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翻身‧坐‧爬‧站‧走,寶寶粗動作大解碼

0~2歲的寶寶在成長過程中除了發展語言以及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5大感官能力,最重要的莫過於動作發展。嬰幼兒的動作發展分為粗動作與精細動作。粗動作指的是頭頸部、軀幹和四肢等大肌肉的發展及控制,一般包括翻身、坐、爬行、站立、走路、跑步、跳躍等。
翻身‧坐‧爬‧站‧走,寶寶粗動作大解碼

 

粗動作的發展與視覺、聽覺、認知、心智以及環境探索能力息息相關,孩子在發展動作的同時,會和身體其他不同面向的認知相互連結,進而促成全面性的成長。父母在寶寶發展動作的階段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活動不同部位的肌肉?規劃寶寶活動環境時要注意什麼?訓練時又該如何規避可能發生的風險?本文請來3位專家帶媽咪深入了解翻身‧坐‧爬‧站‧走等不同階段的粗動作,並分享正確的訓練方法以及小技巧。

翻身
寶寶學翻身可增加環境探索能力

大多數孩子都是在3~6個月學會翻身;進度較快的寶寶大約3個月左右就會翻身,少數寶寶則要等到6個月以後才會翻身。在發展翻身動作時,寶寶會自發性地探索身體與週遭環境,從中累積感覺動作經驗,讓心智與動作能力同步發展,並滿足與人互動的情感需求。翻身會刺激內耳前庭感覺輸入,有助誘發姿勢控制與平衡反應;而孩子從「躺」的姿勢翻成「趴」的姿勢時,視野不再侷限於天花板,身體位置的改變會擴大感官動作範圍,有利探索外界。學習翻身的進程一般可以分成兩個階段,第1階段是上下半身一起翻(原木式翻身),寶寶一開始多半會在平躺時將雙腳高舉到空中,接著再將雙腳移往側面帶動整個身體翻向側躺或趴著;從趴著翻回平躺則通常是在頭轉向旁邊或是伸手拿東西時因重心改變「意外」帶出翻身動作。第2階段是上下半身分段旋轉,寶寶可能是上半身先轉過去,下半身再轉過去,也可能是利用下半身啟動翻身動作;此時寶寶已能自主控制翻身。

翻身訓練掌握「少量多餐」原則

一般來說,除非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如床鋪太軟或衣服太厚),否則寶寶大多會本能地嘗試並學會翻身,不需要特別訓練。媽咪若想讓寶寶更快學會翻身,可以在照顧過程中適時給予部分協助或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寶寶年紀較小且頭部控制還不穩定,最好在頭頸部給予適當支撐,協助翻身時也要避免扭傷寶寶的上肢。臺北榮總復健部兒童發展評估中心物理治療師莊頌音表示,媽咪可以在每次練習時扶住寶寶身體的不同部位讓寶寶練習不同的動作元件,並把協助的動作放慢,隨時觀察寶寶反應,適時將協助力量調整成阻力(誘導寶寶增加更多力量)或助力(避免寶寶動作失控倒回原來位置或或太用力倒向另一側),讓寶寶感受身體狀況並做出自主動作。她強調,協助寶寶練習翻身應把握生活即是訓練的原則,「少量多餐」,不要在一個時段集中訓練;平常只要稍微改變照顧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順手練翻就好,這樣媽咪也比較不會有壓力。

總朝同一方向翻身體發展恐不平衡

寶寶總是朝同一個方向翻身有兩種可能的因素:一是環境因素,譬如該方向外在刺激較多、有許多好看好聽好玩的東西;或媽咪習慣睡在寶寶的某一邊導致寶寶在每次找媽咪時養成翻往「媽媽睡的那一側」的習慣。一是身體功能與結構因素,寶寶可能是自覺地避開另一側有傷口的身體,或因為另一側傷口疤痕的肌肉攣縮而無法順利翻身。莊頌音提醒,若寶寶每次翻身都翻向同一側,或向一側翻身的頻率遠大於另一側,不僅會讓兩側肌肉訓練不平衡,訓練較多的一側因為肌肉力氣較大,又會促使寶寶更容易往那一側翻身。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幫寶寶布置嬰兒房時最好讓環境刺激物左右平衡。單手抱寶寶的時候也最好左右手交互抱,以免寶寶因為某一側刺激較多而只看同一方向導致兩側身體力量發展不平均。若寶寶在排除環境及身體結構因素的情況下仍總是朝同一方向翻身且拒絕翻向另一側,建議就醫請物理治療師評估寶寶的狀況。

剛喝完奶最好隔1小時再翻身

在寶寶剛學會翻身的階段,不要讓寶寶在太硬的平面上練習以免撞到頭;床上也最好不要擺太多枕頭、靠墊或被子以免寶寶的臉陷進去引發窒息。寶寶學會翻身以後,為了避免寶寶從高處跌落,不要將寶寶單獨留在沒有保護措施的高處;也不要讓寶寶靠近拉窗簾的繩子或長形布條、電線,以免寶寶被繩子纏住或將異物放入口中(會翻身的寶寶通常已經會用手抓東西了)。此外,由於寶寶在學會翻身後會利用翻身移動位置,媽咪最好確保寶寶所在空間的一切物品都是安全的。另一方面,如果寶寶剛喝完奶,最好隔1小時再讓寶寶練習翻身以免吐奶。

翻身常見問題Q&A

Q:習慣趴睡的寶寶練習翻身較吃力?

