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SOS!家有小暴龍!5階段心理戰術擊退情緒惡魔

根據長期關注幼兒暴力行為研究的心理諮商師黃柏嘉觀察指出,當幼兒遭逢挫折而表現出一連串的脫序行為時,這不僅只是代表他們一時間的惡劣情緒狀態,更有極大可能是他們日後暴力行為的潛在徵兆。
SOS!家有小暴龍!5階段心理戰術擊退情緒惡魔


當孩子遭遇不順心、不如意時,若經常都是以怒吼、摔玩具,甚至是傷害自己或他人的方式發洩時,提醒父母要提高警覺!

小暴龍潛伏期

 1. 動手打人的理由:「都是XXX先開始的!」

 大人最常聽見孩子施暴的理由,不外乎就是「都是他先弄我的,所以我才會⋯⋯」黃柏嘉心理師表示對於2~3歲幼兒而言,除了物權意識正處於特別敏感的階段外(如:不願意分享、「這是我的」的心理),他們亦對於爭端的處理及理解也不夠清晰,因此非常需要透過家長的耐心引導,以及時間的累積去學習如何正確處理紛爭。

提醒爸媽當孩子在面對衝突時總是以他人不小心地侵犯為正當理由,而認為應當採取暴力的行為作回應時(如:動手推人、打人⋯⋯等),我們必須非常確認的是,無論有什麼樣的理由讓自己不開心,都不應訴諸暴力行為來解決。因此當我們面對孩子這種狀況時,應先協助孩子將情緒與行為進行分割,並同理孩子因為他人的侵犯或無禮覺得憤怒、不開心的心情後,再引導孩子以溝通表達的方式讓他人理解不快樂從何而來,而非將心中不快樂得情緒轉化成暴力手段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2. 動口不動手就不構成暴力嗎?

大多數家長對於幼兒暴力行為的定義,經常傾向於只要孩子不動手傷人就好,然而若只是透過言語上的威嚇、怒罵⋯⋯等方式表達不滿時,就不算是一種暴力行為嗎?對此黃柏嘉心理師則表示非常不贊同。每個孩子在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及感受時,所選擇宣洩及表達的方式各有不同。若爸比媽咪觀察到家中孩子在面對令自己感覺難受的負面情緒時,就會想要以傷害他人或自己的方式,讓情緒得已宣洩並且覺得舒坦時,此時無論他是採用肢體上的動粗或是言語上的怒罵,其實都已屬於一種暴力的行為表現。此外黃柏嘉心理師特別提醒,暴力是一種會隨著成長而逐漸延伸的偏差意識,因此千萬別低估幼兒言語暴力的危險性。因為當幼兒長期使用帶有貶低、歧視羞辱⋯⋯等字眼對待他人,又無法即時經由教育導正,錯誤對待他人的價值觀便會深植在心中,讓他們失去對待他人應該要有的尊重。當孩子從小習慣以傷害他人自尊的方式來宣洩情緒而未被導正時,未來有極大的可能性從動口演變成動手的施暴行為。

3. 遇到不順心開口閉口全是別人的錯

根據黃柏嘉心理師長年輔導許多成人、幼兒的案例觀察中發現,慣用暴力行為者不分年齡高低,一旦遭遇挫折及困境時他們心中經常有一種共同的想法,那就是所有的錯都是他人造成的,因此就算以暴力的行為進行報復及傷害時,慣用暴力行為者也並不會認為自己如此的對待方式是有偏差的。假使家中的孩子時常在遇到不順己意的狀況中,將問題習慣歸咎於他人的錯誤,甚至總認為是別人的疏失而導致問題發生,讓自己身陷於進退兩難的困境中,因而試圖想將憤怒情緒轉移至他人身上發洩時,黃柏嘉心理師提醒爸媽必須要多留意這類孩子的情緒反應。儘管具有暴力傾向者並非從小就慣於使用暴力,但是當孩子總是習慣將過錯歸咎於他人,如此的偏差情緒心理便會漸漸影響他們對待人事物的價值觀與看法。

4. 別以為孩子小所以打鬧都OK!

