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如何帶寶寶看病 0~2歲寶寶就醫10要點

新手爸媽無論對於健兒門診或一般門診、急診,帶孩子面對小兒科醫師總是手忙腳亂,非常緊張,帶寶寶看病究竟要準備什麼呢?
如何帶寶寶看病 0~2歲寶寶就醫10要點


針對帶寶寶看病,以下列舉給新手爸媽參考,讓就醫更順利流暢,建議孩子出生後有固定就醫諮詢的兒科醫師好叔叔,成為陪伴孩子長大的好朋友。

1.寶寶手冊務必攜帶

寶寶手冊紀錄了孩子出生所有的資訊,包括生產醫院、出生日期、胎數、出生體重、生產時特殊狀況、有無先天感染、黃疸情形、疫苗施打情形等,以及糞便顏色的異常紀錄、新生兒篩檢(例如G6PD蠶豆症)、聽力篩檢、危急性心臟病篩檢紀錄等,可供醫師作參考。其他如健保卡、各式醫療補助證也需攜帶。

2.病史的詢問

基本必問的包括接觸史、過敏史(例如有無雞蛋過敏、藥物過敏等)、家族史、旅遊史,可以讓看診醫師更快了解寶寶現況,病狀出現的時間和詳細狀況,其他如哺乳量和小便換尿布的次數,可讓醫師了解寶寶飲食狀況。

延伸閱讀:哈啾! 嬰兒打噴嚏,是感冒了嗎?

3.身高、體重、頭圍、體溫量測

身高體重頭圍對於兒科醫師非常重要,可以評估孩子的生長發育、營養和精神活力狀況,以及藥物劑量的調整,小於一歲的寶寶,一般是使用臥式測量磅秤,身高也是躺著測量,另外頭圍的量測可以評估腦部的情形,體溫測量新生兒可以使用背溫或腋溫,門診常使用耳溫。

 4.將寶寶放置於診療床方便醫師檢查

從頭到腳詳細檢查頭部、眼耳口鼻、對聲音的反應,胸腹部的外觀,必要時需退除衣物,卡介苗疤痕組織的檢查可以更清楚,生殖器有無疝氣、隱睪等,有時身體檢查會造成孩子不舒服,例如髖關節發育不全的檢查,可自備安撫玩具減少不適。少數如臍息肉的處理時,更需加以固定。神經學檢查,有時需以光線照射瞳孔,以確定瞳孔反射情形。

5.將較大孩子抱於腳上的診療姿勢  

固定雙手和額頭,方便醫師以壓舌板檢查口腔,和耳鏡檢查耳道和耳膜,以及頸部有無硬塊,聽診器檢查有無心雜音也是非常重要,盡量讓孩子安穩,方便醫師聽診胸腹部,有時需轉移注意力或和醫師話家常、嬉玩中完成身體檢查,並且評估生長發育的情形。

6.尿液、糞便、血液檢體的收集

因為二歲以下孩子無法正確表達不適,尿液常規檢查來排除泌尿道問題,常常是必須施行的,一般可使用貼尿袋的方式,必要時放置導尿管引流,目前已極少採用膀胱上針扎抽吸尿液的方式;糞便檢體儘量用新鮮檢體較為準確;面對抽血檢查時父母親更需冷靜,有時需要暗室以採血燈(蛇燈)照射血管,黑暗環境孩子哭鬧排斥在所難免,父母親必要的安撫和轉移注意力很重要。

7.皮膚分泌物、口耳鼻或傷口分泌物的收集

身體各部位的可能感染區域檢體收集,包括血液、體液和組織等,對於醫師用藥策略很有影響,醫師會先採經驗性抗生素,一般細菌的培養在收集到檢體,送至實驗室培養後,最快72小時會有初步的可能檢驗結果再作藥物的調整,細菌培養結果和藥物敏感度測試則需一週左右才有正式報告。

8.皮膚的評估

 許多嬰幼兒就醫常見原因就是皮膚問題,現代就醫方便,不建議自行塗抹藥膏,可自行拍攝皮膚病兆照片,讓醫師與當時情況作比較來診斷。兩歲以下兒童患部在頭部和臉部,要小心藥物刺激到眼睛的問題,其他如腋下和生殖器也是較敏感須小心的部位。

延伸閱讀:感冒藥吃不好,原來......快觀察!孩子久咳不癒,竟是這幾種細菌在做怪!

9.塞劑的使用

在藥物去除包裝後,依體重和醫囑取適當量,沾塗凡士林後塞入肛門內,數分鐘後可溶化吸收,快速達到治療的效果,要注意的是許多種藥物都可製成塞劑,包括退燒藥、止吐藥、浣腸劑、抗癲癇藥等,所以需清楚使用的是何種藥物,以免弄錯而未對症下藥。

 

10.勿錄音錄影,避免彼此的不信任

醫師看診即使使用監視器或行醫記錄器,也須徵得病患和家屬的同意。關於孩子的疑惑常常千奇百怪、不勝枚舉,就醫前可用小紙張列舉想要詢問醫師的問題,以免遺漏。

 

寶寶看病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文/三軍總醫院松山分院小兒科主任 邱耀寬

攝影/老麥麥叔叔攝影(02-2321-5070)

Model/秧秧、秧

插畫/日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