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閱讀歷程與NG狀況大破解!

前言:
親子共讀時孩子扭來扭去代表不專心嗎?一直翻頁、跑跳走動、搶發言怎麼辦呢?本篇要從寶寶閱讀的歷程出發,探討寶寶閱讀模式的建立,並提供實用的閱讀技巧與增添共讀氛圍的DIY妙計!
閱讀歷程與NG狀況大破解!

小小孩也要閱讀

閱讀歷程~「圖是表徵」概念的形成

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兒童療育系講師童玉娟表示,閱讀歷程有其發展順序,一開始必須從生活中了解孩子的閱讀啟蒙比如走在路上會對招牌感到興趣;路過書局時指著某個圖案;指著某張廣告海報並開口問「這是什麼」或「我想進去看」;當寶貝開始認字時,常會用自己熟悉的字(如名字)去對照其它的字...,這些都表示寶貝開始注意到圖像與文字的樣貌會以一種特定的形式出現,這個時候就是介紹孩子進入閱讀世界的好機會。童玉娟老師指出,這些例子也代表了「全語文」的概念,一般說的閱讀一開始看到的都是圖像,認識圖像後就會認識文字,認識實物到字,再從圖片到字,是從具體到抽象。在幼稚園裡也很常用的技巧,先問孩子小狗怎麼樣叫?汪汪叫後給孩子認狗這個字,小狗的聲音配小狗圖片,從聲音到具體理解,所謂的具體表示能跟生活連結,這個概念也就形成了有聲書。

童玉娟老師再次強調,具體實際物品的連結文字抽象的連結聲音與生活的連結,這些都是構成閱讀歷程的元素。剛開始寶寶會藉由具體物品開始認知,然後圖形會與聲音文字配(繪本裡有類似的概念書)。當寶寶對繪本很熟之後,媽媽就可以把圖片跟文字分別開來,讓孩子開始認字(技巧可以是蓋住圖片或蓋住文字)。拿實物與圖片字卡交換著學也是技巧之一,故應先掌握具體、聲音文字(形、聲、字)三者關係和認識順序,等到孩子開始熟悉也有興趣了,就可以將順序互換對調。

小孩子不會看書是種迷思,因為閱讀是一種後天培養行為

很多爸媽會習慣跟孩子說:怎麼還不去讀書,快去讀書啊!卻沒想到家裡都沒有繪本、故事書,最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不看書、也不曾坐下來陪孩子一起閱讀,怎麼能期待孩子天生就愛閱讀呢?閱讀是一種可以練習的行為,小時候如果每天可以固定看書1小時(年紀越小的時間可以稍短,重要的是「固定」),大班時期最好能累積到2小時,等到養成習慣後,長大了也自然會懂得去閱讀。如果父母不曾念過床邊故事給孩子聽,日後孩子對書的喜愛很可能就會打折扣,「一個不喜歡書的小孩,長大後會喜歡閱讀嗎?」童玉娟老師提出一個疑問。

Point演進到自己閱讀

媽媽講過的書就可以讓孩子自己閱讀,童玉娟老師並建議可以把父母讀給孩子聽過的書都集中在一個孩子觸手可及的小書櫃裡,如此則容易引發自主閱讀的動機。爸媽若是沒有時間念故書給孩子聽時,櫃子裡也可放備用的有聲書和CD,讓孩子在需要時可以使用。

靈活教法雙方皆受益
在閱讀時,問問題不要只是問「這是什麼?」、「這是小狗」就結束對話。在孩子回答這是小狗之後,爸媽還可以繼續問:「小狗怎麼叫呀?」「那這裡有幾隻小狗呢?」,甚至可以演變到例如「一隻小狗汪汪叫,那兩隻小狗要怎麼叫呀?」的問題,以類疊法讓互動對話的內容加深,尤其是單位量詞的概念更可藉由這樣的方法來讓孩子自然學習。而因為年齡和理解力關係,有時繪本上的故事孩子不見得聽得懂,家長也要適時改編故事或乾脆自己編故事。當編故事露出破綻(同一本繪本講法不一),寶貝很可能會跟爸媽抗議:「跟上次講得不一樣!」這時候除了可以順勢變化故事情節,也會知道孩子很喜愛那本繪本,家長若需要腳本進行延伸活動,挑這種書就對了!另一個很適合親子一同參與的就是「看圖說故事」這個活動:小孩編一個,媽媽也亂編一個,最後比比看誰的故事有趣,搞不好大人總會甘拜下風喔!

 

Check!如何問與答?