要避免孩子成為小暴龍,提醒爸媽應該從小就留意與幼兒進行互動的方式。黃柏嘉心理師指出,在幼兒成長發育的過程中,有時會因為生氣與不滿,對旁邊的大人或小孩有用手或用腳攻擊的動作,此時孩子的力氣很小,並不會造成什麼明顯的傷害,因此很多父母對此並不以為意,然而當孩子這麼做卻不加以制止,反而發出快樂的笑聲跟孩子嬉鬧,甚至以逗弄孩子生氣為樂,這樣的行為就不是個與孩子良好互動的方式。原因在於當幼兒對情感表達的方式並不理解時,很容易在如此錯誤的引導下認為當自己生氣時,用踢或是用打的是一種合適的抒解憤怒方式。建議家長在面對幼兒成長時的行為絕不能因為孩子還小,而認為任何的行為都是可以被通融,儘管孩子還不能夠理解為何不能這麼做的道理,我們仍應該以溫和漸進式的做法阻止並導正孩子的行為。

延伸閱讀:10妙招,輕鬆解決寶寶厭奶問題!原來這樣做就ok

5階段心理教養戰

若觀察到孩子可能正養成小暴龍情緒,爸比媽咪也別慌張,黃柏嘉心理師特別整理出5種教養技巧,提供給正面臨這樣處境的家長們,適時給予孩子正確的導引,讓他走在正確的成長路上。

 

Step1. 先同理孩子,幫助抒解負向情緒

在進行教養孩子的暴力行為前,家長們必須先要有個基本認知,就是幼兒在生理或心理上都處於尚未發展成熟的狀態。黃柏嘉心理師表示,孩子之所以會以暴力手段處理情緒,是因為幼兒對自己的情緒狀態的瞭解還不夠,也缺乏足夠的方式去抒解。例如一個心愛玩具被他人不小心破壞的那種感覺叫做生氣;擔心心愛玩具被分享後不小心被弄壞的那種感覺叫做焦慮,幼兒通常不太能夠判斷跟理解自己目前處在什麼情緒當中。因此在尚未學會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時,幼兒基本上也缺乏足夠的能力採取正確的方式舒緩感受及情緒,難免會直覺性地以本能的方式,透過肢體暴力的行為(如:摔玩具、打人、傷害自己、怒吼⋯⋯等)表達情緒上的不適感。建議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暴力行為時,應當先理解孩子對於情緒、感受正處於需要學習及瞭解的階段,而家長也先別急著責備孩子的行為,而是給予更多的耐心並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指認自己現階段的情緒及感受代表著什麼意義,如此便能夠降低孩子的暴力行為發生。

Step2. 試著把失控的混亂場面穩定下來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多半也會牽動父母許多負向情緒,例如憤怒、丟臉、難堪、失望,父母需要能夠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才有辦法進一步平穩的承接住孩子的負向情緒,協助孩子冷靜下來。因此在孩子情緒失控的當下,先制止孩子傷人傷己的行為,並把孩子帶到親子雙方都比較能夠自在的環境,是當下處理的第一步。

面對傷人又傷己的危急狀況

當爸媽發現孩子的暴力行為會牽涉到自己或他人受傷的危急情況時,黃柏嘉心理師表示適時地限制孩子的行動是必要的。我們可以在不弄傷(痛)孩子的前提下將孩子抱著或握著孩子的手,孩子一開始可能會激烈掙扎抵抗,爸媽不用驚慌,抱著時可以溫和輕聲的方式,反覆告訴孩子爸媽不會傷害他/她,只要能夠停止目前的暴力行為,我們便可以放手不再限制其行動。

在不恰當的地點下發生狀況

帶孩子出門若發生情緒失控的狀況時,爸媽多半會處在一種尷尬又焦慮的狀態中,甚至在面對孩子的怒吼及暴力行為時,一時之間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以什麼方式讓孩子別再鬧下去。對此黃柏嘉心理師建議可以先把孩子帶到比較適合的環境(如:安靜的室外角落、車廂與車廂連接的通道⋯⋯等),一來是讓孩子能夠不被限制地紓緩自己的情緒外,其次則是爸媽的情緒也會因為無外在的壓力而顯得較於穩定,如此一來則能夠避免親子間更加失控的場面發生。

延伸閱讀:訓練寶貝自己睡 掌握3個時機點就能成功!

