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寶貝健康

寶寶有B型肝炎?慎防7種小兒慢性病

由於飲食、生活型態及環境變遷等因素,慢性病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一大隱憂。然而,慢性病不只發生在成人身上,幼兒也會罹患,包括過敏性疾病、發展遲緩、先天性心臟病等,都是小兒常見的病症。究竟這些慢性病該如何治療?家長在照顧方面又要注意哪些事項?
寶寶有B型肝炎?慎防7種小兒慢性病

奇美醫學中心兒科部主治醫師李一賢表示,慢性病是指需要長期接受治療,以控制病情的疾病,感冒、拉肚子這類並不屬於慢性病。到底病情持續多久才算慢性?其實無明確規範,在慢性病當中,很多是屬於小兒慢性病,可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先天造成,一出生就有,包括先天性結構異常(例如: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例如:唐氏症),以及透過母子造成垂直感染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等;第二類則為後天影響,出生時,身體狀況正常,但因後天飲食、作息或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疾病,包括肥胖、高血壓、糖尿病、氣喘等。

此外,提醒家長重視塑化劑問題。塑化劑又稱環境荷爾蒙,是一種工業原料,不可用於食品添加,對人體的健康影響甚鉅。塑化劑普遍存在日常接觸的環境中,有些不肖商人甚至違法添加到食品中,讓民眾不知不覺吃下肚。長期吃入塑化劑,會導致內分泌失調,造成男童女性化、女童性早熟。國內曾做過長期追蹤研究發現,和沒有接觸到塑化劑的孩子相較之下,長期曝露在有塑化劑環境中的孩子之智力發展明顯較差,癌症風險也較高,因此,家長在日常照護上,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包括塑膠製品、塑膠容器、玩具、奶瓶、奶嘴、保鮮膜等,都可能含有塑化劑;小朋友接觸玩具後,要先洗手再拿吃東西;食物盡量挑選天然為主,避免有添加物的食品,也要少吃加工食品;塑膠容器盡量少用,改以陶瓷、不鏽鋼材質的容器取代;使用微波爐盡量改採磁容器,微波時避免用保鮮膜,並且避免用塑膠袋裝熟食,塑膠袋只要碰到油脂、酸性食物,即便沒有加熱亦會溶出塑化劑;購買塑膠類產品要注意標示,在1~6號的塑膠製品中,只有5號PP可以耐熱(受熱溫度至攝氏130度);假如懷疑小朋友有第二性徵發育的問題,可掛小兒內分泌科接受檢查。

慢性病1:氣喘(過敏性疾病)

過敏性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增加,根據統計顯示,每4、5個幼兒就有1個得到氣喘,過敏性鼻炎更高,約每2個就有1個。如此高的發生率,與工業化帶來的環境污染有絕對關係,再加上先天異位性體質,使過敏性疾病越來越普遍。父母其中一方有過敏體質,出生的孩子過敏機會為1/3;父母雙方都有過敏,下一代過敏機率更達到七、八成,基因加上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過敏問題可說是相當棘手。

一般來說,過敏有所謂的「三部曲」,剛出生寶寶的皮膚比較不好,容易長濕疹,常需要使用外用類固醇藥物;新生兒時期除了皮膚狀況差之外,也可能反應在腸胃道,例如:解血便、排便有黏液;待孩子長大一點,可能出現鼻子過敏,甚至氣喘。如果過敏性疾病未能控制好,對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會產生很大影響,像是鼻塞、打噴嚏、咳嗽,必須時常請假跑醫院,長期無法專心上課,導致課業受到影響,成年後亦會影響工作表現。家長在照顧過敏兒的過程是非常辛苦,以下幾點建議供父母做參考。

1.一旦懷疑有過敏體質,必須及早控制。塵螨是過敏體質寶寶最大過敏原,家長在照顧上要比較費心,注意居家清潔,建議經常換洗床單、枕頭套,避免絨毛玩具等。

2.遠離污染源,包括灰塵、空污、二手菸、燒香、油漆等環境污染,特別容易引起過敏,應盡量遠離。

3.盡量避免容易誘發氣喘的冰涼食物和飲料。

4.現今藥物的選擇越來越多,效果也越來越好,好好配合醫生,積極控制,能大幅減少發作機率。雖然短時間無法根治,但可能長大後會有明顯的改善,甚至完全恢復。

降低過敏,益生菌有幫助?

市面上益生菌種類很多,某些菌株對部分過敏性疾病患者確實有效,但並非所有益生菌都能幫助,建議和小兒科醫師討論。不過,最重要還是接受必要的治療,從居住環境與飲食各方面多管齊下,加以改善。此外,過敏寶寶是否要改喝水解蛋白奶粉?李一賢醫師表示,究竟有沒有效果,目前仍無法定論,有時廠商難免會誇大其詞,其實不一定百分之百見效,門診常遇到對一般奶粉過敏而解血便的寶寶,這種狀況建議改喝高度水解蛋白奶粉,食用前最好請專業小兒科醫師評估再做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