在童玉娟老師的幼幼班教學經驗裡,以5W1HWhoWhatWhereWhenWhyHow)也就是扣住人物事件地點時間原因和過程等)為原則的引導式答法之下教出來的孩子非常會講話,口語表達能力很好。

實例:

3的小女孩運用聽到的說故事技巧,將自身經驗轉化到新編的故事裡;其中的「小咪」和「小熊」可是小小作者刻意的化名安排喔!以下是她說的故事:

「從前有一隻老母雞,那隻老母雞每天只會咕咕咕地叫。然後老母雞有2個小孩,一個叫小咪,一個叫小熊,小咪跟小熊早上起床的時候因為常常賴床,所以老母雞就會一直咕咕咕地叫。吃飯、刷牙的時候老母雞也一直咕咕咕地叫。出門的時候穿鞋子,老母雞繼續咕咕咕。結果,小咪跟小熊吃出門了,好不容易坐上車,小咪跟小熊就一起玩,結果老母雞還是咕咕咕、咕咕咕。小咪跟小熊下車以後,唉,老母雞終於不會再咕咕叫了。」爸比媽咪們猜到誰是老母雞了嗎?

 

Make It Fun!句子的接龍遊戲

句子的接龍遊戲,口頭上或用字卡都好,吸引孩子注意力和練習口語能力的方式。

實例:

由問題à字卡/口語回答的範例如下~

你看到什麼?à小狗

小狗在做什麼?à坐在地上在等

在等誰呢?à(在等) 小貓

 

親子閱讀5技巧大分享

1.模仿和說明孩子的聲音和動作

編一則故事(或改編故事)把孩子的特徵融入故事中,當作故事的主角,用化名隱喻的方式把日常生活曾經發生的狀況(如出門不牽媽媽的手、上課時影響秩序等)凸顯在故事裡,也藉此討論事情解決的辦法,並訓練孩子的同理心。模仿特徵時會加上動作,整個過程也會讓孩子覺得非常有趣。

2.增加詞彙或動作

當孩子不太確定故事想要傳達的意義時,家長也可加入多樣的詞彙或句子讓孩子容易了解;比如「平常小咪笑的時候大家都說她好可愛,可是,當小咪在上課時一直咳咳笑的時候,就不可愛了」。又比如插圖出現瓶子時,家長可順便和孩子說:「你看這個瓶子裡面裝什麼呀?瓶子裡頭裝水,讓我們可以喝。」這時,瓶子「喝」等字詞的出現便可增加孩子的語彙,並提供溫故知新的機會。

3.讓詞彙融入生活

比如關於刷牙的繪本,講完故事後,把內容連結到孩子的日常生活裡,比如問孩子:家裡的狗狗有沒有刷牙?沒有刷牙是不是嘴巴都臭臭的?也可藉由故事問孩子因果問題,比如:沒刷牙會à蛀牙à牙齒痛,具因果關係的單詞可擇一讓孩子自己回答,藉此也更能了解孩子的吸收程度。

4.不斷重覆

有些繪本的字很少,裡頭的插圖通常不是重點明確就是細節繁瑣,對繪本有一定概念的孩子通常對這類繪本著迷,除了可以讓他重覆指出重點外,找尋細部線索的過程也會令孩子充滿成就感。所以家長觀察到這樣的情形時,可適時地加入閱讀以增加認知範圍;當孩子一直要求讀同一本書給他聽時,也不要嫌煩,因為這是極常見幼兒閱讀特徵。另外,故事內容雖足以改變一個幼兒的行為,但故態復萌的情況也常發生,此時也需要重覆同個故事,讓孩子溫習內容以助習慣轉換。

5.增加新概念

相反地,有些孩子會因為同樣的繪本而感到無聊,這時候就要增加新的概念或元素讓孩子有新的思考機會。較為抽象的主題如孝道、公德心、先天差異等,就可從簡單的繪本開始,再慢慢增加新的概念,使故事可以往後延伸。

DIY Ideas-成為故事媽媽!

點子1.
把不要的圍裙拿來當「故事圍裙」,把舊布剪成小偶及小物品,在圍裙和布人物的背面缝上魔鬼氈,只要把人物分類收集在夾鏈袋中,最後收在圍裙的口代理,就可以不斷累積道具。穿上這樣的故事圍裙,就可以在家中的任何角落成為專業的故事媽媽囉!

點子2.
只要一張A4大小的紙就可以創造自己的小書喔!

作法:紙橫放對折成長條狀方形(目的是折出折線)à將紙打開直放,由上往下對折再對折à將最後對折部分打開,延中間折線往下撕到過橫中線12à把紙打開,重新直放並左右對折後,翻轉成水平方向,兩手抓住紙的兩端往中心輕推!一本小巧可愛的手工書就出現囉!

點子3.
家中故事牆:於適宜高度將絨布板貼於牆面,再將孩子喜愛的書中人物影印貼在另一片絨布上然後依形剪下,然後就可以自由運用這個故事牆囉!最適合讓孩子在上面自己重述故事或改編故事!

嬰兒看書

 

童玉娟
現職: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兒童療育系講師;明新科大、育達科大幼保系講師
學歷: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教育學碩士
經歷:元智大學幼保系兼任講師、南亞技術學院幼保系兼任講師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彭紹怡
諮詢/文化大學推廣教育部兒童療育系講師 童玉娟
演出/漂亮媽咪:黃子瑜 可愛寶寶:鄭尹姍
攝影/陳俊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