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可以」代替「不」

當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時,家長第一時間總會說:「不行!」,孩子反而會因為這個「不」字而更想挑戰爹地媽咪,不僅沒有改變行為,甚至更變本加厲!若是用「可以」代替「不」的態度來教養孩子,遞給孩子的都將是正面的訊息,在教養的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將來溫婉的氣質。
「可以」代替「不」

教養雙面鏡

狀況1、孩子手上已經拿了一個玩具,卻又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

問話技巧有撇步

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楊慧美老師表示,通常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有這種霸道的行為出現,都會馬上禁止孩子,告訴孩子「不可以搶!」,然而若沒有適時向孩子解釋「不可以的原因」,類似的行為在往後還是會屢屢出現。楊慧美老師建議,父母可以先請孩子放開其他幼兒手中的玩具,接著調整自己的問話技巧,例如問孩子:「你拿了別人的玩具,那你手上另一個玩具怎麼辦?你想要它孤零零的嗎?」,若孩子能跟孤獨的心理產生共鳴(平常爸媽可能要上班,孩子自己一個在家或許可以體會到),或許就會放下原本想搶的物品,繼續陪伴自己手上原有的玩具。

 

與孩子一起訂出規則

父母制定的規矩也很重要,在孩子玩玩具之前,可以先跟孩子約定一次只能玩一種,如果想要玩其他的玩具,可以跟別人用「交換」的方式,教導孩子想要玩別人的玩具前,一定要先詢問對方的意願,當然說一次不見得馬上有效,孩子的行為也很難立刻改正過來,只要多提醒孩子幾次,讓他多練習,就能漸漸培養出禮貌的習慣。

如果孩子怎樣都不聽勸,父母也可以跟孩子模擬或扮演相似的情景,如:在孩子玩他喜歡的玩具時,父母當「搶玩具者」並將玩具拿起來,然後再問他被人家搶走玩具的感覺好不好?如果知道不好,那我們就要個乖寶寶,乖寶寶是不會搶別人玩具的。

 

日常生活中培養「詢問」的好習慣

其實日常生活中,就有很多機會可培養孩子「先詢問再行動」的習慣,楊慧美老師提醒,例如夫妻在做自己的事情時,孩子經常會在一旁吵著爸媽陪他看繪本,此時爸媽如果二話不說就馬上陪孩子,那麼孩子很有可能在往後的生活中就會認為「他想要的東西就是能馬上擁有」,間接造成看到別人手上的東西就想搶的壞習慣,所以當孩子吵著要做他想做的事情時,父母可以引導他,請他先詢問爸比媽咪的意願,如「你現在可以陪我嗎?」,再陪孩子一起做他想做的事,從中慢慢潛移默化。

 

狀況2玩完玩具後,沒有收拾的意願,而且馬上跑開!

建立物歸原處的習慣

在孩子剛開始接觸玩具的初期,父母就必須建立孩子玩完馬上歸位的習慣,讓玩玩具和收玩具成為理所當然的事,而不是額外的「工作」或「任務」,如此是最好的開始。一旦孩子玩完玩具,就要請他馬上收拾,若碰到孩子一股腦就跑走的情況,父母也不要急著喊住孩子,可以自己先帶頭收拾,請孩子看看自己在做什麼事,而且收拾的時候要盡量表現出有趣的樣子,吸引孩子的目光。

 

告訴孩子收拾的好處

收拾完畢之外,父母別忘了告訴孩子「這個動作」會有什麼正面影響,像是「之後要玩的話它馬上就會變出來找你了」、「這樣我們大家都不會踩到玩具,讓它們受傷,因為它們受傷的話就沒辦法再陪你玩了」。再來還是請孩子使用同理的方式,父母可以告訴他:「你有你自己的小床可以睡, 但是玩具就這樣躺在地上,沒有地方可以休息,它也很想回家耶!」讓孩子去思考這樣子對待玩具到底對不對。

 

情境聯想使收拾更有趣

此外,楊慧美老師也分享他自己的教養經驗,當孩子玩完積木,卻不想將積木一個一個放進箱子裡,這個時候她會推著箱子在孩子周圍繞來繞去,告訴孩子「這是積木垃圾車,要來收垃圾囉,請幫忙把積木都丟進來!」(順便哼上垃圾車的音樂,營造出真實情境!),請孩子在箱子靠近他的時候,將積木慢慢丟進來,如此一來,在收拾的同時還能繼續遊戲,孩子便會覺得收拾也是件很有趣的事情喔!

