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語言X動作X認知X情緒,開發寶寶潛能 跟著專家這樣做!

俗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代許多父母會帶孩子去上各式各樣的潛能開發課程,但是與其花錢帶孩子去外面上課,不如從日常生活中給予孩子多樣化的學習機會。本文針對語言、動作、認知、情緒等4大關鍵發展領域提供開發寶寶潛能的技巧,親愛的媽咪,快準備好筆記本,聽聽專家怎麼說…
語言X動作X認知X情緒,開發寶寶潛能 跟著專家這樣做!

語言篇
0~6個月

發展狀態

剛出生的寶寶腦部發育尚未成熟,但已經可以吸收各種語言資訊,為未來發聲做準備。這個階段的寶寶逐漸發展聽覺,聽到巨大、嘈雜的聲響會出現驚嚇反應;喝奶時聽到聲音則會改變吸吮速度;能夠熟悉主要照顧者的聲音;聽到大人對他說話便會安靜下來。4~6個月的寶寶會對轉變的音調有反應,透過語調變化知道大人說話態度是「生氣」或「友善」;一聽到聲響就會將頭轉向音源處搜尋發出聲響的物品,在他人叫喚自己的名字時逐漸有明確回應。

口語表現

新生兒會利用各種不同形式的哭聲表達需求,看到大人的臉則往往會發出愉悅的笑聲;2~3個月的寶寶開始會對父母的聲音作出嘰嘰咕咕的回應,但還沒有真正的語意。到了4~6個月,寶寶發出的聲音種類明顯增加,可以利用嘴唇、舌尖和舌根發出一些韻母和聲母轉換的音,如「ㄚ─ㄉㄚ、ㄚ─ㄉㄚ」,對大人作出回應時會有更多語音變化,玩遊戲時除了發出語音也會同時出現興奮或生氣的語調。

如何訓練&開發潛能

平常最好多和寶寶說話,在餵奶、換尿布、洗澡、穿衣服和逗寶寶玩的時候都可以說話給寶寶聽,比如「尿布濕了,媽媽換布布」;當寶寶發出嘰嘰咕咕、咿咿呀呀的聲音時可以模仿寶寶的聲音;也可以對寶寶唱歌(有玩偶輔助更好)或放輕柔的音樂給他聽,多提供孩子聽─說的互動機會。

 

 7~12個月 

發展狀態

8個月以後的寶寶可以理解一些情境常用的語彙指令,知道一些常見的物品名稱,如ㄋㄟㄋㄟ(奶瓶)、布布(尿布);會注意聽、看大人說話,能與照顧者共同注意到某個事件或物品,聽到自己的名字會有反應,並開始以動作或聲音回應大人的要求,譬如「過來」、「不可以」、「要不要」、「bye-bye」。

口語表現

寶寶從7個月開始就可以熟練的發出韻母和組合的音節,如「ㄉㄚ─ㄉㄚ─ㄉㄚ、ㄇㄚ─ㄇㄚ─ㄇㄚ」等成串長長短短的學語聲,利用類似說話的語音取代哭叫聲爭取大人注意,並將發出的語音串加入適當的節奏和聲調變化,愈來愈精準地模仿大人說話的語音和語調。寶寶此時雖然還無法說出有意義的語彙,但已經有能力和大人一來一往互動。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組語言治療師鍾玉梅表示,嬰幼兒的語音發展分成不同階段,所有(不同母語)的孩子起初發出的聲音都相當類似,之後才會逐漸發出接近母語的語音。一般來說到6~8個月就可以發出屬於母語的正規語音,此時發出的聲音多半是一連串重複的音節,如「ㄅㄚ、ㄅㄚ、ㄅㄚ」;8~12個月則會停止重複語音並開始將不同語音結合在一起,譬如「ㄅㄚㄉㄚ、ㄅㄚㄉ一」,學會變化聲調與音高;這些語音及語串和第1個有意義的語彙很相似,寶寶大概在1歲左右就可以開始說出有意義的語彙。

寶寶的口語表達能力具有很大的差異性。臺北榮民總醫院復健醫學部職能治療組語言治療師張妙鄉指出,有的孩子10個月就會說出第1個有意義的語彙,有的孩子則要等到1歲半左右才會說出有意義的語彙,通常說出第1個語彙的平均年齡大約是12個月左右。第1個語彙多半是家人稱謂、熟悉的物品、描述動作的語詞或生活中常聽到的語詞,大多是比較容易發音的字,如「ㄅㄆㄇ」等唇音,最常見的就是「爸爸、媽媽」。

如何訓練&開發潛能

在這個階段可以教導寶寶說他的名字與熟悉物品的名稱,譬如「ㄋㄟㄋㄟ」、「熊熊」等;或帶寶寶翻看繪本及布書,一邊用手指引寶寶觀看圖片,一邊說出圖片的名稱及對圖片做出描述,隨機表演或唱出對應的兒歌。平常可以和寶寶玩躲喵喵、一邊哼兒歌一邊帶寶寶做歌詞中的動作、一邊做事一邊告訴寶寶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張妙鄉說,這個階段對寶寶使用的詞彙以名詞、動詞和日常的寒喧語為主,因此也可以利用社交互動的機會教導寶寶說「byebye」、「早安」、「晚安」、「謝謝」等。

 

女孩比男孩早說話?

