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懷孕 產後照護

小心「媽媽症候群」!當媽後常見的4種身體疼痛

歷經了懷孕、生產的巨大身體變化,媽咪們好不容易卸貨了,卻因為照顧小寶寶,可能會出現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等身體疼痛症狀。其實只要在孕期開始訓練核心肌群,做伸展操、按摩等放鬆身體,就能預防這些惱人的媽媽症候群。一起來了解4大媽媽症候群~
小心「媽媽症候群」!當媽後常見的4種身體疼痛

 

媽咪在照顧寶貝時,時常因為彎腰駝背,加上使用手部力量,長期下來可能因為姿勢不良或施力不當,導致許多疼痛症狀出現。究竟當上媽咪後可能會有哪些症狀?又該如何預防和改善?

永康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李易儒表示,不少媽咪的疼痛症狀都是姿勢不良或長期施力所引起,在照顧寶寶或哺集乳時必須掌握正確要點,才能避免疼痛疾病上身。

以抱嬰兒姿勢為例,許多媽咪抱寶寶時都是採取彎腰駝背的方式,直接將寶寶從床上或地上抱起來,其實應該採取分段式抱法,也就是先將寶寶抱至高一點的平台,再抱進靠向自己的位置,雙手撐住寶寶腋下,進而撐住身體抱起。原則上,雙手必須互相配合,避免完全使用手部力量,盡量用身體力量來撐住寶寶。

伸閱讀我愛孩子,但當媽媽為何這麼不快樂?

 

至於哺集乳姿勢,也應特別注意。媽咪在哺集乳時大量使用手的力量並反覆擠壓胸部,很容易造成媽媽手或腕隧道症候群,即使採用電動式集乳,亦得用手出力扣壓集乳器,因此,建議媽咪集乳時使用對側手,也就是集左邊乳房乳汁要使用右手、集右邊乳房乳汁使用左手,讓對側手的手臂出力,同側手僅須維持位子即可,如此便可分散手部力量。

 

事實上,自小寶寶出生後,媽咪開始日復一日的規律生活,包括哺乳、換尿布、安撫寶寶、洗澡等,加上掃地、拖地、洗衣服等繁瑣的家事,長時間下來,身體早已疲憊不堪,手部出現疼痛症狀,甚至有麻木、無力等情形,求診後才知道原來罹患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等症狀。

根據臨床發現,媽咪照顧小寶寶時,最常出現的症狀依序為腰痠背痛網球肘媽媽手腕隧道症候群等四項,李易儒醫師指出,這些症狀大多從孕期後期就會發生,主要是因為孕期水腫,加上荷爾蒙波動、血糖飆高、肚子慢慢變大等情形,身體負荷量大,導致腰痠背痛、肌肉發炎,理論上來說,生產後便可逐漸改善。不過,由於媽咪需要照顧寶寶,長時間使用背部肌肉與手部力量,症狀仍會持續ㄧ段時間,甚至加劇,故無法在短時間內消除。

為了避免疾病上身,建議媽咪從懷孕前、中期就維持運動習慣,訓練核心肌群,定時做伸展運動,以放鬆肌肉,並且使用正確的照顧姿勢,即能揮別以下四種的媽媽症候群。

 

1.媽媽手

媽媽手是肌腱炎的一種,學名為狹窄性肌腱滑膜囊炎,發炎位置在大拇指側靠手腕處。此處有兩條位於滑膜囊裡的肌腱,一條為伸拇指短肌腱,另一條為拇指外展長肌腱,正常情況下有固定走向,中間有一條通道,如果這兩條肌鍵發炎、受傷或積水等,就會腫大;當兩條肌腱過於腫大而造成通道狹窄,便會互相影響並造成疼痛。

媽媽手好發於懷孕期間與0~4個月內嬰幼兒的媽咪,懷孕期間因為水腫加上手部韌帶較鬆,故容易發炎。正常情況下來說,症狀會隨著生產後水腫情況緩解而逐漸消失,但媽咪生產後需要照顧孩子,由於0~4個月寶寶的頭頸部控制不佳與身體較軟,需用很多手腕、手掌與虎口的力量撐住孩子的頭,加上哺餵母乳等因素,容易產生發炎情形。待寶寶頭部與身體發展較成熟後,媽咪就不用出太多力氣,症狀也會逐漸緩解。

媽媽手治療方式

通常只要媽咪多休息,做些手部伸展,少用手部出力即可,若持續疼痛,可於患部貼藥膏、藥布,「急性疼痛」時就需冰敷或使用護木固定手腕強迫大拇指休息,長時間的「慢性疼痛」則採取熱敷方式。至於「深層治療」,大致分為兩種,ㄧ種是局部注射類固醇,大約1~2次即能明顯改善,若沒有好好保養仍容易復發;另一種為開刀手術,將兩條肌腱外面包覆的支持帶與滑膜囊切開、放鬆,再配合術後復健便可恢復正常。

媽媽手預防之道

若想預防媽媽手,懷孕期間必須注意水腫問題,適時按摩與多做關節伸展。此外,減少長時間重複的手部動作,例如:抓握、擰、絞、旋轉手腕等,避免持續出力。

媽媽手影片教學https://youtu.be/_JgKu16-8x4

 

2.腕隧道症候群

腕隧道症候群為單一神經病變,屬於正中神經壓迫,神經支配位置為手掌側的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靠近中指側邊的位置,原因為在手腕上方有一條橫向韌帶和腕骨形成一個通道,由於這條韌帶壓迫到底下正中神經,造成手部麻痛、無力,嚴重壓迫會出現神經病變、傳導速度下降、輕敲神經處便有觸電不適感,整天麻痛無法緩解,甚至產生肌肉萎縮等情形。