A只要是正常發育的寶寶,無論習慣仰睡或趴睡都不會影響其動作發展。趴睡反倒可以讓孩子在發展各個階段的動作時比同齡的孩子快一點。不過因為趴睡可能引發嬰兒猝死症,因此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不建議讓小嬰兒趴睡。

無法維持平躺最好就醫評估!

除了不太會翻身需要注意,只會翻身卻無法維持平躺姿勢的寶寶也可能有問題!莊頌音表示,臨床上曾見過被診斷為腦性麻痺的寶寶因為身體穩定度不佳無法維持平躺,不斷向左或向右翻身。倘若孩子頻繁翻身、無法維持平躺,最好就醫評估。


寶寶學坐有助鍛鍊手眼協調能力

有別於躺、趴或翻身,坐姿的視野更高、更廣。學會「坐」除了可以讓寶寶有更多自主性且更容易與他人互動,良好的坐姿平衡還有助發展上肢功能、鍛鍊手眼協調、精進口腔動作,也可以幫助寶寶發展生活自理能力。比較厲害的寶寶大概2個月左右就可以讓媽咪擺成坐姿坐個1、2秒,一般寶寶則大多在4個月左右開始會坐,身體不靠東西大約可以撐1~數秒。5個月以後寶寶可以用雙手支撐維持坐姿,坐的秒數愈來愈長,但仍很容易傾倒。6個月的寶寶則可以在坐的時候嘗試把手舉高,也可以在坐的時候一邊用手把玩玩具,不過還是會有些不穩。7個月以後大多數寶寶都可以獨立坐得穩穩的。

坐姿訓練3技巧讓寶寶練習放手

正常發展的寶寶一般會自己想辦法學會放手坐。媽咪若想讓寶寶坐的能力發展得快一點,在一開始訓練寶寶坐的時候可以將寶寶擺在坐的姿勢,扶穩寶寶的身體,讓寶寶適應坐姿。若寶寶頭頸部控制尚未穩定,媽咪可以將寶寶抱坐在腿上讓寶寶的頭和身體倚靠媽咪的身體,坐的時候記住要坐正才能讓寶寶的脊椎有空間挺直。頭部控制穩定的寶寶則可以讓他練習自己用手撐著坐,媽咪在一旁扶住寶寶的身體,逐漸減少支撐的力量,寶寶若出現小範圍的搖晃可以讓他自己練習回正,大範圍的傾倒就必須出手協助。有一點點難(寶寶可努力做到)又不會太難(寶寶即使努力也不可能做到)的訓練效果最好。練習時間長短視寶寶的耐受力而定,一次最多維持十幾秒,不要太久。

如果寶寶已經會自己手撐著坐,爸媽其中一人可以扶著寶寶的骨盆(扶的高度越低,寶寶的挑戰越大),另一人則拿玩具吸引寶寶、讓寶寶練習放手,以寶寶能夠放手的範圍幫最小的忙。或是拿一面大鏡子讓寶寶坐在鏡子前面,引導寶寶用手摸鏡中的自己。更進一步可以抓著寶寶的兩隻手做拍拍手的遊戲,扶著寶寶的身體引導寶寶拍手。等到寶寶坐得比較穩,則可以將小玩具或玩偶放在寶寶手上讓他把玩。莊頌音提醒,學坐不僅止於直接練坐,媽咪也可以在寶寶趴著或躺著的時候引導寶寶玩自己的腳,鍛鍊腹部的肌肉。值得注意的是,在寶寶還無法坐穩時最好不要讓寶寶坐在太硬的地板上以免寶寶撞到頭,等寶寶坐得愈來愈穩再挑戰坐在軟一點的地方訓練平衡感。

