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怪東怪西?推卸責任?千錯萬錯 都是別人的錯!

孩子把玩具弄壞,怪罪對方是他自己要出借的;參與的比賽輸了,就說對方有小動作…遇到事情,孩子就先怪別人,也不管事情到底是如何,反正都是別人的錯!為何孩子總是如此呢?其中可能隱含哪些問題?
怪東怪西?推卸責任?千錯萬錯 都是別人的錯!


「都是你害的…」、「你為什麼不…」這些推卸責任的言語,是否也時常出現在你家學齡前孩子的口中呢?可言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徐泰國​表示,以認知發展角度來看,學齡前孩子會出現以自我中心的狀況,不太會區分事情的是非,也不太管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沒有道德規範或是推卸責任的想法,只是單純地想要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慾望而已,但從大人的角度來看,就會覺得孩子在找藉口、怪東怪西。

在皮亞傑(Piaget)的前運思期之中,孩子有可能會出現的狀態是「直接推理」,徐泰國​諮商心理師解釋,孩子不像是大人一樣具有合理的邏輯推理概念;當孩子認為他看到A然後變成B時,自己就會有一套的想法與作法,但這樣就會讓大人認為孩子故意歪曲事實。

親職教育講師魏瑋志(澤爸)提出4種常見類型,並與徐泰國諮商心理師共同說明解釋,探究其原因及建議的處理態度。

延伸閱讀:教導他不要侮辱他,爸媽一定要知道的9種不傷自尊的管教方式

 

Type1、怕被責罵處罰而怪罪他人

當孩子知道如果某些事情被爸媽發現後將被責罵處罰,孩子就會開始找各種藉口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孩子把別人的玩具弄壞了,爸媽詢問孩子原因?孩子急忙撇清地說,「是他自己要借我的!」;孩子明知道爸媽規定一天只能吃一顆糖果,卻還是吃下阿姨給的巧克力,被爸媽發現後,孩子卻推拖地說,「那是阿姨給我吃的!」。

徐泰國​諮商心理師指出,如果爸媽凡事要求完美,採取的教養方式較為嚴厲,對於孩子總有許多責備與抱怨;孩子為了滿足爸媽,就會認定自己不要承擔錯誤,而習慣性地出了事情,就趕緊把責任推出去,讓自己免於責備處罰的可能性。

避免過多的苛責與懲罰

澤爸認為爸媽不需要過於嚴肅看待孩子怪東怪西這一件事情,因為趨吉避凶是人的天性,遇到會被處罰的事而逃避,這是很自然的,大人也是如此。徐泰國​諮商心理師指出,不需要給予過多的苛責與懲罰,這樣對於爸媽來說,不僅自己的心情會好一點,相對地,也能滿足孩子自己想要做事情的慾望,而不會都是爸媽責備自己的那種非良性親子互動關係。

其實孩子一開始都不知道什麼是說謊、什麼是把責任推到別人…等這些看似找一堆藉口的行為,什麼都不知道的孩子看到的是,爸媽態度的改變及不滿情緒,因此可能會想說「我會不會跟上次一樣又被處罰?」因而想要掩飾行為而不敢說出內心想法。

同理及傾聽孩子內心想法

身為爸媽應該瞭解孩子正處於認知發展階段,認知不像大人這麼完整,同理孩子只是單純想要做某個行為,不是故意說謊推卸責任。徐泰國​諮商心理師指出,爸媽有了同理概念,就可以維持恰當態度,不會有過度激烈的情緒轉變。

如果爸媽能夠多以包容態度來理解與傾聽孩子的言語行為,可以減少孩子因擔心害怕而把責任推給別人的行為出現。徐泰國​諮商心理師建議,爸媽應該好好地觀察孩子,在此過程中發現成長與改變,另外藉由仔細觀察言行舉止,也許可以察覺到今天與之前不一樣的特殊原因,而這個原因或許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再帶領孩子將心中的感受到傳達出來,較不會造成雙方的誤會。

不要以負面言語恐嚇孩子

許多爸媽會跟孩子說,「你這樣子,我不愛你了!」、「你以後不要當我的小孩子」…等負面標籤及嚇唬的言語,孩子可是會當真的,尤其是年紀越小的孩子越認為爸媽會這樣做。對於孩子來說,爸媽是他的全部,爸媽如此恐嚇孩子,可能真的可以達到改變孩子行為的效果,但同時也可能什麼都不敢說了。因此,徐泰國​諮商心理師建議爸媽保持正常語氣,不要以言語嚇唬孩子,而應該是同理與傾聽,維持良好的親子互動。

