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是獎勵還是條件交換?

現今爸媽大多不再用打罵方式來教養孩子,而是以獎賞來鼓勵孩子,然而,若是過多的「獎勵」,就很容易變成是「條件交換」,兩者之間的界線十分模糊,很容易就過界了。身為父母,如何掌握其中的分寸呢?
是獎勵還是條件交換?

 

「幫忙整理玩具,媽咪就給你50元!」

「你不哭,就給你糖果吃!」

「你乖乖聽話,就帶你去兒童樂園玩!」

友緣基金會臨床部中心主任林淑棻指出,這就像是提供孩子餌來吃,剛開始孩子一定會很開心,也覺得好吃,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利誘之下,餌必須給得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才能夠驅使孩子聽話做事,這類型的教養方式就稱為「釣魚」或是「條件交換」。

如果爸媽對於孩子的教育態度只有這一種──條件交換,沒有其他鼓勵或肯定孩子的方式,到最後孩子就會變成「這次你要給我什麼?」或是主動提出「媽咪給我50元,我才要做…」。林淑棻主任表示,當親子之間的互動只剩下條件或利益的交換,才能達成學習效果,這是非常不樂見的!

獎勵制度的建立有3技巧

從某些角度來看,獎勵是為了刺激孩子好習慣的形成,或激勵產生良好的行為而訂立。然而,「獎勵」與「條件交換」之間的分寸卻是難以拿捏,獎勵一不小心就變成是條件交換了!這些獎勵應該怎麼建立比較妥當呢?

point1、事先約定

獎勵條件應該事先約定說明清楚。依據獎賞制度,有條件地獲得到報酬。林淑棻主任以平時專注力只有3分鐘的小孩為例子說明,當他已經專心讀一本繪本或是做勞作達3分鐘之久,媽咪可以跟孩子說,「你已經完成3分鐘的挑戰了,媽咪好佩服你喔!媽咪給你蓋個章;如果你下次還能再多30秒,媽咪再幫你蓋2個印章。」

point2、標準合宜

獎勵標準必須考慮孩子的狀況與能力。以孩子能夠做得到的能力為基礎,再增加一些些的難度,或是以孩子在乎事物為標準,孩子較願意遵循,藉以養成某些好的習慣與行為。但林淑棻主任發現許多爸媽太心急了,這次完成了3分鐘的專注,下一次就希望孩子能夠有6分鐘的專注力。如果訂立的標準太高,當孩子發現自己不可能做得到,而感覺十分挫折,就乾脆放棄,這樣便十分可惜了。

point3、方式多樣

倘若爸媽希望以獎勵為手段,期待孩子產生積極性或自動形成好習慣。林淑棻主任提醒獎勵的方式必須多樣化!獎勵可分為「物質」及「精神」兩大類。「物質獎勵」就是孩子做了什麼之後,給予孩子小小的滿足,包含吃糖果喝飲料、看電視或是可以做一件他喜歡的事情,這類較像是外在物質的滿足。

另一種獎勵是「精神獎勵」,也就是口頭的肯定鼓勵。鼓勵非常重要,爸媽應該時常詢問孩子「這個你怎麼學會的?你好厲害喔!」然後鼓勵他,讓孩子知道他學會新事物之後,他有多麼能幹,能夠做的事情更多,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孩子自己,因而產生更多成就感。將新學習的東西與成就感連結在一起,這個獎勵對於孩子就是受用的。

如果只有以物質作為獎勵,爸媽就會很傷腦筋,因為魚餌必須越來越大才能夠釣得起這一條「魚」,從本來的10塊要變100塊、100塊要變成1000塊,到最後孩子都忘了學習或是做這件事到底是為了自己還是1000元,甚至可能影響到之後的價值觀。

「條件交換」的教養方式不見得是絕對不可以做,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其氣質及個性,很難說哪一種教育方式絕對是好或不好,爸媽應該瞭解自己孩子的屬性,才能找到最合適孩子的教養之道。

延伸閱讀:爸媽必學!想要獎勵孩子,0~3歲這樣做!

