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育兒 親子教育

打破數位迷思!發展健康科技習慣

不管我們愛它還是討厭它,我們的孩子早已生活在數位時代,禁絕數位產品或許不是一個最好的選項,我們需要一起來找出健康又有效的方法,讓科技在孩子的生活中發揮重要功效,同時也保留他們童年的單純自然。
打破數位迷思!發展健康科技習慣

我的孩子對科技上癮了?

父母親常常會抱怨說:「我的孩子對科技上癮了。」孩子很不情願與科技分離,已經讓許多父母親擔心,他們的孩子是不是已經上癮了。不可否認的,有些小孩已經對科技產生依賴,要他們把那些科技產品關掉,或是要求他們到戶外去玩,他們通常不願意,或是有「科技鬧脾氣」,但是這並不是指孩子一定會對科技產品上癮。

在我們進入上癮的話題之前,想一想:如果我們的孩子花了很多時間閱讀書籍,我們會這麼擔心嗎?我們會不會很自然地認為他們對書本上癮了?通常我們會擔心螢幕使用的時間,是因為它是新穎的,而我們孩子的數位化童年與我們自己所熟悉的童年已經大不相同了。我們對自己童年的懷舊描述,造成我們對孩子的科技習慣感到恐慌。

迷思:學步兒會對科技上癮。

事實學步兒沒有對科技上癮,他們只是與科技之間形成不健康的依附關係,而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是依賴科技的。

我不相信8歲以下的兒童會對科技產品上癮。他們當然會與科技產品之間形成著迷或強迫性的關係—他們為了要我們將智慧手機還給他們所造成的「科技鬧脾氣」是很激烈的(我也已經平安度過那個風暴期了)。但這並不表示孩子一定會上癮。上癮是一個行為違常的狀況,而年幼孩子仍然在發展他們的行為。

然而年幼孩子當然會對科技有所依賴。就像是藥物依賴一樣,孩子可能會發展出對科技的耐受度,導致需要越來越多的接觸科技時間才能達到同樣的愉悅效果。如果他們突然停止或不能使用科技產品時,也會經歷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這是腦部神經生物學的改變)。這是依賴,不一定是上癮。

如果將使用科技產品視為上癮行為的話,孩子即便了解延長使用會有不良的後果,還是會有意識地選擇繼續使用科技產品。但是年幼的孩子還不知道或並不完全了解,他們延長或是過度使用科技產品,可能導致不良後果(另一方面,年長的孩子、青少年以及成人,一般說來,是了解他們行為的後果,而使用科技是他們出於意識的抉擇)。

8歲以下的孩子,自我約束的技巧還不夠熟練,因為他們的前額葉皮質(這裡是執行功能技巧,像是衝動控制、做決定以及記憶之所在)仍然在發展之中。這些重要的執行功能技巧,是管理科技使用習慣所需要的。大部分年幼的孩子仍然在學習如何做決定與管理他們的情緒和衝動。

身為父母親,確保孩子了解如何管理科技產品,是我們的責任。

為什麼孩子這麼依附科技產品

腦部連結愉快的部位,常常在使用科技產品時被啟動。就像是我們在生活中所經歷的任何愉快事物(像是吃巧克力)一樣,會讓杏仁核釋出多巴胺(讓人感覺良好的神經傳導物質),而我們自然地就想要更多。

科技釋放情緒的經驗,例如看一個好笑的電視節目、玩電動遊戲或應用程式時,我們因為晉級而受到獎勵,會讓腦部釋放多巴胺,因此孩子很快地就將螢幕與快樂連結在一起。這也是為什麼嬰兒與學步兒,很快地就會使用父母親的智慧手機。

腦部會渴望新鮮的東西,而科技正好持續不斷地提供新鮮感。前額葉皮質區有新鮮感的偏見,也就是說,我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劫持(第九章有更詳細的說明)。前額葉皮質是大腦管理我們注意力的主要部位,但是它卻一直被數位世界所提供的感覺大雜燴轟炸、攻擊。

★迷思:我的孩子已經對 YouTube 上的「開箱影片」上癮了。

☆事實你的孩子不可能會對這些影片上癮,但他們的腦部產生了強烈的神經生理反應,驅策著他們的行為。

開箱影片——就是孩子看其他孩子在 YouTube 上拆封新玩具——已經變得越來越流行了。孩子對於修過指甲的手或小手在玩具盒上方游移,慢慢地打開包裹與禮物的影片如癡如醉。開箱影片已經吸引了上千、甚至上百萬的觀眾,而且對於一些影片的創造者來說,是一個非常賺錢的生意。

期待打開禮物,事實上會讓腦部釋放出腎上腺素與腦內啡,因此當他們觀賞著這些影片時,他們會有神經生理反應,讓他們很難將這些影片關閉。

實際上,這些就是很長的付費廣告,它們與傳統的十五秒電視廣告非常不一樣。身為父母親,我們需要非常小心這種間接形式的廣告方式與消費主義。因購物而產生的愉快,也可能會釋放多巴胺(感覺良好的神經傳導物質),而孩子自然想要更多那種感受,因此孩子可能變得非常依賴這些影片。

試著限制你的孩子看這些開箱影片,嚴格限制他們可以看什麼、可以看多少集數;試著與他們一起觀賞,而且詢問他們有關所觀賞內容的一些問題,跟他們討論那些玩具潛在的廣告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