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6個口腔運動+學說話的2不2要,孩子不再臭奶呆!

一般而言,3歲半至4歲的兒童,語音能力已逐漸趨於成熟,能夠正確發音和以流暢的語言進行表達,如果爸比媽咪發現,孩童到了這個年紀還是很難聽得懂他在說些什麼,或是說話時不斷重覆同一個單字、突然停頓、速度有異常、表達動作似乎有困難,就要開始留意他是否有「構音異常」或「語暢障礙」的問題了。
6個口腔運動+學說話的2不2要,孩子不再臭奶呆!

 

孩子都3歲半了,怎麼講話還是不輪轉,什麼時候該注意孩子是否語言能力異常呢?

口齒不清 2大常見原因 

家裡幼童如果有俗語說的「臭奶呆」,也就是指口齒不清的問題,老一輩的觀念常會誤以為是和舌繫帶(舌頭底下連接口腔底部的一根薄膜)過短或是大舌頭有關,認為只要透過開刀就能獲得改善。安德復復健科診所曾鳳菊治療師表示,事實上問題並非那麼單純,即使說話能力對於每個正常人來說似乎很稀鬆平常,但是要做到每一個字的準確發音,其中包含了多項複雜的技巧組合,所以在最初學習階段時,必須要持續藉由聆聽聲音、觀察嘴型與區辨發音的方式和部位,大腦也同時進行統合整理與孩子主動嘗試錯誤及練習的回饋,最後才能達到正確的發音。而真正造成口齒不清的常見原因主要有兩個:

聽力問題

嬰幼兒聽語發展的黃金期是在3歲以前,其實正常胎兒晚期在母體內就有完備的聽覺神經系統在接收母親的聲音,所以為什麼母親的聲音也最能安撫新生兒,以便能清晰接收語音和語言,聽力正常至為關鍵。因此目前醫學建議新生兒最好能在出生的3個月內接受聽力篩檢,一旦確定為聽障兒時,若能在6個月以前給予治療,將來在語言和身心發展上達到正常程度的機率相當高,相反來說,若等到3歲以後才進行矯正,極可能造成語音學習困難,連帶使得語言和社交技巧上因此而發展遲緩。

構音異常

構音異常是兒童語言障礙中最為常見的問題,但只有少部分是因先天發音器官構造缺陷的關係,例如舌繫帶過短,使得舌頭無法碰觸到上顎或上唇,或是有唇顎裂的問題,而絕大多數還是因為發音的方式或位置不正確所導致,除了可能和口腔感覺動作協調性不佳、語音聽辨力和口腔靈敏度較弱有關之外,家庭環境因素影響的情況也相當常見,像是父母親平時過於忙碌,與孩童交流互動的時間少之又少,或是從小只是由老人家、外傭所照顧的幼童,可能較少有機會溝通對話,在缺乏學習、指導和刺激的封閉環境中,容易導致孩子對於語音理解和表達不足,進而影響到語言的發展。

延伸閱讀:孩子「語言發展遲緩」了嗎? 幫助孩子發展語言的12個技巧 !

構音異常4大常見類型

發音要正確,必須兼顧嘴型、舌頭擺放位置和吐氣運用這三大要素,以下是最為常見的四大構音異常類型,爸爸媽媽們不妨可藉此從中觀察,孩子是否會對於哪些特定發音感到困難。

Type1.替代音:會以其他音代替原來的發音,例如把「ㄆ」唸成「ㄅ」,「跑步」就會說成「飽步」;把「ㄊ」唸成「ㄉ」,「兔子」就會說成「肚子」;「ㄔ」說成「ㄗ」,「ㄈ」說成「ㄅ」,「吃飯」說成「資拌」。

Type2.省略音:在發音時將語音簡化,而通常是省略第一個音,例如把「謝謝」(ㄒ一ㄝ)說成了「夜夜」(一ㄝ);把「花朵」(ㄏㄨㄚ ㄉㄨㄛ)說成了「蛙我」(ㄨㄚ ㄨㄛ)。

Type3.歪曲音:錯誤扭曲的發音,有時讓人根本聽不出究竟在說些什麼,這通常是由於聽力異常、發音器官構造缺陷或是其他腦部疾病所導致。

Type4.附加音:和省略音正好相反,而是在原本的發音中加入不必要的音,例如把「吃飯」(ㄔ ㄈㄢˋ)說成「出換」(ㄔㄨ ㄏㄨㄢˋ)。

延伸閱讀:把握寶寶語言發展「敏感期」,學習外語更容易

幫口腔做運動,發音更準確

嘴唇和舌頭的靈活度與發音準不準確大有關係,就像從小習慣使用右手寫字、拿筷子的人,長大後想換成左手拿筆、筷子時,一定因為不夠靈活而拿不穩,因此口腔訓練也是一樣,越早開始進行,唇舌的操控自然越靈敏自如。

1.把奶瓶換成吸管

雖然看似同樣是吸吮的動作,但因吸管比奶嘴細長,因此嘴唇要更為緊閉,還要懂得控制嘴巴吸吮的力道,不失為一種能夠有效刺激口腔運動的方式。

2.將細碎食物改成大顆粒

有些父母擔心幼童還不太會咀嚼,容易消化不良,因此習慣先把食物弄得細碎後再餵給孩子吃,其實當孩子長牙齒時,就應該開始訓練他的咀嚼能力,同時可幫助牙齒發育及口腔肌肉發展,尤其是在咬碎大塊食物時,舌頭必須跟著不停翻攪,就是舌頭靈活度的一種訓練方式。另外,「舔」這個動作,也是訓練舌頭靈活度的一種方式,因此讓孩子用「舔」冰淇淋或棒棒糖來做為訓練,相信他們一定都會很認真練習的。