 

狀況3吃飯時會挑掉不喜歡吃的食物,選擇性地吃東西!

挑食原因大有內幕

其實有些孩子挑食並不是討厭某種特定的食物,而是不喜歡食物在嘴裡咀嚼的「口感」。楊慧美老師舉了自己的實際例子:她的孩子不愛吃絲瓜,大多人第一時間可能會先想到「綠色蔬菜果然是許多孩子的罩門」,但她發現她的孩子還同時不愛吃布丁、豆花等食物,幾經觀察後,她得出了一個結論原來孩子其實是不喜歡「軟軟的食物」在嘴裡的口感。由此與父母們分享,當孩子挑食時,請先別緊張或生氣,仔細觀察孩子的飲食習慣吧!許多孩子並不是討厭所有的蔬菜,例如有些孩子雖然討厭深綠色的地瓜葉,卻肯吃高麗菜或花椰菜,而其實孩子並不會因為不吃某一種蔬菜就無法獲得均衡的營養素,只要以其他的食物來取代,依樣可以讓孩子攝取的完整的營養。

 

換個方向,改變烹調法

此外,這種情況家長可能也聽過:孩子不吃一條條的蔥,但是「切碎」後放進他「最愛」吃的水餃裡面,他就肯吃。換個方法調理食物,能夠減低食物濃烈的氣味,讓孩子不再這麼排斥,如果再配上他最喜歡的食物,有些孩子不用父母哄,自己就會願意去嘗試挑戰看看了。

其實家長不需強迫孩子一定要去挑戰某些他不愛吃的食物,畢竟大人們多少也有不敢吃的東西,將心比心,相信爸爸媽媽也不想去吃自己不習慣的食物吧?細細觀察孩子的飲食,改變烹調的辦法,不要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才是上上策!

 

狀況4孩子喜歡挑戰危險動作,而且常常無法抑止這種衝動!

孩子太好動,制止他不好嗎?

當孩子準備要大跳或是做些危險動作的時候,父母先別慌張,可以先試著用以下的方式跟孩子溝通:「你喜歡跳來跳去對不對?那星期日的時候,我帶你去又大又寬的公園,讓你跳個夠!」。比較活潑好動的孩子,之所以會喜歡挑戰較危險的動作,其實也只是需要發洩體內過剩的精力,這並不是壞事,反而有其必要性,父母此時的任務就是要告訴孩子「能這麼做的場合」,而不是要孩子忍耐住不能這麼做。

 

讓孩子在適當的「場所」做合適的事

假設孩子想從桌子跳下來,那麼父母就要當下告訴他:「桌子不是用來跳的,因為桌子是吃飯的地方,而不是運動的地方,如果要跳來跳去,那麼我們假日可以一起去公園跳,而且跳得越高越好、越大力越棒!」,等到父母真正帶著孩子去實踐的時候,孩子在戶外寬大的場所跳上跳下,就要鼓勵他這麼做是正確的,父母甚至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爬上爬下,促進親子間的交流,但是也別忘了還是要適度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能做這些大動作的只有在這個場所。

 

狀況5帶孩子到正式場合用餐,孩子老是坐不住,甚至躲到桌子底下!

你事先預告過孩子了嗎?

父母在帶孩子到外面餐廳用餐前幾天,有沒有事先預告孩子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父母可以將那個場所的情境及禮儀簡單描述給孩子聽,問問孩子覺得自己能怎麼表現,父母還可以適時透露自己的期望給孩子知道(例如:我好希望你明天可以一直坐在位子上,當個別人都比不上的厲害小孩!),讓孩子心中先有個底,並跟孩子打勾勾約定好他當天該做的事。等到了公共場合時,如果孩子開始想到處亂跑,父母可以先偷偷提醒孩子,還記不記得我們前幾天的約定呢?若孩子馬上就改正他的行為,父母當下一定要給予正面鼓勵,讓孩子以後有更多動機去做正確的動作。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在公共場所坐不住是件沒面子的事,就打算趕緊用餐完畢把孩子帶離現場,這樣一來孩子反而無法學習到該場所應表現出的禮儀。