只會W形坐姿未來走路恐內八

有些寶寶在坐的時候只會(或喜歡)一種坐姿,就是雙腳向後反折成「W」形。這種坐姿會讓膝關節扭曲並讓髖關節往內轉,長此以往會改變關節周圍組織的鬆緊度使下肢動作趨向內轉,寶寶未來走路容易內八。媽咪最好訓練寶寶嘗試其他姿勢的坐姿,譬如側坐、一腳伸直一腳彎曲或雙腳在前屈膝等。如果寶寶在某個坐姿特別不穩,表示需要更多練習,媽咪可以扶穩寶寶的身體多讓寶寶練習這個坐姿。如果寶寶已經開始會走路,則可以讓寶寶練習坐在小椅子上矯正姿勢。莊頌音表示,從骨架排列結構來看,W形坐姿使用的力量與平衡反應在所有坐姿中最少,只會W形坐姿的寶寶的軀幹穩定能力可能不足,而軀幹穩定能力又是許多動作發展的基礎。提醒媽咪,若無法訓練寶寶改成其他坐姿,最好就醫治療。

「坐」常見問題Q&A

Q:為什麼寶寶一坐就哭?

A排除情感的因素,若寶寶較小,在坐的時候頭頸部和身體沒有被扶穩以致身體晃動後倒,往往會引發驚嚇反射導致被嚇哭。若寶寶剛吃飽就被扶坐起來,且身體過度前彎,胃受壓迫就會不舒服。身體力氣不足以將上半身挺起來的寶寶在沒有被扶穩的狀況下也會感到不適。一坐就哭的寶寶也有可能是某些部位的軟組織柔軟度不足或關節活動度不足導致無法忍受坐姿。

Q:如何才能讓寶寶坐得好?

A寶寶要坐得好除了要調整身體姿勢與平衡反應,核心肌群的力量運用及髖關節也是影響坐姿的關鍵。除了直接練坐,趴姿可以讓寶寶的身體更有力氣,有助寶寶學坐。

 

爬行
寶寶學爬可整合視覺、知覺及動作

「爬」是一個協調四肢的基礎動作,包括原地打轉、前進、後退以及橫向移動,寶寶必須用手腳和肚子的力量把身體撐起來,藉由左右腦協調讓自己移動位置。這個動作可以訓練寶寶肌肉的張力和關節的鬆緊度。當寶寶做往上攀爬的動作時,會發展出高度知覺與深度知覺;而當寶寶往下爬的時候,又會因為感應到危險而刺激認知能力。由此可見,「爬」是一種整合視覺、前庭覺、動作和空間的能力,並可以讓寶寶衍生出環境探索的能力。

11個月前應熟練小狗爬

當寶寶在趴的時候將整個屁股翹起來並出現蠕動的動作,代表寶寶的下肢以及腹部肌肉開始有用力的知覺,已經準備好要爬了。發展比較快的寶寶大概6個月以後就會出現匍匐前進或像毛毛蟲蠕動的動作。寶寶一開始多半會先往後爬,隨著腳的力氣愈來愈大再逐漸往前蹬。8個月左右肚子開始會離地,9個月則可以進階到小狗爬(肚子離地爬行)。大多數寶寶最慢11個月以前就可以熟練的以小狗爬移動。彰化基督教醫院兒童聯合療育評估中心物理治療師陳怡年分析,由於「爬」需要運用到腹部的肌肉,而「仰躺拉腳玩」的動作可以有效鍛鍊腹肌,如果媽咪在寶寶4~6個月大的時候發現寶寶喜歡在平躺時用手把腳拉起來玩腳指頭,可以不用阻止寶寶,以免妨礙寶寶鍛煉腹肌。

規劃爬行空間不用刻意撤除障礙物

還不會爬行的寶寶可以先讓他用「小狗趴」的姿勢練習爬的動作。媽咪可以在寶寶肚子下方放枕頭或小抱枕,或讓寶寶趴在大腿上,再用玩具吸引寶寶注意,引導寶寶做出屁股前後搖動的動作。假使寶寶開始出現爬的舉動就可以開始幫助寶寶練習爬。此外,也可以將兩個空奶粉罐黏在一起讓寶寶趴在上面前後滾動,引導寶寶的四肢做出爬的動作。如果寶寶已經會爬行,則可以拿球、小汽車等會動的玩具讓寶寶追著爬。陳怡年表示,由於已經會爬的寶寶有移動的能力,頭也可以輕鬆地抬起來,即便在枕頭堆中也沒有窒息的風險,因此媽咪在寶寶爬行時毋須刻意撤除玩具或抱枕,反而可以藉由這些小障礙物觀察寶寶在面對阻礙時如何處理。她指出,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左右寶寶之後的動作發展。舉例來說,如果寶寶在面對障礙物時選擇繞道而行,表示他不想花費力氣,未來在動作處理上可能就會比較弱。

媽咪在規劃寶寶爬行的空間時,除了不用刻意撤除玩具、被枕等障礙物,最好在每樣家具的邊角貼上防撞貼條,並在插座上裝設防觸電插座保護蓋,將電器的電線及插頭收攏,不要讓寶寶有機會靠近。練爬的空間以遊戲室、臥室、客廳為主,地上最好鋪設厚度3公分以上的軟墊。如果寶寶爬行的地方不在媽咪的視線範圍內,最好關上各個櫃子的門以免寶寶不慎把自己關在裡面窒息。