教養

從道德角度看孩子的發展階段

每個孩子在不同階段有各自的發展,林淑棻主任表示,從道德發展角度來看,2歲以前的孩子處於「權威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非常在乎爸媽的觀點、聽從爸媽的言語,可能不需要給予任何獎賞,只要大人提出要求,孩子便會乖乖地遵從指令了。

學齡前大多根據結果來做事情

進入「結果期」的孩子,與本次主題談的「獎勵」較有關聯,孩子會根據結果對他是否有益而來判定要不要做這件事情,像是還不知道熱水很燙的孩子,接觸了熱水之後,得知燙熱感的不好受,下次他還想要摸熱水之前,就會稍微暫停動作,想一下上次的不舒服而避免此行為。

在幼兒園裡,孩子與同學發生不愉快,出手打了人,受到老師的處罰或是被剝奪某些權益,有些孩子就會從此過程之中,感受到打人之後得到的結果對我不好,因而學習不要再隨意打人。不過,有些孩子不見得會如此,孩子在情緒上可能會認為這樣並不公平──其實是他打我,我被誤會了,但為何老師還罵我、打我?孩子反而會更加生氣。因此可知,每個人的特質與狀況都不太一樣。

大約從2歲之後到小學一、二年級這一個階段,都還是結果期,也很多孩子到了高年級,或甚至是大人都還是處於結果期。然而,林淑棻主任表示,所謂的「結果期」並非以年齡做為區分標準,有可能是因應各種不同事件而會有不同應對。

即使身為成年人,爸媽也是會在乎結果,像是因為知道今年考績若得到A等,年終獎金就會加給,於是更加辛勤工作,這也就是結果期,所以,並無法單純以年齡區分,而是應該說每一個人身上都會出現這些階段,只是呈現在不同的事件上有不同狀況,這些概念提供可以讓爸媽更能夠全面性瞭解孩子的發展以及善用何種策略,可使孩子往自律方向發展。

到了國小五六年級,一直到高中大學的發展就是「和諧期」。許多青少年在意的是朋友,這時候藉由青少年的好朋友來勸說,或是把青少年當成是朋友來互動較容易影響他。爸媽可不要在青少年面前耍權威,他不會理會這一套作法。

和諧期之後逐漸會發展到「法律期」,也就是依法辦事,法律規定怎樣就是照樣做。再來就是「良心期」,沒有所謂的標準,端看個人抱持著怎樣的價值觀,依循著價值觀行事,同時也能尊重他人的價值觀,不把自己的價值觀與喜好強加在他人身上。

延伸閱讀:用獎勵教養孩子?怎麼拿捏才好

 

獎勵

具體稱讚孩子已做到的部分

回到學齡前孩子的身上,較常面臨的是「權威期」與「結果期」這兩階段,林淑棻主任建議爸媽除了實行貼點點的制度之外,爸媽還應該要具體地指出孩子哪些部分做得很好,像是「你好棒喔!自己一個人把玩具都收好了!」再拍拍孩子的肩膀或摸摸頭,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好的鼓勵。

千萬別把孩子與他人做比較

林淑棻主任時常發現爸媽對於孩子有著過高期待,或是拿孩子跟別人比較,——「人家都可以,你也怎麼不行?」不管比贏還是比輸,雙方都會有壓力,比輸的一方會沒有信心,比贏的人誤以為自己一直能夠贏,以後面對挫折時,可能就會沒有辦法忍受。

林淑棻主任以花卉作為舉例,現在手上拿著到底是玫瑰、百合還是菊花?各自擁有獨特的特點,能展現自己的地方也不一樣,無法使用一個標準來看待,不能指著菊花說,為何不像玫瑰那樣紅;也不能問玫瑰,為何有這麼多刺,應該像百合一樣純潔無暇!

瞭解並信任,即便犯錯沒關係

身為爸媽,一定要先瞭解孩子的特質、天生氣質以及發展狀況。以孩子的原樣為基本盤,再來鼓勵孩子只要再努力一點點就能達到的目標,從中獲得自信及信心。其中,爸媽態度和家庭環境是很重要的,讓孩子感受到爸媽對於他的信任,即便犯錯也不要過度責罵,告訴孩子人都會犯錯,慢慢學習就好。

延伸閱讀:為何孩子犯錯,不説對不起!教孩子說「對不起」有用嗎?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