 

用孩子喜歡的玩具黏緊他的小屁股

孩子活動力天生旺盛,此外年紀小的孩子本來就無法像大人一樣連續坐在位子上用餐12個小時,所以父母不妨隨身攜帶孩子平常喜歡的玩具,只要察覺孩子屁股快要黏不住了,就可以將這些法寳拿出來,吸引他繼續坐下來玩。楊慧美老師說這是她經常使用而且屢戰不敗的方法!她提到她的孩子喜歡畫畫,所以她經常會到書局買空白的筆記本,外出的時候就會把筆記本和色鉛筆放在包包裡,孩子一吃完飯她就會巧妙地拿出筆記本,每次都能適時的按耐住她的孩子,而且屢試不爽!

 

狀況6孩子非常喜歡畫畫,看著他發揮自己的創意很開心,但是卻把家裡的牆壁都畫花了!

趁著洗澡讓孩子在牆上盡情揮灑

介於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正值創造力源源不絕的時期,雖然家中長輩可能看不太懂那些圖畫代表的意思,不過在孩子的心中卻都有一定的涵義,所以可別抹煞了他們的創作動機!父母可以跟孩子約定在固定時間及地點進行創作,例如到了晚上的洗澡時間,在浴室準備一些容易清潔的顏料,就讓孩子一邊洗澡,一邊畫在牆壁上,畫完之後還可以順便用水沖掉呢!

 

貼壁報紙免去重新粉刷的工程

如果孩子無法撐到晚上的洗澡時間才作畫,又怕他平常將潔白的牆壁畫花了,那麼父母也可以在牆壁貼上壁報紙,直接讓孩子拿起任何一種顏料筆,在上頭大力的畫,而且室內牆壁的範圍比浴室大的話,父母還可以一起跟孩子創作,互相切磋彼此的畫畫技巧呢!等孩子都把壁報紙畫滿了,就將壁報紙直接撕下再換新的即可,也不用花時間重新粉刷家中的牆壁,還讓牆壁能夠永遠保持潔白亮麗的模樣喔!

 

聰明教養的其他建議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楊慧美老師還補充了以下3項建議,提供給家長參考,正在看書的爸爸媽媽們,可以檢視平常自己有沒有遇到類似的狀況,希望能協助到辛苦的你們!

 

用「可以」取代「不」的重要性:假如父母經常對孩子說「不行、不能」,有些孩子無法這麼快就領悟,只會覺得爸媽什麼事都不想讓他做,卻不曉得原因出在哪,所以父母除了用正向的溝通方法之外,還要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他原本用的方法不好」,用孩子聽得懂的方式促進溝通。

 

請家長隨時注意教養時的態度:有時後看見孩子失控的行為,父母第一反應就是氣炸了,忍不住直接對孩子大聲吼叫,就算明明知道不能這麼對孩子,但就是忍不住!下次又遇到這種狀況時,父母請先跟心中的自我進行挑戰,先深呼吸,一定要比孩子冷靜,才能以客觀的角度處理孩子的行為問題。而且家中父母通常是孩子的學習模範,如果父母的情緒較容易起伏,那麼孩子往後處理事情的態度亦或是如此喔!所以爸爸媽媽們在發火前,先想到孩子的未來,有沒有比較能沉得住氣呢?

 

秉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爸爸媽媽們如果在教養上遇到質疑的問題時,千萬不要就此姑息,心中想著:「他沒有故意這樣,他只是不小心的吧?」,可以詢問身旁也有小孩的媽咪、小孩子在學校的老師,或是多閱讀相關教養書籍,了解孩子每一個行為、動作可能代表的意義,有空的時候帶孩子到外面走走,多和其他人互動,讓孩子能更加體會這個社會的規則和樂趣。

 

 

楊慧美

現職: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教師

學歷:國立台北師範學院(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畢業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林奕如
諮詢/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附設托兒所教師 楊慧美
攝影/張明偉
演出/mommy:李佳穎、baby:蘇士誠
化妝/A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