導正行為告訴孩子怎麼做

澤爸建議,爸媽的教養重點不應該在於孩子「又」做錯了某事,而應該是導正孩子行為,告訴他怎麼做才對,讓孩子面對錯誤,承擔責任,並且相信孩子下一次能夠做得到,也就是千萬不要以情緒處理事情而一味地指責孩子。否則如果爸媽都不教導正確觀念,孩子長大之後,或許真的就會找尋各種理由撇清需要承擔的事情,演變成自私自利,只想到自己的個性。

即便處罰也要有關連

即使真的得處罰孩子,澤爸認為也是要採取關聯性的後果處罰,像是爸媽告訴孩子玩完玩具要收拾,但他就是不收,爸媽要讓孩子知道這個玩具是他的,但因為他沒有好好收拾,所以暫時幫他保管,等到他願意收拾了再還給他,而不是一氣之下就要把玩具丟掉。

如果爸媽的處理態度是就事論事,並相信孩子下一次會更好,讓孩子感受到爸媽是相信他的,且若有處罰也是有關聯性的,並事先告知後果,孩子通常願意聽得進去,如此一來,也等於是爸媽教導孩子面對問題,承受責任與後果,而不是逃避現狀。

延伸閱讀:新手爸媽教戰守則 從「養」到「教」 專家破解5大教養迷

 

Type2、不敢面對不在行而找藉口

無論是遊戲還是比賽,當結果出來孩子輸了,就開始找藉口「都是他先偷跑作弊,所以我才輸的」,或是找其他理由「我剛沒有認真,是我讓他的!」另外,還有一種是孩子知道自己可能會輸,於是連參與都不參與「這東西是他的,他本來比較會玩,我才要不跟他玩!」用盡各種理由與藉口拒絕參與,就是因為怕輸。

逃避「輸」而找各種藉口

孩子不喜歡面對自己輸、不喜歡輸的感覺,於是替自己找藉口,「雖然我參與了,但是輸了不是我造成的,不是我的問題!」甚至知道自己有可能會輸而寧願不參與,「只要我沒連參與,就沒有輸贏的問題了」這一切就起因於逃避輸這一件事!

稱讚與鼓勵並不放棄機會

當爸媽發現大家都開心地參與小小競賽,孩子卻默默地一個人在旁邊,詢問孩子為何不一起玩?孩子說「某某某叫我不要玩,我也沒辦法」但爸媽卻感覺到孩子其實是在逃避。如果孩子怕輸,爸媽可以為孩子設立短程目標,先是跟在旁邊一起參與,一步一步地推動著孩子。只要有參與,不管結果輸贏,爸媽都應該給予鼓勵與稱讚。

有時候,爸媽不要僅單純地聽從孩子說「我不想要玩」,就讓孩子放棄往前進的機會,應該多多鼓勵他,不需要一次跨太大一步,而是每次一小小步的進步就好。即使孩子輸了,爸媽也應該給予大大的掌聲與鼓勵,並跟他說,「你有參與,這樣就很棒了!」讓孩子感受到輸沒有什麼好怕的,這是很重要的!

 

Type3、為了吸引注意而怪東怪西

孩子走路被東西絆到而跌倒,一跌倒就馬上找大人哭訴,「都是他把東西放在那邊」;兩個孩子互相追逐奔跑,一不小心就跌倒,「都是他追我,害我跌倒了」。孩子只會責怪他人,忘掉自己走路本來就要專心。

花些時間真正的陪伴孩子

平時爸媽不太搭理孩子,於是孩子為了吸引大人注意而做找一些事情,讓爸媽投以關注的眼光。這類孩子通常是平時受到較少的關注,或是孩子自己覺得需要被關注。澤爸建議,多陪伴孩子,但陪伴不僅僅是身體處在同一空間,但各自做自己的事,而是必須真正一起從事同一件事情。爸媽可以請孩子分享在學校遇到的事情,再給予回應,孩子就會知道爸媽的關心,也就不會找一些理由與藉口來吸引爸媽注意。

提供足夠的滿足及安全感

孩子都會想要得到爸媽的正面認同,因而獲得心理滿足或是實質獎勵,但若是爸媽過度誇讚所謂好的行為,孩子可能會逐漸地害怕如果做錯事情,我就失去這些獎勵了。徐泰國​諮商心理師建議,爸媽可以適時使用不同方法鼓勵孩子,不要讓孩子為了想要獎勵,而擔心自己錯誤行為的後果會讓自己再也拿不到想要的獎勵。

也有許多爸媽對於孩子的要求很高,徐泰國​諮商心理師指出,爸媽應該依照孩子的發展狀況,訂立適合標準,在過程之中,孩子每一次都能夠恰恰好達到爸媽的標準,因而獲得滿足與安全感,也就不會因此需要為了爸媽注意而怪東怪西。

往下看第四種又是什麼樣的孩子呢~

爸媽應該依照孩子的發展狀況,訂立適合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