腕隧道症候群好發於懷孕末期到0~5個月大寶寶的媽咪,此時期的寶寶因為身體骨骼與肌肉尚未發育完全,媽咪在抱嬰兒時手部需出力拖住頭部與身體,故會出現神經壓迫的情形,待寶寶骨頭與肌肉較有力量時,症狀便可緩解。

腕隧道症候群治療方式

原則上,媽咪僅需多休息,掌握正確用手姿勢,避免長時間手部運動,即可緩解症狀,若情況較嚴重可佩戴護具、護腕讓手部休息。「深層治療」方式為透過手術方式將橫向韌帶切開,使韌帶與神經的通道變大,避免壓迫神經,目前有傳統經皮切開手術及使用關節鏡導引下微創手術兩種。

腕隧道症候群預防之道

預防腕隧道症候群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手腕處於自然狀態,避免長時間彎曲、伸展或扭轉,減少長時間的手部動作。

 

媽媽手VS.腕隧道症候群

媽媽手與腕隧道症候群雖然患部接近,症狀卻大不相同,媽媽手屬於肌腱炎,使用手時才會感到疼痛;腕隧道症候群則為神經壓迫,病患會有麻痛感傳到手掌、手指的感覺。但兩者狀況可能同時發生,媽咪在求診時需詳細告知醫師疼痛情形,便於對症下藥。

伸閱讀林可彤產後快速恢復平坦小腹!全靠坐月子期間做了這個動作

 

3.網球肘

網球肘正確學名為肱骨外上髁炎,主因為外側伸肌腱群於肱骨外上髁著骨點處發炎,症狀發作位置為靠近手肘的局部外側明顯壓痛,患者手肘出力時會感到明顯疼痛,嚴重者則因為劇痛而無法有效出力。

網球肘好發於7~8個月大寶寶的媽咪,此時寶寶雖尚未進入學步期,但因會開始認人而有分離焦慮、喜歡討抱,大多需要媽咪抱著才能完成生活大小事。此外,因為寶寶體重較重的關係,手肘在長時間呈現90度的角度出力之下,導致肌腱著骨點發炎疼痛。

網球肘治療方式

輕微症狀」包括慢壓與按摩患部,讓疼痛部位伸展,也可以配合復健,採用熱療、電療、超音波等方式促進患部修復。「深層治療」有增生療法與開刀兩種,增生療法即注入高張葡萄糖液幫助肌腱受傷發炎處,促進修復且緩解疼痛;開刀則是前述治療皆無效才考慮,將肘部外側伸肌腱群著骨點處做分離鬆解治療,進行手術後,疼痛的緩解會相當顯著,但仍需配合術後復健活動,慢慢恢復肌力與活動度。

網球肘預防之道

媽咪可以使用背巾、推車等輔助工具來減輕身體負擔。此外,這時期的寶寶大多能自己坐立,建議媽咪盡量放手讓孩子自己玩、學習爬行,避免太過依賴。

 

4.腰痠背痛

媽咪在懷孕中、後期,由於體重上升,體內荷爾蒙產生變化,身體會局部充血及水腫,加上骨盆、關節與肌肉也逐漸鬆弛來保護胎兒,進而造成腰痠背痛的情形。生產過後要開始照顧寶寶,不僅身體長時間彎腰、駝背,還時常換尿布、洗奶瓶或將小嬰兒從床上抱起、放下等動作,症狀便會加劇;等到寶寶年紀比較大時,則因為體重變重、進入學步期,腰痠背痛的情形就更加嚴重。李易儒醫師補充,腰痠背痛的情形大約至寶寶3歲後可以自己玩耍、走路,且生活自理能力漸趨完全時,才會逐漸改善。

腰痠背痛治療方式

一般來說,若症狀沒有嚴重到無法忍受的程度,醫師大多會建議媽咪先採用「保守治療」的方式,包括使用護腰、護肘等謢具,保護疼痛處,避免腰肌與背肌用力,平時亦可多做伸展、拉筋、局部按摩來放鬆肌肉,情況較於嚴重則建議採用熱療、電療、超音波等復健方式,增加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發炎組織修復。至於「深層治療」方面,常見有兩種,一種是增生療法,即注入高張葡萄糖液以促進發炎組織修復;另一種則為注射局部類固醇以抑制發炎、減輕疼痛,但不建議太常反覆注射,雖然效果快速且顯著,反而會抑制修復,造成周邊軟組織變性,容易導致肌腱斷裂等情形。

腰痠背痛預防之道

首先是訓練核心肌群,核心肌群位於身體中間部位,包括腹肌、背肌與臀大肌,具有支撐身體穩定度的功能,媽咪可透過仰臥起坐、伏地挺身、瑜珈等運動進行訓練,從初階動作做起,再進入至進階動作。李易儒醫師說,媽咪在任何時期都可進行核心肌群的訓練,不受懷孕限制,固定的運動習慣對生產也有正面幫助。其次,注意正確的姿勢,媽咪懷孕時期應注意姿勢的正確性,包括保持脊椎的自然位置,身體不要傾斜,必要時以托腹帶支持腹部,生產後要注意哺乳姿勢,建議採坐姿,並且背後放個軟墊,找尋有扶手的地方靠著,減輕身體與手臂負擔。待寶寶年紀大一點時,頭部與頸部發育較完全時,媽咪外出時可以使用背巾或嬰兒車等輔助用具來減輕身體負擔。

 

媽媽可以訓練核心肌群,並隨時保持正確姿勢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 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採訪撰文/林靜莉

諮詢/永康奇美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李易儒

模特兒/氣質媽咪姵倫、可愛妹妹子僩

梳化/萬紫雲

攝影/2026兒童拍拍