國外臨床研究顯示,女孩在各種語言指標,包括組合句子使用的詞彙、句子的長度和複雜度等都領先男孩,這表示女孩會比男孩更早開始說話。

 

促進理解多用「媽媽式語言」

1歲以前的寶寶不會用標準口語表達想法,而是用發出聲音、語音串、凝視、手勢和肢體動作與他人交流。此時對孩子說話應使用媽媽式語言,將說話速度放慢、口型誇大、加強音量及音調的變化,並善用停頓、重複的方式讓孩子聽、說。如此一來,寶寶即便無法完全理解說話內容,也可以經由情境和語調變化知道大人想要表達的意思。爸爸媽媽最好不要連珠炮似的說個不停,這樣反而會讓孩子無法擷取語句中的語意片段。

張妙鄉說,此時應該培養寶寶兩種與他人互動的能力,一是「輪流」,一是「共同注意力」,這兩種能力是口語發展過程很重要的一環。如何培養寶寶這兩種能力呢?她說,所謂「輪流」,就是一個人在說話時,另一個人仔細聆聽,等對方說完話再給予回應,透過一來一往的互動將對話延續下去。在對孩子說話時,即便孩子無法用言語回應,還是要遵循這種「輪流」的互動方式,每說一段話就停頓片刻觀察孩子的反應,再依照孩子的反應給予回應,不要一開口就是長篇大論,這樣會變成單向刺激,使孩子無法學習對話的節奏。「共同注意力」則是和孩子說某件事時確定孩子有將注意力放在「那件事情」上。她指出,如果孩子會來回觀看說話對象和對象所說的事件與物品,代表孩子有將「那件事情」和大人說的話連結,反之則否。

引導說話別反覆糾正發音

人在充滿壓力的情境下學習往往會造成反效果,訓練寶寶說話時應避免用指令式語氣,或要求寶寶重複發出某些音調。仿說是引導孩子說話的方法之一,平常可以善用生活中的物品引導孩子發出仿語,譬如拿孩子喜歡的玩偶做角色扮演,或玩扮家家酒,讓孩子一邊遊戲一邊學習說話。如果孩子不大理解該如何模仿,可以先模仿孩子的口腔動作(喝水、吃東西、打呵欠)和身體動作(玩玩具、跳舞),當孩子發出類似說話的聲音時模仿孩子的聲音,再將其轉為有意義的語音;舉例來說,當孩子拿玩具車發出「ㄛ」的聲音,可以跟著孩子說「ㄛ」,然後再從「ㄛ、ㄛ、ㄛ、ㄅㄥˋㄅㄥˋ」到「車車ㄅㄥˋ」。

張妙鄉指出,爸爸媽媽說話時要觀察孩子是否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寶寶在你說話時將頭轉向一邊,可以先發出語調明顯的聲音吸引寶寶注意,等寶寶看著你時再對著他說話。說話時儘量放慢速度並將嘴型張大,使用嘴型較明顯的詞彙引導寶寶模仿。如果寶寶無法模仿,可以先用簡單的擬聲詞或疊字詞來引導;舉例來說,小狗可以用「ㄨㄤㄨㄤ」或「狗狗」代替,車子則可以說成「ㄅㄨㄅㄨ」或「車車」。在入門階段應該要讓孩子輕鬆、快樂地學習,即便孩子發音不標準也不要一直糾正,這樣才不會讓他產生挫折而畏懼開口。她強調,孩子發出的語音會隨著年齡、口腔動作發展和語言能力逐漸成熟,1歲以前還不用太擔心,除非到了4歲仍持續有語音問題,才需要就醫檢查矯正。

Q常看電視可以提早學會說話?

A如果寶寶只是單純「聽」而沒有人引導他如何「說」,就算看再多影片或待在再多人說話的環境也是枉然。鍾玉梅強調,學習任何語言都需要「互動」,互動包括發聲、口語、表情、手勢動作和眼神注視等,如果寶寶只是單向接收訊息卻缺乏與他人練習對話技巧的經驗,未來在人際交往上恐怕會出現問題。

 Q和寶寶講英文、聽英文CD可以培養雙語能力? 

A除非父母有一方的母語是外語,或父母雙方都能說流利的外語,能夠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刺激,否則孩子有可能兩種語言都學不好。鍾玉梅表示,以英文為例,臨床上最常見的情況就是孩子在說話時夾雜中文和英文,但有些話只會用英文說不會用中文說,有些話則只會用中文說不會用英文說;這樣的孩子中英文語彙量都不足,語法常顛三倒四,敘事技巧更差。她指出,嬰幼兒的確有能力學習雙語,但前提是要有「充份的語言環境」,也就是有足夠的時間和孩子用中英文互動溝通,孩子才有可能同時掌握兩種語言的語意、語法。單純使用英文教材(CD、DVD或圖畫書)或斷斷續續以英文單字、語句和孩子互動;說話時中英文交雜(每句話先說中文再說英文)只會讓孩子產生混淆,最後兩種語言都學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