Step3. 等待並給予孩子消化情緒的時間

在處理孩子的暴力情緒時,最忌諱的就是以強迫的方式要孩子馬上擦乾眼淚或是停止憤怒。黃柏嘉心理師表示當孩子處於負面情緒時,家長急著介入說教並無太大幫助,唯一能做的就是靜靜守在孩子身邊,等待他們消化完自己的情緒。過程中我們更可以溫和的口吻告訴孩子:「哭哭沒有關係,媽媽(爸爸)會等你哭完!」,等到孩子情緒稍微緩和一點時再與孩子進行對話,如果此刻孩子願意讓你碰觸他/她時,建議可先抱抱孩子或牽牽他們的手,如此的作法更可讓孩子的情緒趨於較平靜、安定的狀態。

Step4. 親子對話的重點在於指認情緒

當孩子好不容易將自己的情緒控制且穩定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立即和孩子講道理,如此的作法除了會讓孩子產生厭惡感外,更對於日後孩子的暴力行為改善無太大幫助。黃柏嘉心理師建議我們可先以同理心的方式詢問孩子,如:我瞭解不能夠買玩具很不開心對嗎?當孩子願意以溝通方式表達時,我們都應該讚許他們願意選擇以話語來進行表達,如:太好了!你用說的媽媽(爸爸)一次就懂了、你如果一開始用說的就好啦,也不用那麼生氣地摔玩具⋯⋯等,若是孩子的語言表達尚未成熟,只能透過單字的方式表達時,如:哥….拿…..玩具…..氣…….,拿…..回……..,家長更可以幫忙把話說完整後,如:哥哥拿你的玩具讓你很生氣是嗎?請孩子再覆誦一遍話語:我很生氣哥哥拿走我的玩具,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夠指認自己的情緒,幫助他們瞭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也讓孩子學習用語言來向大人與同儕表達自己的情緒。隨著孩子口語表達情緒與需求的能力提升,就比較不會用哭鬧或是失控的行為來表達負向情緒。

Step5. 解決負面情緒而非以暴力懲罰

在幫助孩子找到平靜途徑後,爸媽可以告訴孩子目前處理問題的選擇有哪些,並且適時地引導、讚許孩子的選擇。舉例來說當孩子因為不能買玩具而鬧情緒時,在情緒都較為平緩的狀態下,我們可以詢問孩子:「你還想要哭嗎?我們可以再哭一下,爸爸等你哭完;還是你決定不要哭了,我們可以繼續逛一下百貨公司」。如此一來爸媽也不再陷入孩子一哭就被綁架原則的狀態,而孩子也能夠在這樣的選擇中理解到,以大哭大鬧、破壞的方式面對負面情緒或脅迫爸媽滿足要求,對於結果而言是毫無幫助的。此外黃柏嘉心理師更以自己的輔導經驗提醒爸媽,絕對不要以懲罰脅迫的方式對待孩子(如打罵、羞辱),據觀察大多數具有暴力傾向特質的孩子,我們都可以從他們的爸媽身上察覺出一些相類似的影子。因此當父母希望孩子能夠學習以非暴力的手段表達情緒時,我們就不要以暴力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應該是讓孩子先認識且釐清自己的情緒後,再以漸進式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情緒處理,如此才能夠真正根除孩子變身成為情緒小惡魔!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李怡萱

採訪/心理諮商師 黃柏嘉

攝影/潘朵拉兒童攝影

演出麻豆/漂亮媽咪:黃芷寧;帥氣男寶:李樂駒

梳化/Erin's Sty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