多在床上練爬有助鍛鍊肌肉力氣

許多寶寶在平地爬行沒有問題,但是一被放到床上就不知道該怎麼爬。究竟床舖適不適合練爬?陳怡年分析,寶寶之所以一上床就不爬,是因為床鋪比較軟,寶寶需要更好的平衡能力才能突破阻力往前爬。爸媽不要因為寶寶在床上不爬就以為床舖不適合練爬,反而要多讓寶寶在床舖上爬、鍛鍊肌肉的力氣。她強調,在不同材質的平面都能充分運用「爬」的技巧才算真正學會「爬」。不過,因為這個階段的寶寶還無法理解什麼是高低差,如果放寶寶單獨在床上爬行又沒有設置圍欄保護,寶寶很容易從床上摔下來。在放寶寶在床上練爬之前,最好在床舖四周加裝防護措施,寶寶練爬的時候也要隨時注意寶寶的動向以免發生危險。或者也可以將床墊放在地上讓寶寶在上面爬,床的高度最好不要超過90公分。

寶寶不大會爬小心肌肉萎縮

爬行發展遲緩的寶寶絕大多數都是因為練習次數不足,而這往往和環境剝奪有關。最常見的就是做生意的爸媽為了方便照顧而將寶寶放在嬰兒車或嬰兒床中,卻因此侷限了寶寶活動的空間,寶寶只能在狹小的嬰兒車或嬰兒床上什麼也不能做。此外,也有寶寶是因為先天病理性因素而無法像正常孩子一樣發展爬的能力,譬如肌肉萎縮或先天性髖關節脫臼。陳怡年提醒,如果寶寶到了2、3個月仍不會自己抱著奶瓶喝奶;平常不會自發性的揮舞雙手,兩隻手總是鬆鬆軟軟的放在身體兩側,即使拿玩具給他也不會試圖用手碰玩具,就應該警覺寶寶可能有腦神經發展或先天肌肉病變相關的疾病,須立即就醫諮詢專業醫師。此外,媽咪在抓起寶寶的兩隻手將寶寶的身體拉起來靠近自己時,寶寶的頭應該會跟著身體移動。如果寶寶直到3個月都無法讓頭隨著身體移動,就要懷疑可能是先天肌肉萎縮,應儘早尋求醫療介入。陳怡年說,另外還有一些不明原因會讓寶寶爬的姿勢不對稱,媽咪最好時常觀察寶寶爬行的姿勢,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醒媽咪,孩子在10個月前應該多多練爬,如此才能讓腦部協調動作的區塊發展得更成熟,未來進行高階的動作也會比較順暢。

爬行常見問題Q&A

Q:練爬的時候需要穿護膝嗎?

A倘若地磚上沒有鋪設軟墊,最好讓寶寶穿上護膝以免膝蓋磨破瘀青,在軟墊上則不用穿戴護膝。

Q:同手同腳或「兔子跳」正常嗎?

A寶寶練爬的姿勢五花八門,有些寶寶會同手同腳,有些寶寶則會雙手前撐帶動雙腳往前跳,也就是俗稱的「兔子跳」。當寶寶出現這些比較特別的姿勢,需要導正嗎?陳怡年表示,已經會小狗爬的寶寶如果偶爾同手同腳,只要讓孩子多練習,不需要特別調整姿勢。但「兔子跳」會導致寶寶無法練習左右協調的能力,進而讓四肢協調不順,甚至衍生出發展遲緩的問題。如果寶寶已經學會爬,「兔子跳」可能是為了讓前進的速度更快,問題不大,但寶寶若還不會爬就在一開始出現兔子跳的動作,就必須立即導正。媽咪可以在寶寶爬的時候拉住寶寶的一隻腳協助寶寶左右腳交替向前移動。

Q:拖著腳爬行代表什麼?需要就醫嗎?

A如果寶寶在爬行時只用單腳前進或僅用單側手腳移動,有可能是先天髖關節脫臼或發育不良,也可能是身體協調出了問題,最好請復健科醫師檢查。假使寶寶在7、8個月以後仍只用雙手爬行,完全不用腳的力量,有可能是下肢肌肉張力過緊以致膝蓋無法彎曲,同樣也要就醫診治。另外,有些早產兒會因為腦部受傷而下肢控制不良,家中有早產寶寶的媽咪要特別注意。

Q:胖寶寶學爬的速度會比較慢?

A除非BMI值超過90%以上,否則肉肉的身材一般不會對爬行造成太大影響。倒是穿太多衣服容易限制寶寶的動作,媽咪在寶寶練爬的時候最好不要讓寶寶穿太厚重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