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教養Q&A 了解寶寶的情緒與行為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父母也有現代的教養困境!不讓寶寶使用手機,寶寶就哭鬧,一旦短暫分離或看不見媽咪,寶寶就如同哭倒長城般異常氣憤,這到底怎麼回事?妳該怎麼處理呢?且看本篇為您請教專業的小兒心智科醫師解答。
教養Q&A 了解寶寶的情緒與行為


教養寶寶前,得要先了解寶寶的情緒與行為表現,爸媽問題一籮筐,來看小兒心智科醫師怎麼回答!

問題1:寶寶疲倦想睡,會用力打自己頭、臉,為什麼呢?這是正常的嗎?

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每個孩子在疲倦想睡的時候,都可能有過某些「自我刺激行為」出現。例如:用手拍打自己的臉,用小手搓棉被一小角,或搓揉小熊玩偶的尾巴,這些其實都屬於自我刺激行為。只是有些孩子,會用自己的身體感官去做刺激,有些孩子則是將這種刺激行為藉由外在物品來抒發。

延伸閱讀:生氣、開心、會忌妒,寶寶EQ這樣發展!解決孩子情緒失控!四步驟搞定不哭鬧

因為每個寶寶睡前的反應可能不同,有些孩子睡前可能喜歡被爸媽搓背背,或是用小手小腳去搓爸媽。其實,這就好比給寶寶使用安撫巾等替代物,可以獲得觸覺上的安撫順利入眠,讓小孩子擁有安全感,可減少這些睡前自我刺激較強的行為。當然,如果小孩子出現非常頻繁且用力敲打自己的睡前行為,而且可能傷害到自己身體,就需要特別留意,建議還是帶寶寶給醫師進一步檢查評估為妥。

問題2:寶寶非常害怕看不見媽媽,如何處理一歲寶寶的分離焦慮?

黃國洋醫師表示,任何人其實都有分離焦慮,甚至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紀,我們仍然害怕與至親的人分離,這些傷心難過等恐懼表現,是永遠會存在的人性。只是寶寶無助感特別強,他們缺乏較多的社會支持,其所擁有的天地就只有爸媽。因此,當爸媽不見了,寶寶就會出現好像天崩地裂一般的情緒表現。

但是這跟成人的反應不同,當我們的至親亡故,我們會哭泣,可是我們仍然知道我們還有其他的兄弟姊妹與配偶、孩子等親人,甚至還有我們的工作、同事、好友,甚至是有宗教信仰等社會支持。然而,寶寶擁有的只有爸媽,因此當他看不見媽咪時,寶寶通常就會很焦慮。然後就有一些反應表現,這時妳該怎麼做呢?其實,就是讓寶寶再次看見媽咪就好。

其次是訓練讓寶寶一次次習慣(短暫消失),並且讓寶寶知曉媽咪只是離開他一下去煮菜或泡奶,當寶寶哭哭時,不久媽咪也就出現了。因此,建議爸媽最好的方法,是跟寶寶口頭告知嗎?黃醫師說,單就口頭告知一歲寶寶,其理解力也是有限的。因此會建議爸媽,一歲的寶寶其實不宜與爸媽(主要照顧者)分離過久。

尤其現代父母忙於工作,常有托嬰請保母帶照顧的情形,因此即便是保母,將寶寶短暫放置親友家,不得已必須離開寶寶的時間,絕不超過一個小時為好。甚至在短暫離開的期間,應讓寶寶擁有安全感的替代物,或是讓寶寶聽到媽咪講話的聲音(例如告知:媽咪在廚房喔,別擔心喔!)或是仍能夠看見媽咪上身(例如:廚房隔柵圍欄低矮,但仍可以看見媽咪身影),以減少寶寶的不安與焦慮。

問題3:不滿兩歲的寶寶,一遇到不如意時,就生氣大哭,或是躺在地上耍賴,這是寶寶的正常反應嗎?建議該如何緩解寶寶的情緒?

這是正常的。寶寶在這個年紀,口語表達最多是用單字或疊字,例如:糖糖。卻無法清楚表達自己說:「我想要吃糖。」像這樣一個完整的句子。如果寶寶表達模糊的語意,也沒法得到滿足時,就可能會有大哭大鬧的情緒表現,甚至是尖叫等行為。

延伸閱讀:演練7狀況,父母輕鬆應對,孩子失控怎麼辦?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該怎麼處理才好呢?黃國洋醫師說,這時爸媽就要像「練九陽神功」一樣,表現得情緒、語言都要更穩當才行。這時會建議爸媽可以在寶貝的面前,輕聲詢問自己的寶寶說:「唉唷,怎麼了呢?是不是想吃糖糖呢?喔!那這樣媽媽知道。」首先就是替寶寶「命名情緒」並且「點出事實」。然後,爸媽就要猜測寶寶的想法,清楚寶寶的需求,並且確定寶寶的需求為何。當確定寶寶需求以後,最後再跟寶寶講道理,並給予寶寶一定的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