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專欄 醫師專欄

小兒科醫生最害怕的家長類型(下)

有種恐慌叫做「以愛為名的恐懼」、「見到黑影就開槍」,當兒科醫生在看診時,也特別容易發現這樣的狀況,我們很害怕的家長類型在上個月專欄提到了3種,這次介紹另外3種。
小兒科醫生最害怕的家長類型(下)

看到網路新聞或街頭巷議就全盤相信

網路上充斥太多農場文章,常見的模式就是某個地區醫院的醫師分享一個案例,結論是孩子的表現就是缺乏某個營養素,例如後枕部禿頭就是缺鈣;或是孩子某個動作就可能罹患嚴重疾病,比方寶寶一直吐泡泡就要小心是否感染到肺炎。至於鄰居婆媽的好心建議更讓家長無謂的擔心,也造成小兒科醫生的負擔,如看到寶寶長得太小,就啐唸家長為何不多餵些奶?殊不知寶寶是早產兒,生長發育要看矯正年紀。當家長被徹底洗腦後,小兒科醫師就得花更多力氣去改正那些錯誤的觀念。

 

孩子任何表現或反應就先恐慌

這類家長因為無時無刻把焦點都放在孩子,只要孩子打幾次噴嚏、身上冒一顆小疹子、頭不時的小晃動、大便中有小黑點、放屁變很臭…,就開始胡思亂想擔心孩子是否得到什麼疾病?或許小兒科醫生已見識過孩子各種危急狀況,在我們眼中就比較不會放大這些表現。我還是會建議家長別把自己逼得太緊繃,孩子真的有狀況也請幫忙收集資訊,透過照片或影片來記錄後,接著帶孩子來看診諮詢,不要讓醫生憑空想像及線上診斷,這樣醫生才能幫上更多的忙!

 

喜歡自己當醫生的家長

醫生養成過程除了要知道疾病的各種背景資料,還需要知道協助診斷的檢查方法,例如抽血或影像學的檢查。由於現在病歷大多數位化,家長可輕易獲得孩子的各項檢查報告,通常檢查報告會由醫生向家長解釋,但有時家長沒聽清楚或自行上網google解讀方法,常常就會有誤會的產生。例如新生兒出生時白血球數量常常會超過一萬顆,但就成人白血球正常數值是小於一萬來看卻是異常增加,由於不同年紀的參考數值不同,這部分只有專科醫師才會知道,若家長自行判讀會以為寶寶白血球過高,然後開始擔心寶寶有感染的狀況,但實際上他卻是健康長大中,這時家長還會怪罪為何醫生沒有解釋清楚,這讓醫生常常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再來影像學檢查的判讀也常有認知落差的狀況出現,讓我印象深刻是有次一位寶寶出生後因為呼吸喘,照一張胸部X光評估肺部情形,當時醫生已說明肺部浸潤的狀況。但在寶寶回診時,家屬不諒解地說當時那張X光片中,寶寶的右前臂的骨頭呈現奇怪的X形,醫生為什麼沒有解釋這個狀況?原來是寶寶體型小,所以雙手都一起照進去,但當時手臂放歪了,在X光片下就呈現交叉的形狀,家長完全白擔心一場。這就是家長自行當醫生後,自己嚇自己的結果!而醫護人員佷無辜,被誤解之外還要花時間解釋清楚。所以每當家長請我簡單地教他們判讀影像,我大多拒絕!因為如果我能在幾分鐘內教會,那就表示我白讀7醫學院了!

 

小兒科醫師的角色就是幫助孩子脫離病痛,解決家長問題,很歡迎家長和醫生討論任何事情,因為我們就是孩子的守護者,只是請相信我們的專業,這樣孩子才能獲得最優質的照護,也祝各位家長找到可信任且適合孩子的小兒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