補充非常高劑量的維生素D,母奶提供維生素D的含量才夠。近期台灣本土的研究顯示,在生產時的懷孕母親有80%為維生素D不足;另一項研究,年齡小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有16%為維生素D缺乏,48%為維生素D不足。配方奶則需要每日喝到1000㏄才能達到每天維生素D400國際單位的建議量

 

新生兒開始補充口服維生素D

考量近來的本土病例和研究報告,在2016年台灣兒科醫學重新擬定聲明稿,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國際單位口服維生素D。使用配方奶的兒童,如果每日進食少於1000毫升加強維生素D的配方奶或奶粉,需要每天給予400國際單位口服維生素D。維生素D的其他來源,例如加強維生素D的食物,可計入400 國際單位的每日最低攝取量之中。

延伸閱讀:嬰兒期各階段營養需求

 

昨日的金科玉律,今天很可能就會被推翻,維生素D的攝取建議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下次碰到兒科醫師建議您家的寶寶要額外攝取維生素D滴劑,別再懷疑為什麼老大不用,而這胎要了。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撰文/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湯國廷
可愛寶寶/黃準
攝影/Super Cute寶寶親子寫真專業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