3.吃多種類的食物

軟綿、酥脆、堅硬等各異的食物口感,能為口腔帶來不同的刺激,藉由接觸豐富的食材來增進口腔感覺,對咬字發音自能達到一定的幫助。

4.玩吹泡泡或吹蠟燭的遊戲

學習把氣從嘴巴吹出來,要運用到嘟嘴再從口腔送出氣流的技巧,是利用有趣的遊戲來練習嘴形和送氣控制的好方法。

5.仰頭漱口

學習刷牙、漱口、吐水這一連串的動作,除了是牙齒健康保健的好習慣之外,也是運用口腔技巧的各種練習方式,等到幼童熟悉這些動作之後,就能夠嘗試更高難度的仰頭漱口訓練,可以先從讓孩子含著白開水仰頭動作開始練習,確定不會將水吞下或嗆到時,爸爸媽媽再示範仰頭漱口給孩子看,這個動作主要是在訓練舌根肌肉的控制,幫助日後更好的發出舌根音。

6.嘗試用嘴唇和舌頭製造聲音

爸爸媽媽可以用簡單的旋律重覆唱出同一個發音,引導孩子跟著練習,例如「ㄨ、ㄨ、ㄨ、ㄨ」,等到孩子熟練之後,就改為「ㄌㄨ、ㄌㄨ、ㄌㄨ、ㄌㄨ」…以此類推,重點是要讓孩子覺得是在玩遊戲般輕鬆有趣的自然學習,不會因感到壓力反而產生排斥。

說話不輪轉 5大常見類型

除了口齒不清之外,另一個孩童常見的說話問題是說話時不流暢,這個問題的原因較為複雜和多重,可能與遺傳、生理的緊張;興奮、不安、恐懼的情緒;擔心、掙扎的心理,或是和大人不當的負增強等因素都有關聯,典型狀況有:

1.音或字的重覆:不斷重覆某一個音或字,例如在說「我想喝水」時,會說成「我想要喝…喝…喝水」。

2.拉長音:把其中一個字的音拉得特別長,例如:「我~~想要喝水」。

3.聲音中斷:一句話無法連續,會突然停住,例如:「我想…要喝水」。

4.用力:第一個字說不出來,會用力擠出來,例如:「想要喝水」。

5.說話同時伴隨掙扎和用力的動作或表情,例如:閉眼睛,頭點一下。

說話感覺及動作協調磨合中

曾鳳菊治療師指出,說話不流暢可能發生在約2歲半的孩子身上,主要原因是這個階段的孩子,詞彙量暴增,口語發展快速,表達能力正在起飛,說話感覺及動作之間的協調,還在磨合中。有些孩子會希望趕快表達出自己的意思,但對於某些詞彙或語音的提取能力,也許一時頭腦反應跟不上說話速度,不過這樣的情形通常在半年之內就會自然改善。只有少部分孩子,有可能發展出像是眨眼、說話時很用力、跺腳等「第二症狀」。這表示孩子感覺到表達有困難時,下意識自我衍生出的一種輔助行為,這時就從發展性的言語不流暢,可能發展出「口吃」。所以「口吃」,通常是指除了言語的不流暢之外,伴隨有次要行為,也可能是沉默或逃避說話,進而發展出負向的感受、例如不安,丟臉或生氣,或負向的態度或信念,例如:認為說話是一件困難的事。若父母發現孩童出現這樣的行為時,或是他說話不流暢已經超過半年以上的時間,就應該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評估檢查。

教孩子學說話的「二不二要」 

不要刻意糾正:

當發現小朋友說話不流暢時,不用急著要求小朋友重複練習,在沒有正確引導和讓小朋友抓到要領前,這樣做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做錯了,反而會讓孩子很容易發展出第二症狀,反而讓說話變得更複雜,同時也會增加他的挫折感。

不要刻意提醒:

「慢慢說,不要急」聽起來像是鼓勵孩子,但其實是在提醒孩子的錯誤,似乎也暗示他應該要能控制自己的說話,父母只需要以實際方式來引導他,例如大人自己把說話速度放慢,或在孩子說完之後,自己再重覆以輕鬆的方式說一次給孩子聽,無形中就會讓他從中放慢說話的速度和輕鬆的態度。

O 要耐心聆聽:

孩子的行為總是深受父母所影響,因此有耐心聽孩子說話,孩子就能夠把話說得輕鬆、說得完整。

O 要常和孩子聊天:

聊天就是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經常藉由輕鬆的對話,可以幫助孩子的大腦刺激與發育,重點是要給孩子思索的時間,不要急著催促他回答或趕快把話說完,大人也可以示範如何回答或表達自己觀點,才能培養孩子勇於表達的意願和能力。

 

曾鳳菊治療師提醒,爸爸媽媽若發現孩子在4至5歲左右,還是有咬字不清或說話不流暢的情況,無須太過驚慌,如經評估有需要接受語言治療,只要配合適當治療與矯正方式,大部分的孩童通常半年內便可掌握到正確的發音技巧和說話方式,在進入小學前多能有正常的構音技巧和輕鬆流暢地溝通。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webservice@mababy.com

採訪撰文/杜韻如 

企畫編輯/江睿毓

諮詢/安德復復健科診所治療師曾鳳菊

演出Baby:Woody,Mommy:Kelly,Daddy:C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